黃學江

黃學江

黃學江,安徽來安人,1955年生,當代職業書家 書法藝人,現居南京.曾學過美術和中文,後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師從黃惇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金陵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南京龍神書畫藝術研究院副會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書協理事兼創作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江蘇省書法研究院特聘書法家。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黃學江 黃學江

黃學江在書法實踐方面,以史為序對各種書體及歷代有影響的作品都手過一遍:朴茂的甲骨文,古拙的鐘鼎文,圓潤的石鼓文,博大的漢碑、雄渾的魏碑;以及尚韻的二王,崇法的歐、顏,多意的“蘇、黃、米、 蔡”和揚態的王覺斯等。實踐和比較深化了我對法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對書法發展中的主流和支流、共性 與個性有了辯證的思考。這樣也就自然把目光注視到極盛期的魏晉書法,注視到集大成的王羲之及其一路 的文人書法。那時確有朋友擔心我,盡心盡意地學習王羲之會使風格與人雷同。黃學江也看到一些探索者在布 滿荊棘的小路上跋涉,在不被世代所重的殘碑斷碣、末流書法,甚至被遺忘的民間書體上討生計、立面貌 ,還取得一定成功。但這些都未曾動搖過黃學江對文人書法的崇尚。我堅信,有著兩千餘年歷史、眾多書家一 代一代承傳研習的文人書法,是書法的主流,具有著書法藝術的共性美。對文人書法的學習,非但不會造 成面目的趨同,卻成就真卿、蘇東坡、米芾、趙孟頫、王鐸等一批開宗立派的大師。文人書法有著書法藝 術的共性之美,是歷史的精華,是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獲獎和出版情況

黃學江 黃學江

書法作品曾十餘次入選全國書展,獲全國第四屆中青展金獎,全國第六屆中青展三等獎,玉峰杯全國書賽一等獎,神內杯全國書賽一等獎,首屆徐悲鴻教育基金會書法金獎等,中國首屆書法藝術節書法百傑;數次在全國大獎賽中獲金、銀獎;作品被收入《全國獲獎書家作品集》,《國展獲獎書家談創作》,《獲獎書家提名展作品集》,《中南海珍藏書法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的《中國中青年書法家提名精品展》,《時代足跡》大型歷史文獻等;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書法》,及《書法報》,《書法導報》,多家電視媒體曾作專題介紹;先後在南京、滁州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中華世紀壇、中南海、江蘇國畫院、香港、台灣等地展出,數次應邀參加中日、中韓、中國馬來西亞、中國泰國書法藝術交流展,為中國書法事業的國內外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出版有《黃學江書法集》,《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

外界評價

黃惇對黃學江的評價: 黃學江,家安徽滁州來安縣,與南京的江浦僅一水之隔.幼貧,因喜書於1987年秋來南京藝術學院進修,從予游.黃瓜園藝術氛圍使其大開眼界.兩年中,游弋翱翔於歷代碑帖中,心摹手追如渴驥奔泉.結業時,學江於南京明鼓樓首次舉辦個展,曾記城樓洞壁,滿布書作,條屏卷冊,古風猶存.回首往事,其書道顯痕至今,匆匆以過十數載耶.

此後,常聞學江入展 、 獲獎.體多行草,趣求蒼茫,大抵攻帖以求暢達連綿之勢,又借鑑清人以碑破帖,取金石氣之生拙,風格因此初成.去歲學攜百張書作再赴黃瓜園,言欲出集,請予逐張評定.予囑其去張狂姿媚,留平正淡雅.數月間,一而再,再而三,推敲反覆,汰除遴選,可窺其志在不捨,以出集而尋新路也.

孫過庭<書譜>有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今觀學江之書,多有險絕之處,若用筆之大膽 、結字之奇崛 、 布局之波瀾 、 情緒之衝動.所謂險絕者,又如東坡論文,與平淡相對,正謂燦爛也.然平正與險絕 、 平淡與燦爛皆相互動,非僅為青年至老年之變,蓋一年 、 一月 、 數日之中,亦可波瀾起伏,"梅花三弄",其循環往復實規律也.或謂,通會之際,必至人老,非也.然通會之際,則必經平正至險絕,再至平正,來回輪轉,而始知平正之極乃險絕之極,平淡之極乃燦爛之極也.

學江欲求新路,問予新在何處?予悅新在古也.媚時學語者不為新,能從古出新,又能至通會之際,比能至通會之際,必能自成家數,則真新境也.學江以為何如.

辛巳元月於黃瓜園

(本文作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書法博士生導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曹寶麟對黃學江的評價:

黃學江是眾多黃門弟子中較有主見和成就的一位。我先識其書在識其面,記得在山東棗莊評審的全國第四屆中青展上,他獲獎的一件7尺中堂草書,就頗得包括本人在內的大多數評審的讚賞。他那時的草書就已經在師法之外加了一些率意的東西。似於不似之間,這儘管是一小步,但是對於有些只以摹擬到 亂真為能事的學生而言可能是雷池。他們或許不知道,一個高明的老師,他最想看到的正是可貴的叛逆精 神,這就是所謂“出息”。

我只見過學江一回,他出示過一些近作的照片請我提意見。在所能諸體中,我認為最佳的還是草書。 也許是喜好音樂,那種出於激情而發為節奏的動盪,都能在他的筆底豁路出來,有一件橫幅,至今仍留有 較深的印象,應可屬他的銘心絕品了。我不知是否會收入集子。如果捨棄,似乎是不足以體現草書的最高 水準的。

他的新作,草書仍是遙遙領先於其餘各體的一種。他求變意識更為強烈——黃敦兄的風格業以淡出 ,其中卻能感受到黃山谷和黃石齋的脈搏——終究還是黃氏的一門眷屬。

(本文作者: 廣州暨南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轉益多師 裁成一相(陳金純)

儘管信息的高速傳遞使地域風格越來越不明顯,但從皖東移居金陵的黃學江先生卻以其獨特的個體風格與古城南京秀雅的書風拉開了距離。

黃學江的草書法乳二王,又肆力於宋明書法的研究,字構的倚側開合,章法的跌宕起伏,顯示出黃學江不羈的藝術追求。然而真正確立其個體風格的還是其對線質的處理,圓潤靈動、頗富彈性、中實蒼澀的線條特徵,顯示出黃學江造線的本事。黃學江似乎想從二王的筆法體系中尋找出一條新路,多年來對黃敦先生的追隨,以及對魯公、宋四家、王覺斯的師從,使他在把握本人書風時,沒有停留在對某一家的取像上,而是在神韻意緒上攝取。他的線質中實蒼澀似魯公稿行,意趣卻想向宋人靠近;而取勢的大開大合,結構的左右倚側,似乎能看到王鐸的影響。這種對傳統取值的間離,這種轉益多師裁成一相的綜合把握,大概就是黃學江先生的追求吧!

我與黃學江在黃敦先生的教席下相識於六 年前,他意欲由安徽遷寧,托我為他覓取新居,我即把居室近鄰的匯賢居介紹給他,沒想到幾十萬元的交易兩小時拍板成交,這又顯示出黃學江的灑脫處.從此,我的周圍多了一個志同道合、善良忠直的朋友.

陳金純{交通部書協秘書長}

乙酉冬月急就.

筆情墨性寫春秋(黃正明)

————《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觀後

乙酉金秋,學江先生托友人送來一冊裝幀精美的《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信手翻覽,由生感悟。

是冊《書詠》為學江兄近些年來書法的一個匯集,也是其對家鄉來安的深深眷戀。愚曾有幸兩次赴學江故里來安,那裡民風淳樸,翰墨飄香,歷來人文薈萃,群賢雅集。在那片土地上,宋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清吳敬梓作《儒林外史》,皆名揚天下。而今,學江以其飽蘸對家鄉故里的濃情厚誼,揮運起如椽之筆,將先賢的美文佳句化作翰墨篇章,用情用心,傳情達意地創作出一幅幅優秀的書法佳作,為家鄉人民送上一份誠摯的禮物。

“何必桃源是故鄉”。家鄉雖不富裕,但故鄉如母親,她深深地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裡。

學江發自內心地對故鄉有著無盡地眷戀,以書法為載體,用不同風格,不同的書體以及不同的形式書寫著對故鄉的深情,傳達著一個書法家對故鄉的關愛,對故鄉的熱戀。

客居金陵的學江是安靜的,不事張揚的,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城裡,他澄心靜氣,不斷地吸吮著:跑書店、訪名師、觀展覽、勤書翰,不多時日卻收穫頗豐。他天天日課,每日臨池,不斷積累,不斷充實,至今保持著他那質樸與本真的狀態,鄉音未改而書藝大進。

學江有著紮實的美術基礎與中文學養,長期從事書法教學,為了熱愛的藝術,後隨南京藝術學院黃敦教授學習書法,名師點拔,學江書藝有了長足的進步。

學江是一位勤奮且頗具影響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曾十餘次入選全國書展並多次獲獎,《書法報》、《中國書法》、《書法導報》等相續介紹其書法成就;並出版有《黃學江書法集》,《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等。

劉熙載《書概》中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者。學江正是理性情者,從他對書法藝術的執著和投入來看,他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一定會不斷向高處攀登,取得更好的成績!

黃正明(南京大學教授)

飄逸的黃學江-------金 丹  初見黃學江,一襲飄逸的長髮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看黃學江的字,隱約有一陣風飄來,字隨風動,和他的長髮一樣飄逸,字如其人四個字,我居然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別樣的詮釋。

黃學江屬於那種僻居鄉里而不事張揚的人,在安徽來安那種小地方呆了半輩子,默默地寫他的字。樹欲靜而風不止,一陣風將他吹到了南京,近些年來我們才多了一些接觸的機會,雖然住所離我家不遠,但也不常見面,總是見字的機會比見人的機會多。前不久又收到他寄來的新出爐的作品集,散發著油墨味的字卻依然那樣飄逸。

“飄逸”是我對於黃學江及其書法釋讀的關鍵字,似乎一時還找不到更為確切的辭彙來表達。他的書法植根於帖學傳統,多年的帖學經典的浸染,使他對於書法傳統的領悟有了深層的把握。他的書法以行草見長,兼及篆隸,幾種書體的風格漸趨統一,這是他情性所至的最真實的反映,也是他書法風格趨於成熟的表現。他注重筆法,用筆多直中含曲,時而跌宕起伏。他看重結構,結字多險中求正,每露奇姿異態。從他作品所流露的氣息來看,書卷氣盎然紙上,大有洋洋灑灑不可抑止的流動感,這種流動飽含著他的創作激情,也顯示了他駕馭筆墨的嫻熟技藝。他書法中的流動,不是平順的,而是顧盼生姿的,流暢中寓沉厚,險絕中見飄逸,字的斜勢造成一種飄蕩的姿態,讓人覺得他筆下生風,猶如竹影搖曳。由於他的用筆厚實,所以飄而不浮,因為他注重字外的修養,所以逸而不野。我沒有和他深談過書法,這是他的書法作品給我留下的直接印象,而且這種印象極為深刻。

(金丹: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書法博士)

風格的統一————對黃學講書法的感覺 月 貴

黃學江先生寄來了他的書法作品集——《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我看了一遍,對他的書法有了新的感覺。

我覺得書法家藝術的成熟應在45歲以後,在此之前是打基礎的階段,在此之後是書風逐漸定型的階段,也就是確立自己藝術面目的階段,所以書法家大多是大器晚成。黃學江先生的書法風格的確定相對比較早一些,他以前的作品——第四屆中青展的獲獎作品,風格和現 在的沒什麼大的區別,從表面上看是這樣。然而是有區別的,這區別就是字的內涵更加豐富,更耐品味,更有品位。我通過他的作品看到了他筆下各種書體風格的統一。

在我看來黃學江先生的各種書體風格的一致性與何紹基的很相似。何紹基的書法無論隸書、楷書、行書、篆書風格都是樸拙為主,一眼就能認出是何紹基的手筆,他是在用一種筆法寫各種書體,所以除了各種書體的結體不同以外,神采及內在的筆意都是一樣的,極其和諧。黃學江也是這樣無論哪種書體都用他的動盪的行草書的筆法來寫,所以我們看他的隸書、楷書、篆書、行草書就能同樣感覺到風格的統一。這是不容易的,需要書家具備十分紮實的傳統功夫,筆墨技巧更得過硬,還需要書家有自己的審美觀,不隨流俗,不趕“時髦”。

其實,這種獨守“自家風格”個的做法有時是很危險的,弄不好就會“結殼”,一旦“結殼”了就沒有再發展的餘地,只能常年如一日地寫自己的隨手字,越寫越熟——也越俗,連先前的一些好的東西也喪失盡了。這樣的書家不在少數,像80年代的一些成名較早的人就是這樣,最後越寫越差,大不如前。其原因是不臨貼。打個比方,書法家創作的作品好比是一潭水,如果這潭水是活水——有源頭的水,那么這潭水就會永遠清澈而新鮮;如果是死水——沒有源頭的水,或者以前有源頭而如今沒有了,那么,這潭水就會越來越渾濁,直至臭腐乾涸。臨貼就好比源頭活水,只有不斷地從古代經典汲取自己所需,創作的作品才會成為有源的活水。像王鐸的一日臨貼,一日創作,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作法就是這“源頭活水”的最好例證。

我從黃學江先生作品集中的作品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是以黃庭堅的草書為取法對象的這是立足的根本。從他作品的不斷進步與豐富來看,他是很勤奮的,想來也如王鐸一樣臨貼與創作相互結合的吧,不然怎么能守得住自家的風格,並且“日日新”呢。要不是“花大力氣打進去”,下了十足的“笨”功夫的話,是不會有如此的風格的統一,也許早就結殼了吧。

對黃學江先生書法這點感覺都是通過他的作品集而來,至於他是如何臨貼與創作的,我並不知曉,所以也只能是憑著感覺所感覺的一些我的感覺,更確切一點說,是“臆測”。

————選自《書法報》

中共滁洲市委書記汪國才對黃學江的評價: 由來安縣人民政府編輯出版的《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和讀者見面了。用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來書寫歷代詠滁州詩文,可能在滁州乃至全國還是首次,這是來安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滁州傳統文化奉獻給大家的寶貴精神食糧,可喜可賀。

滁州地處皖東,與六朝古都的南京僅一江之隔,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吸引著眾多文人為之吟詠。以寫田園風物而著稱的唐代大詩人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時,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滁州西澗》、《宿永陽寄璨律師》、《寄全椒山中道士》、《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做滁州大守時,更是寫下了天下美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及《豐樂亭遊春》、《永陽大雪》等膾炙人口的詩篇;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於滁州的鳳陽,他的《賜善世法師文彬鳳陽行》,表達了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念; 清代的吳敬梓為我市全椒人,其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被後人尊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傑作。當然,古代詠滁州詩文還有很多,可謂不勝枚舉。

黃學江先生是我市來安縣人,是改革開發後成長起來的中國書壇實力派書法家,曾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師從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黃敦教授。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的書法作品就頻頻在全國書展中入選、獲獎,被中南海珍藏。他正、草、隸、篆諸體皆能,功力深厚。書風瀟灑而不失法度嚴謹,古典而不乏張揚個性。如今,他雖定居南京,卻摯愛著養育他的滁州這片熱土,由他來書寫詠滁州詩文,也可算得上珠聯璧合了。

當前,省委提出了東向發展戰略,為滁州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快速發展的經濟,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也一定需要經濟的騰飛,我們期待著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問世。

2005年10月

(本文作者:中共滁洲市委書記、安徽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汪國才)

借古開今----讀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 我與學江兄相識已近二十年了,彼此常在一起談藝論書。學江兄尊師愛友,與人為善,對書藝執著的追求影響感染了我。

五 年前,他出版《黃學江書法集》,最 近又有新作《黃學江書詠滁州詩文選》問世,觀其幾十件諸皆備的新作,朗朗然如沐初掛新月,神清氣爽,悅目動人:細咀之,熏熏然如入芝蘭之室,幽香沁溢,文氣襲人。

學江兄不趨時風,走的是一條恪守傳統之路。其作品既有“二王”的超妙意韻,也有米南宮的恣肆跌宕,更有王黨斯的縱橫灑脫。展現的是古典之美、浪漫之美、變化之美。

當今書壇浮躁之風、急功近利之風依然盛行。學江兄不為所動,能堅信傳統,痴迷傳統,以最大的勇氣苦研傳統、實屬難能可貴。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將在借古開今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周冬軍 江蘇省青年書協副秘書長)

評黃學江的書法---孫曉雲 他曾畢業於滁州師範美術專業、又畢業於蚌埠教育學院中文專業,後於南京藝術學院書法專業深造 ,是黃敦教授的高足。一下子集三個專業為一身,於今可是見得不多。他能在書法上迅速發展,我想與他 原有美術、中文底子不無關係。

從作品的照片看,他是多面手,形式齊全:有中堂、對聯,有四條屏、條幅,亦有扇面、冊頁,十 八般武藝都能拿起來,正、草、篆、隸、行,寫得都相當成熟、老練。

這使我不由得想起九五年在全國第六屆中青展他獲獎的長條屏,覺得字稍尖細單薄,此次作品有明顯的變化,粗獷、渾厚多了,顯得有底氣,尤其是四條屏“?古詩五首”及中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等作品,頗有雄渾之氣。小的扇面寫得也挺隨意。可見這些年來 ,黃學江勤奮於墨池邊,旁學博引,筆耕不輟,才取得了這樣長足的進步。

(本文作者: 江蘇省美術館館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