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簡介
真鯛,蓬萊當地叫“加吉魚”,在分類上屬鱸形目鯛科,體側扁,呈長橢圓形,通體淡紅色,背側散布鮮艷藍色斑點,極其雄壯美麗;體長12厘米以上,以重500一1000克者居多,壽命較長,有的可達30齡,長達1米。
生活習性
近海暖溫性小型珊瑚礁魚類。世界900餘種,如條紋和紅斜紋及細紋蝴蝶魚,青、金、線蝴蝶魚,鴛鴦和單斑及雙絲蝴蝶魚等。我國20餘種。蓬萊真鯛,暖性底層魚類,通常棲息於30米以下的砂礫及泥沙質海區,喜集群,游泳較迅速,生殖季節游向近岸,性兇猛,主食貝類和甲殼類動物。
產地產季
蓬萊真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近海均產之,但近年產量不多。黃、渤海漁期為5~8月份和10~12月份;東海閩南近海和閩中南部沿海漁期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產期。
產品價值
營養價值蓬萊真鯛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每100克魚肉中含水份74.9克、蛋白質19.3克、脂肪4.1克、碳水化合物0.5克、鈣64毫克、磷175毫克、鐵1.2l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3.41毫克、熱量 l16千卡。
食療價值長期食用可補腎氣、益精血、潤五臟、強身體,婦女食之能調經、養胎、利產,兒童食之能促進生長發育,老年人食之能抗衰延年,且極易消化,尤宜養生食用。
經濟價值真鯛系我國名貴魚類,但由於資源衰減產量下降,市場上少見。真鯛每百克肉食蛋白質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鮮美,無腥味,特別是魚頭顱腔內含有豐富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除鮮食外還可製成罐頭和熏製品。真鯛是出口品種,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出口口岸:山東、河北、遼寧、福建、廣東。真綢除供鮮料烹食外,還可製成魚乾和罐頭製品。
產品吃法
蓬萊真鯛吃法很有講究,適用於多種烹調方法,燒、烤、焙、溜、燉、燜、蒸、醬汁、家常熬、生吃魚片等皆可,一般以清燉、清蒸、熬湯為佳。
歷史溯源
蓬萊人民有加工、食用真鯛的悠久歷史。蓬萊傳統名吃“蓬萊小面”(又稱“衣福堂小面”,見前)開鹵用的主料即為真綢。民間習慣以真鯛製做喜慶宴席菜看,有增加吉利(加吉)的寓意。真鯛頭部特別鮮美,眼睛尤佳,有“加吉魚頭鮁魚尾”之諺,並有“一魚兩吃”的習慣:整魚上席後,席間取出魚頭,製成鮮、酸、辣懼全的醒酒湯,既解饞,又醒酒,妙不可言。清蒸最能保持真鯛自然的鮮美度,“清蒸加吉魚”即蓬萊“八仙宴”的一道名看。更有趣的是,許多民間婦女和廚師為了繪客人助興,還能即席用真鯛魚骨拼製成形態逼真的一隻鳳凰或二隻山羊,令人拍案叫絕。 蓬萊沿海所產的真鯛,為渤、黃海群體,春汛在五六月,秋訊在九十月,故有“椿芽一寸,加吉一溫”的說法,入夏後零星不絕,直至深秋。
據史料記載,民國以前蓬萊沿海真鯛資源極為豐富,於蓬萊閣下垂釣,可得尺余長的真鯛,因而那裡常有三五老翁垂綸而釣,得魚掏水而烹,樂極而歌,此唱彼和,形成蓬萊十大景之一的“漁梁歌釣”。1914一1945年,大批日本汽船在蓬萊沿岸漁場酷捕,真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真鯛作為兼捕對象,截止2005年7月,年產量僅有噸余,因而愈加珍貴。蓬萊市水產科技人員進行的真鯛人工育苗和海水網箱、池式養殖試驗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真鯛產量連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