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俗名:人字蝶 白刺蝶
學名:Chaetodonauriga
英文名:Threadfincoralfish,Threadfinbutterfly,Whipbutterflyfish,Threadfinbutterflyfish,Threadfin,Diagonalbutterflyfish,Cross-stripebutterfly
中文名:揚旛蝴蝶魚絲蝴蝶魚
科名:Chaetodontidae
科中文名:蝴蝶魚科
同種異名:Anisochaetodonauriga,Chaetodonaurigasetifier,Chaetodonlunaris,Chaetodonsatifer,Chaetodonsebanus,Chaetodonsetifer,Linophoraauriga,Pomacentrusfilamentosus,Pomacentrussetifer,"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東至夏威夷、馬貴斯群島(MarquesanIs.)及杜夕島(DucieI.),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LordHoweI.)及拉帕(RapaI.)島。中國台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模式種產地:Djedda,RedSe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30米
最大體長:23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頜齒4-5列,下頜齒5-6列。體被大型鱗片,菱形,但體後側鱗較小;側線向上陡升至背鰭第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XIV,軟條22-23;臀鰭硬棘III,軟條22-23。體銀白至灰黃色,體側沿鱗列有交叉之斜走暗紋而形成網狀紋;體側另具三條暗色鞍狀帶,第一條由背鰭第I棘至鰓蓋上部,第二條在體中部,第三條由背鰭硬棘後方及軟條部經尾柄至臀鰭後方;眼帶窄於眼徑,且不延伸至眼下半部;背鰭軟條後緣銀白色,末端具窄黑帶;臀鰭前2/3部位為銀白或黃色,具黑緣;尾鰭中央具寬於眼徑之彎月狀黑橫帶,後端另具黑緣。棲所生態
棲息於碎石區、藻叢、岩礁或珊瑚礁區,單獨、成對或小群遊動。主要以珊瑚蟲、多毛類、底棲甲殼類、腹足類及藻類等為食。
特點
本魚常巡遊海面,成魚背鰭常露出水面,故名。吻尖突,具黑眼帶,但眼上方顏色淡,體前2/3白色後1/3則為黃色,其明顯特徵乃起自背鰭延伸向頭部的暗色斜線有5條,而體下方的斜線則有10條。各鰭金黃色,比體色略深,背鰭鰭條中央有一黑色斑點,成魚在斑點上方有一延長成絲狀的鰭條,幼魚則否。背鰭硬棘12~13枚、軟條22~2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9~21枚。體長可達23厘米。
絲蝴蝶魚:體卵圓形,甚側扁。吻較長,圓錐狀。背鰭鰭條部有絲狀延長條,在其下方有1個大於眼徑的眼狀斑。頭側有l橫帶穿過眼徑。體測上部有7~8條斜線紋與腹側的9~10條斜線紋呈直角相交。尾鰭後緣截形或略凸。生活在珊瑚叢中的美麗小魚。體長65~145毫米。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經濟價值
屬於高價值觀賞魚,易飼養,不供食用。
種類
格紋蝴蝶魚
體側扁。吻尖,前端稍向前突。體被弱櫛鱗。體側鱗片的邊緣具暗色線紋,互相連結呈網紋狀。頭部有1黑色橫帶,沿背結鰭條部有1黑色縱帶,尾鰭具1黑色橫帶。
生活於珊瑚叢中的美麗觀賞魚之一。體長約50毫米左右,較少見。
分布於熱帶太平洋暖水區。我國僅見於南海。
鏡蝴蝶魚
鏡蝴蝶魚
背鰭有粗短鰭棘14,以中部鰭棘為最長。 頭部有一較眼徑稍狹的橫帶。體側方跨側線有一卵圓形大黑斑,黑斑的1/3位於側線上方。尾鰭寬短。
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體長一般60~120毫米。我國海南島南岸沿海習見種。
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只見於南海。
斜紋蝴蝶魚
斜紋蝴蝶魚
體側扁,呈卵圓形。體被較大櫛鱗,側線不完全。頭部具1黑色橫帶。體側前部與後部暗色斜紋斜向不一致,前部向上斜,後部向下斜,另外背鰭基部黑色縱帶與尾柄帶相連。尾鰭亦具2條黑橫帶。
珊瑚礁中的美麗小型魚類。體長80~120毫米,較少見。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