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岩黃芪

蒙古岩黃芪

蒙古岩黃芪,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出去鬚根幾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基本信息

【植物名稱】

蒙古岩黃芪

【植物學名】

HedysarummongolicumTurcz

【來源與分布】

蒙古岩黃芪(別名修爾烏布斯(蒙古族名))分布於我國內蒙古中北部草原化荒漠地帶,其地理範圍約為北緯42~45度,東徑108千克114度;蒙古也有分布。

【植物形態】

蒙古岩黃芪半灌木。株高l米左右,枝叢生,老枝表皮暗灰黃色,常呈條狀剝落。典型小葉橢圓形,每葉具小葉11~23,大小不一,植株上部的小葉長4~7毫米,

蒙古岩黃芪蒙古岩黃芪
寬2~3毫米,下部的小葉長8~15毫米,寬4~6毫米。花冠蝶形,紫紅色;子房及莢果均被伏毛,莢節略膨脹自中部突起,具網狀脈紋,有的莢節具疣狀突起。

【植物特性】

蒙古岩黃芪為沙生旱生半灌木。4月返青,7~8月開花,9月底種子成熟。蒙古岩黃芪分布區的濕潤係數為0.13~0.2,乾燥度為4~5度,≥10℃的有效積溫2300~2900℃,年降水量100~150毫米,地帶性土壤為淡棕鈣土。蒙古岩黃芪通常生長在草原化荒漠地帶的層狀高平原階地斜坡的沖刷溝邊緣、坡前沖積扇的礫質砂地、階地沙坡以及盆地邊緣的相似地形上,有時也出現在小塊沙地上。在這些生境條件下,蒙古岩黃芪常以建群種或優勢種形成面積大小不同的稀疏層片。在該層片的周圍則為淡棕鈣土灌木一石生針茅草原化荒漠草地所占據,常見的植物有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um)、駝絨藜(Ceratoideslatans)、狹葉錦雞兒(Caraganastenophylla)、矮錦雞(C.pygmaea)、枇把柴(Reaumuriasoongorica)、松葉豬毛萊(Salsolalaricifolia),珍珠柴(S.Passerina)、刺葉柄棘豆(Oxytropisaciphylla)、短葉假木賊(Anabasisbreuifolia)、女蒿(Hippolytiatrifida)、庭薺紫菀木(Asterothamnusalyssoildes)、石生針茅(Stipaklemenzii)、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soongorica)等。蒙古岩黃芪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水分,但其具有耐旱、耐貧瘠、抗風蝕的特點。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蒙古岩黃芪為優良的野生飼用半灌木。其花期粗蛋白質的含量與紫花苜蓿相接近。從蒙古岩黃芪的適口性來講,在各種家畜中以駱駝最喜食,四季採食其莖葉,綿羊、山羊喜食其嫩枝葉及花序,牛、馬採食其嫩枝。1985年作者將由內蒙古四子王旗衛井蘇木哈日崗嘎採到的野生種子,在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草原試驗站種植,出苗生長良好,當年株高達40~50厘米,叢徑30~40厘米,可進入分枝狀態。第二年可開花結實,株高達100~120厘米,並產生根狀莖,萌發出由無性繁殖的新株,產草量也顯著提高。經過幾年的試種,初步認為蒙古岩黃芪在荒漠草原區是很有栽培前途的飼用半灌木,應予迅速開發利用。蒙古岩黃芪也是防風固沙的良好材料。

【栽培技術】

蒙古岩黃芪種子硬實率高,播前應先去莢,用溫水浸種、擦破種皮或用濃硫酸處理等,以提高發芽率。可於早春頂凌搶種,或於夏天雨季播種。可條播、撒播或點播,條播行距40~50厘米,播深2厘米,每畝播種量1~2千克;若在沙地上撒播,播後趕羊群踏一遍,出苗也很好,除用種子繁殖外,還可用莖枝扦插、分株移栽或壓條等方法進行無性繁殖。苗期生長緩慢,除加強管理外,嚴禁放牧,生長2~3年再放牧利用。曬制乾草宜在開花期刈割,畝產乾草200~300千克。種子成熟不一致,且容易脫落,應及時採收,畝產種子5~7.5千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