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記載
葡萄疫 ,疫證之一,出《外科正宗》卷四。屬斑毒類病證。病由邪熱入營,肌肉、腠理之分受其燔灼而外發於皮膚,斑色青紫如葡萄,故名。多見於幼童及青少年。清·邵仙指出“熱蘊於胃,傷及血陰”(見《傷寒指掌》)為其主要病機。余奉仙《醫方經驗彙編》:“疫以是名者,乃以其色之青紫相似也……其形或如瓜瓣,或如萍背,亦有如指甲、青錢之大者,XXXX成片,梭圓不等,其色則紫中兼青……治之者當去其陽明之邪,清其血分之熱,察其虛實及有無兼證……治法首先清血中之毒,使毒不內犯;益血中之氣,使氣能領血,氣行毒化,或可成功。”治以《局方》活命金丹去元明粉,加西洋參;或以新訂消癍活命飲(川大黃、黃芩、連翹、生甘草、山梔、蘇荷、板藍根、青黛、西洋參、當歸、大生地、鬱金、浮萍、紫菊花)治之。參見疫證條。
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臟腑蘊熱,熱邪損傷脈絡,遂使血不循經,外溢脈外;或因濕熱蘊結,外阻於絡道和關節,內結於腸胃之間;或因陰虛火旺,虛火內熾,血熱妄行;或因脾不統血,血不歸經;或因腎不足,氣化失司,濕熱下注,而發為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3-10歲兒童及青少年,初起常出現皮膚及黏膜紫瘢,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的鞥前驅症狀。偶有以腹痛或關節痛為主要表現,最早的皮膚表現為小兒散在的紅色、稍隆起、有浸潤感的瘀點或瘀斑。好發於四肢伸側及臀部,尤以小腿伸側較多,重者延及軀幹,多對稱或成批出現。紫瘢可融成大片瘀斑,往往3-4周逐漸變黃褐色而消退,但可反覆發生,皮疹微痛癢,可發生丘疹、風團、水皰等多形性皮損。部分患者可出現臍周及下腹部絞痛,伴有噁心、嘔吐、便血或腸套疊,甚至腸穿孔,稱為腹型紫瘢。約有50%病例發生腎臟損害,表現為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一般恢復較快。歐遊發展成慢性腎炎,甚至腎功能衰竭,以腎臟增裝為主者稱為腎柱紫瘢。關節痛失常見的症狀,表現為發熱、關節痛或腫脹,多見於膝、踝、肘、腕及手指關節,尤以膝、踝關節常見,稱為關節型紫瘢。
本病病程長短不一,可數日或一二年,常復發,一般預後良好。
診斷依據
1、 好發於下肢,尤以小腿伸面較多見,也可累及上肢或軀幹部,常對稱分布。
2、 皮損為針尖至黃豆大小的鮮紅或紫紅色瘀點、瘀斑,壓之不褪色,不突出皮面,往往分批陸續出現。
3、 常有發熱、頭痛、疲乏等全身不適。
4、 可伴有關節腫脹和疼痛、腹痛、惡性嘔吐,腹瀉或便血,以及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等。
護理與預防
1、 避免服用可致敏的藥物和食物,忌食辛辣發物。
2、 防止呼吸道感染,如有感染病灶,應加以去除。
3、 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皮膚護理,防止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