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鏡橋

葛鏡橋

位於貴州省福泉市城廂鎮東南2公里,橫跨麻哈江。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里人葛鏡出資所建。又名豆腐橋,為三孔拱橋,長52.7米,寬8.5米,高20.5米。因谷深岸陡,屢建屢毀,葛立志建橋,終於遂願。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葛鏡橋位於貴州福泉市城東南2.5公里處,橋長52米,寬5.5米,高30米,橫跨在麻哈江兩岸絕壁之上。橋在絕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腳,設計絕妙,用料考究工藝精湛,歷經400多年,堅固如初。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在其主編的《中國橋樑技術史》中評價其為“工程艱巨,雄偉壯觀,為西南橋樑之冠。”葛鏡橋,於1985年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秘傳說

葛鏡橋葛鏡橋
葛鏡橋又稱“豆腐橋”,其中有個神秘的傳說:麻哈江為京滇古驛道必經之地,兩岸絕避千尺,江水洶湧,每當春夏便洪水暴漲,給過往行人帶來諸多不便。明萬曆年間,郡人葛鏡以積善為懷,決心造橋便民,以利往來。起初葛鏡兩次建橋失敗。仙人張三豐外出雲遊到此處得知葛鏡兩次造橋未成,於是託夢給葛鏡,說要在江岸石壁上寫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腳,並要在雞叫之前,讓福泉城每戶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邊,橋才能建成。葛鏡頓時領悟。最終張三豐利用法術將豆腐點化成石料,幫助葛鏡在洪水到來之前成功建橋。為此葛鏡橋又稱“豆腐橋”。
聽過這神秘的傳說後,我們再來看葛鏡橋的橋下,一蓬古藤飄然垂下,猶如一張碩大的垂簾,呈半月形直落水面。江面,江水洶湧,波光漣漣。這樣,古橋、古藤與流水相映生輝,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橋上,兩端石塊鋪成的古驛道直衝雲霄。橋面中間有一行光亮的石塊,兩側的石縫長滿短草。橋欄則雜草掩映,古藤纏繞。這一切宛如一幅天然的古畫。

古橋價值

葛鏡橋葛鏡橋
茅以升主編的《中國橋樑技術史》記載:“十六世紀貴州平越葛鏡,歷時三十年建成了葛鏡橋,不但悉罄家資,在經濟上獨立成橋,同時二毀三建,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完成了橋的技術上的改革”。“葛鏡橋全長51.44米,3孔,大拱高9.61米,橋面寬8.5米,高約30米,三孔跨徑分別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別為9.61米、7.9米和5.02米。工程艱巨,雄偉壯觀,為‘西南橋樑之冠’”。1941年,茅以升組織交大學生套用現代力學原理測算了此橋結構,得出結論:葛鏡橋各孔靜重和對稱活載,10噸重型汽車通過完全安全。由此可見,深藏大山深處的葛鏡橋,堪稱中國古代名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