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
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時,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間,出現了架設在長江上的第一座浮橋。
建於1706年的滬定鐵索橋跨長約100m,寬約2.8M,由13條錨固於兩岸的鐵鏈組成,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渡此橋,由此更加聞名。
灌縣的安瀾竹索橋建於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索橋,全長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徑約61m,全橋由細竹蔑編粗五寸的24根竹索組成,其中橋面索和扶擋索各半。
在秦漢時期,我國已廣泛修建石粱橋。世界上現在是保存著的最長、工程最艱巨的石粱橋,就是我國於1053一1059年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萬安橋,也稱洛陽橋,此橋長達800米,共47孔,位於“波濤洶湧,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橋以磐石鋪遍橋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礎的開端,並且獨具匠心地用養殖海生牡蠣的方法膠固橋基使成整體,此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造橋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這種艱難複雜的水文條件下建成如此的長橋,實是中華橋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橋,也是最令人驚奇的一座粱式大橋,此橋總長約335m,某些石粱長達23.7m,沿寬度用三根石粱組成,每根寬1.7m,高1.9m,重達200多噸,該橋一直保存至今”歷史記載,這些巨大石樑橋是利用潮水漲落浮運建設的,足見我國古代加工和安裝橋樑的技術何等高超。
廣東潮安縣橫跨韓江的湘子橋(又名廣濟橋)此橋始建於公元1169年,全橋長517.95m,總共20墩19孔,上部結構有石拱、木樑、石樑等多種型式,還有用18條活船組成的長達97.30m的開合式浮橋,設定浮橋的目的,一方面適應大型商船和上游木排的通過,並且也避免了過多的橋墩阻塞河道,以致加劇橋基沖刷而造成水害,這座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橋,柱石橋之長、石墩之大、橋樑之多以及施工條件之困難工程歷時之久,都是古代建橋史上所罕見的。8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勝利建成,結束了我國萬里長江無橋的狀況,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的正橋為三聯3X128m的連續鋼桁粱,雙線鐵路上層公路橋面寬18m,兩側各設2.25m人行道,包括引橋在內全橋總長1670.4物,大型鋼樑的製造和架設、深水管柱基礎的施工等,對發展我國現代橋染技術開創了新路。
近代
1969年勝利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施工,並使用國產高強鋼材的現代大型橋樑,正橋除北岸第一孔為128m簡支鋼桁粱外,其餘為9孔3聯,每聯為3xl60m的連續鋼桁粱。上層是公路橋面,下層為雙線鐵路,包括引橋在內,鐵路部分全長6772m,公路部分為4589m,橋址處水深流急,河床地,質極為複雜橋墩基礎的施工非常困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顯示出我國的建橋事業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我國橋樑史又一個重要標誌。
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橋是1946年瑞典建成的綏依納松特橋,跨度為155m。
世界上第一座具有鋼筋混凝土主梁的斜拉橋,是1925年在西班牙修建跨越但波爾河的水道橋,主跨為60.35m
西班牙的盧納巴里奧斯橋,跨徑達440m,採用了雙面輻射形密索布置,為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香港青馬大橋橫跨青馬灣海峽,與香港新機場相連,耗資9.15億美元。該橋跨度為1377m。名列世界第五,與江陰長江大橋是“姐妹橋”。
日本明石海峽橋,橫跨日本內海,使日本神戶與淡路島緊緊相連。這座大橋全長3190M,中央跨度1990m將於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芮氏8.5級地震,是世界第一的懸索橋。
華夏第一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是我國“八五”規劃的“兩縱兩橫”國道主幹線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徑鋼懸索橋。大橋由橋塔、主纜、錨旋和鋼箱梁等主要部件組成。大橋全長3071米,主跨1385米;橋面寬33.8米,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100公里/小時;通航淨空為50米,可通行五萬噸級巴拿馬型散貨輪。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兩根主索,各長2400多米,直徑近1米,每根重1.4萬多噸,主索用127根直徑5.3毫米的鋼絲攪成索,再由169股鋼索組成主索。主橋每邊有85個吊桿,每個吊桿2根,用以連結主索和橋面。兩岸索塔標高為196.236米,相當於65層摟高。北塔基長43.5米,寬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長的基礎樁。北錨的混凝土陳井平面長69米,寬51米(面積相當於一片足球場大)。沉入地面58米,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陰長江大橋於1994年11月22日正式開工,1999年10月1日勝利通車,名列“中國第一,世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