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起新

葛起新

葛起新(1919年- ),上海市人,畢業於浙江大學病蟲害系,畢業後留教任教。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在真菌學特別是半知菌分類和盤多毛孢屬分類等方面卓有貢獻。為中國植物病害檢疫,對植物病理學的分子生物學發展,以及培養農業人才嘔心瀝血,一生奉獻,為人師表。

基本信息

個人概述

葛起新,1919年1月14日生於上海市。幼年隨母親回原籍浙江省寧波市老家,在鄉村國小讀書。課餘,喜愛到田野抓蚱蜢、蝶、蛾,採桑養蠶等,並略悉農事活動,這對日後選擇農業科學專業志願有一定影響。其父畢業於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很重視子女教育,經濟雖較拮据,但常訂購多種書刊,啟發自學興趣,使葛起新從小養成讀書習慣。高中在寧波效實中學就讀,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和培養 。

1937年,葛起新受好友李名聰影響,報考了浙江大學病蟲害系。錄取進校時,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校輾轉西遷貴州,經建德、泰和、宜山、遵義直至湄潭。由於校長竺可楨治學嚴謹,每遷一地,儀器、圖書隨運,保證教學,特別遷至當時抗戰後方少經戰亂影響的湄潭安寧小城,校內學術空氣濃厚。葛起新在此環境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業師陳鴻逵的熱情關懷、身教言傳下得到啟迪,從此與植病教育及科研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畢業論文就是在業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

1946年1月,葛起新晉升為講師,是年6月,隨校遷回杭州,先後為病蟲害、農藝、園藝及蠶桑等系學生講授植物病理學,也為森林系及農經系學生分別開設過樹木病害及作物病害及防治課程。

1956年,葛起新晉升為副教授。1957年起,他先後擔任植物病理教研組主任、植物保護系副主任、主任及系學術、學位委員會主任,浙江農業大學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校生物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

1978年,葛起新晉升為教授,是年他先後擔任浙江昆蟲植病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浙江農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兼病原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真菌組組長、華東分會副理事長。他還是《植物檢疫》編輯委員會委員。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農產品進出口日益發展,1973年至1979年期間,農業部委託浙江農業大學舉辦全國植物檢疫人員培訓班,葛起新為該培訓班具體負責主持人,前後4期,為來自全國各港口及邊境口岸對外植物檢疫人員進行了培訓提高。

職業生涯

1936年7月 畢業於寧波效實中學。

1941年7月 畢業於浙江大學病蟲害系。

1941年8月-1952年10月 浙江大學植病組助教、講師。

1952年10月-1960年1月 浙江農學院(1952年在浙江大學農學院的基礎上建立,初名浙江農學院,後改名為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講師、副教授。其中,1954 年9月-1955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病研究室進修。

1960年1月-1980年1月 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其中1960年1月-1964年12月兼浙江省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

1980年1月-1984年12月 植保系主任暨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9年至 浙農大生物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

學術貢獻

對湄潭附近竹類病害的研究

40年代初期,葛起新對湄潭附近竹類病害進行了研究,著重當地發生的竹類病害種類的調查、採集和鑑定,從症狀和病原方面進行了記述並製作了檢索表,發表於浙江大學病蟲害學會主辦的《病蟲知識》(1941年-1942年)。這是中國針對竹類病害較系統調查、研究報導較早的論文。此外,這段時期,他還隨楊新美就湄潭食用菌種類做了一些調查鑑定。

對半知菌進行分類鑑定

1954年9月至1995年,葛起新在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從師戴芳瀾,著重於半知菌的分類鑑定。他對該室收藏的一批雲南省野生經濟植物葉部病害標本(原為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抗戰期間採集)200餘號進行鑑定,證明病原真菌大多為腔孢綱球殼目和黑盤孢目種類,從中發現了當時國內尚未見諸報導的桉樹隱點霉(Cryptostictis eucalypti Pat.)等稀有真菌種類。

在植物病理學科建設方面的貢獻

葛起新十分關心浙江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科的發展,從60年起就選派和支持中青年教師分別向缺門或薄弱學科(如植物病毒學、細菌學、線蟲學)和學科的不同方向(如稻麥病害、薯類病害、果蔬病害、茶桑病害、藥用和觀賞植物病害等)發展。進入70年代後期,他積極推動生物技術在植物病理學科上的套用,將“細菌索及其基因克隆”課題列入浙江省科委“七五”生物技術項目。此外,從1978年起他大力培養研究生,著重從植物病原細菌學、線蟲學及線蟲寄生真菌、擬盤多毛孢菌、立枯絲核菌等分類鑑定及生物學、生態學等方向開展工作。

80年代,葛起新在浙江省觀賞植物病害種類鑑定中發現紫楠上一種鏽菌。它不僅是鏽菌目內一個新變種,且填補了其所隸屬克那拉屬(Kernella)在中國的空白。

為中國擬盤多毛孢屬真菌分類研究奠基

80年代,葛起新和廣西陳育新共同承擔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擬盤多毛孢等屬志”項目。

葛起新和浙江農業大學的課題組成員一起,經多年的各地調查、標本採集、分離培養和鑑定,按中國多數學者採用的戈氏(Guba)系統分屬法定名,於1987年總結編寫“中國盤多毛孢屬及盤單毛胞屬”一文,記述了盤多毛孢53種,盤單毛孢6種。他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深感此類真菌在國際上因不同學術觀點形成命名中的混亂;戈氏系統分屬種法在本質上也存在明顯的缺點,和國際上日益趨於採用的斯氏(Stcyacrt)系統不相協調的情況。他在課題組中提出對1987年所訂名錄之種類進行逐個審訂。為此,他和課題組成員首先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先後發表了10餘篇論文,並從中確定了中國40餘個擬盤多毛種,其中近20個為新組合種,另對分屬、分種中的鑑別,依據性狀通過菌種培養、電鏡、電泳等手段分析,提出了自己的鑑別依據標準。此外在對擬盤多毛孢有性態研究方面,發現了中國新紀錄屬(Pestalosphaeria)並定名了2個有性態新種和一個中國新紀錄種。上述研究於1990年在德國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真菌學會議上進行了學術交流,其中有性態研究於1991年在美國期刊《真菌分類群》上正式發表。

學術影響

撰載中國首篇“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

1950年,杭州附近麻區普遍發生洋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hibisci Pollacci),為害嚴重。鑒於洋麻擴栽中,種子內部帶菌是炭疽病初侵染源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種子消毒處理為防治或檢疫工作所必需,陳鴻逵、葛起新經過試驗,得出麻種用水淘洗晾乾後,採用50℃溫水浸種10分鐘處理,對防治苗病效果極好,遠勝碳酸銅粉、谷仁樂生及賽力散等藥劑,當時即撰寫“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1951年)一文。該文為中國大陸撰載此病及其防治內容的首篇記述。他們還向省農業廳建議採用溫瀝燙種措施。

編定各類防治知識手冊

新中國成立後,結合浙江省當時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大力開展有關技術指導宣傳工作,陳鴻逵、葛起新參予編定、設計有關糧、棉病蟲及其防治知識的宣傳小冊子、圖片及模型等。葛起新還撰寫了有關麥類黑穗、冬耕與作物病蟲防治等科普文章,發表於《浙江日報》,並為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寫了《小麥病蟲害防治》一書。

1960年-1964年期間,葛起新兼任浙江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副所長,並主持“浙江省甘薯黑斑病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課題,就該病在省內地區分布及發生規律特點,種薯異放線酮等新藥劑處理、甘薯品種抗病性鑑定及農業防治進行了試驗和調查總結。課題完成後發表一文,並向省農業廳提出了適合浙江情況的綜合防治措施。

個人榮譽

1956年,葛起新晉升為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教授。

1957年起,他先後擔任植物病理教研組主任、植物保護系副主任、主任及系學術、學位委員會主任,浙江農業大學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校生物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

1978年起葛起新先後擔任浙江昆蟲植病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浙江農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兼病原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真菌組組長、華東分會副理事長。

人物評價

葛起新為中國植物病害檢疫,對植物病理學的分子生物學發展,以及培養農業人才嘔心瀝血,一生奉獻,為人師表。

嚴謹和一絲不苟的學風是葛起新對年輕一代熱情關懷、充滿期望的特點。他的學生向他求教,他總是有問必答,不厭其煩。如一下子答不上,他比提問的人更關心地去圖書館等處查閱,直到可以回答時再告訴人。送給他審閱的文章,他更是一字不漏,連標點符號、文序拼音等都一一仔細改好。他這樣做,但是總不提自己為別人所做的事情。他的一生都是在為植物病理學科的發展,為年輕人的發展操勞。

主要論著

1、葛起新:《貴州湄潭附近竹類病害調查及鑑定》,《病蟲知識》,1941,1(4):86-92

2、陳鴻逵,葛起新:《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農林通訊(浙江)》,1951,2(2,3):40-42

3、葛起新等:《浙江省甘薯黑斑病發生規律初步考察及防治措施的意見》,《浙江農業科學》,1966(2):53-56

4、葛起新:《紅麻炭疽病·植物檢疫》,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46-53

5、葛起新,徐同:《我國樟科楠木屬鏽菌新變種·紫楠鏽菌》,《真菌學報》,1983,2(4):210-212

6、何勝洋,張炳欣,葛起新:《抗生細菌的拮抗機制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7,13(1):57-62

7、劉力,葛起新:《華東地區立枯絲核菌融合群鑑定》,《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7.13(2):227-233

8、劉力,葛起新:《立枯絲核菌與蛋白質電泳圖譜研究I·融合群與圖譜的相關性》,《真菌學報》,1988,7(3):175-182

9、陳集雙,葛起新,張炳欣:《立枯絲核菌可溶性蛋白質圖譜研究Ⅱ·用等電聚焦電泳比較各融合群及亞群》,《真菌學報》,1991,10(3):238-245

10、朱培良,葛起新,徐同:《中國擬盤多毛孢屬真菌的七個新組合》,《真菌學報》,1991,10(4):273-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