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摩伊斯蘭共和國

葛摩伊斯蘭共和國是一個印度洋島國,獨立的時間是1975年7月6日。曾被法國殖民統治。

基本介紹

葛摩
國名: 葛摩聯盟 (Union of Comoros)
獨立日:7月6日(1975年)
國慶日:7月6日(1975年)
國家政要:總統阿扎利·阿蘇馬尼 (Azali Assoumani),2002年4月當選為葛摩聯盟總統,5月26日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2236平方公里。印度洋島國。位於非洲東南莫三比克海峽北端入口處,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三比克各約500公里。由大葛摩、昂儒昂、莫埃利和馬約特四個主島和一些小島組成。葛摩群島是一組火山島群,多死火山,唯一活火山卡爾增拉山在大葛摩島南部,海拔2,560米,是群島最高峰。島上大部分為山地,地勢崎嶇,起伏較大,廣布森林。沿海有平原,島周為珊瑚礁環繞。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5-10月涼爽乾燥,11月-次年4月炎熱潮濕,年降水量1,000-3,000毫米。
人口:49.7萬(1995年,不包括馬約特島)。主要由阿拉伯人後裔、卡夫族、馬高尼族、烏阿馬查族和薩卡拉瓦族組成。通用葛摩語,官方語言為葛摩語、法語和阿拉伯語。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莫羅尼(Moroni)
簡史:西方殖民者入侵前,長期由阿拉伯蘇丹進行統治。1841年法國侵入馬約特島。1886年其他三島也處於法國勢力控制下。1912年正式淪為法國殖民地。1914年劃歸法國駐馬達加斯加殖民當局管轄。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地”。1961年通過議會投票取得內部自治。1973年與法國簽訂協定,法國被迫承認葛摩獨立。1975年7月6日,葛摩議會通過決議,宣布獨立。阿卜杜拉出任第一任總統。1975年8月3日原自治政府工程部長阿里·薩利赫等人發動政變,1976年1月薩利赫當選為總統,1978年5月,薩利赫政權被推翻,阿卜杜拉又當選總統,同年10月22日,改國名為葛摩伊斯蘭聯邦共和國。1990年賽義德·喬哈爾當選總統。2001年12月23日更名為葛摩聯盟。
政治:葛摩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各島自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直接選舉產生,可連選連任兩屆;任何政黨都不能單獨組閣,必須組成多黨聯合政府;總統主持內閣會議,任命全國主要官員,在徵得總理、議長同意的情況下,可解散議會;總理是政府首腦,總統在聯邦議會占多數席位的黨內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的提議任命部長;政府對議會負責。聯邦議會是共和國最高立法機構。
經濟:居民多從事農業。以盛產華尼拉、丁香、依蘭依蘭等香料作物著稱,有“香島”之喻。還產木薯椰子咖啡、水稻、玉米等。主要出口香精和椰乾,進口石油製品、車輛和糧食等。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注意改善和加強同鄰國的關係。贊成區域性經濟合作,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主張南北對話,贊成南南合作。
與中國關係:1975年11月13日,葛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歷史回顧

葛摩與“僱傭軍之王”德納爾
譯自:
http://www.acig.org/artman/publish/printer_194.shtml
葛摩是印度洋上一個多山的群島,位於非洲東側莫三比克海峽北端入口處,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三比克各約500公里。由大葛摩、昂儒昂、莫埃利和馬約特四個主島和一些小島組成,1997年5月,這四個主島分別改名為恩賈濟賈(Njazidja),恩茲瓦尼(Nzwani),姆瓦里(Mwali)和馬霍雷(Mahore)。葛摩群島的各個島嶼上大部分為山地,地勢崎嶇,廣布森林。
最早來到葛摩是腓尼基人,後來阿拉伯人從海灣地區來到葛摩,16世紀初葉,葡萄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先後來到葛摩。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阿拉伯的影響超過歐洲人的影響。16世紀馬爾加什人控制了葛摩,1843年馬約特島的馬爾加什統治者把該島割讓給法國。1865年,莫埃利島的馬爾加什統治者與法國訂立了友好條約。1886年法國將昂儒昂島,大葛摩島和莫埃利島變為法國的保護地,1912年又將這些島嶼交給法國統治的馬達加斯加管理。1947年,葛摩群島成為法國“海外領地”,在法國國民議會有葛摩代表。
葛摩的首都是莫羅尼,由於土地稀少、自然資源缺乏以及人口過多,這個國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葛摩全國的公路總長只有750公里,而其中的540公里是沙礫路段;工業基本上不存在,包括漁業、捕獵業和林業在內,農業也只是有一點微薄的基礎而已,國家經濟完全依靠外國貸款。葛摩全國人口約為55萬,包括非洲人、阿拉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法語和阿拉伯語是該國的官方語言。
1975年,葛摩從法國獨立出來,從此以後,這個印度洋島國就陷入了長達十九年連續不斷的政變噩夢中。
葛摩第一任總統是艾哈邁德.阿卜杜拉.阿貝德爾曼,在他的領導下,葛摩於1975年11月12日加入聯合國。而幾乎在同時,內部政治糾紛開始凸顯出來:一個自稱為“聯合國家陣線”的組織宣布反對阿貝德爾曼總統的政權。1975年8月3日,阿里.索伊里發動政變廢黜了阿貝德爾曼總統,但實際上,這次政變幕後的策劃者是外號“僱傭軍之王”的法國僱傭兵鮑伯?德納爾,他此前在加丹加僱傭軍中也是一個狠角色。1976年1月2日,阿里.索伊里被推舉為政府首腦,在“國家革命委員會”和“革命青年人”兩個組織的幫助下,索伊里開始工作,他希望在一個儘量短的時間內將葛摩從殖民地轉變為激進的社會主義國家。就象一個真正的“革命家”一樣,索伊里和他的夥伴們將舊政府的一切都砸個粉碎,同時,他還組織了一次對馬約特島的入侵。索伊里搞到了兩架“葛摩航空”的DC-4運輸機,他和追隨者們乘坐其中的一架,而另一架則載滿了武器彈藥,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當他搭乘的那一架DC-4剛在馬約特島降落,當地人就封鎖了機場跑道,運載武器的第二架DC-4因此也就無法降落。結果可想而知,索伊里對馬約特島的入侵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1978年5月,德納爾又回到了葛摩,他率領一群白人僱傭軍在伊桑達鎮附近的沙灘上登入。這些訓練有素的僱傭軍迅速地向莫羅尼展開,保衛了總統宮和陸軍司令部,將索伊里軟禁在家中。幾天之後,在一次假裝的“營救行動中”,索伊里被槍決處死。
索伊里死了,流亡的阿貝德爾曼總統因此被從法國召回,重新擔任葛摩的總統。在羅得西亞的資助下,德納爾的僱傭軍的身份轉變為“常駐衛隊”,也就成為了葛摩官方的武裝力量。從1980年起,南非逐漸地接管了對“常駐衛隊”的資助和訓練工作,而鮑伯.德納爾仍然擔任著這支僱傭軍部隊的領導工作,直到他任命自己的副手多米尼克.馬拉克利諾(化名是“馬奎斯司令”)當新一屆的指揮官為止,德納爾則宣布退休——當然這只是表面姿態而已。
在熬過了四次政變陰謀以後,阿貝德爾曼總統於1978年宣布葛摩為伊斯蘭聯邦共和國,並在總統的位置上又待了十年之久。他的靠山?當然還是鮑伯.德納爾,“僱傭軍之王”甚至改信了伊斯蘭教,不但起了個伊斯蘭教名字“賽義德.穆沙法.馬吉布”,還娶了兩位當地的美女為妻。
1989年,南非政府最終下定了決心:德納爾必須得離開葛摩。可以想像,比勒陀利亞的官方通牒被葛摩和德納爾拒絕,而結果就是南非提供給“常駐衛隊”的預算立刻被減少了50%。德納爾當然不是好惹的,他立即驅逐了他的軍隊中南非國防軍的代表。幾天以後,阿貝德爾曼總統迎來了第五次政變,這一次好運氣象前四次那樣伴隨著他,阿貝德爾曼總統於1989年11月27日被暗殺,嫌疑犯來自葛摩政府軍。德納爾立即解散了葛摩政府軍,並逮捕了其主要軍官。
這一次法國政府出面了,很多艘法國軍艦集中到葛摩附近,然後法國人命令德納爾立即離開這個島國。“僱傭軍之王”乾脆地拒絕了最後通牒,同時他下令備戰,“常駐衛隊”在島上的各個戰略要點展開部署,特別是首都莫羅尼,更是重兵雲集。
然而僱傭軍是無法與法國政府對抗的,法國在遭到拒絕後立即開始入侵行動。他們首先占領了機場,接著用直升機運來空降兵,然後向首都莫羅尼和城外“常駐衛隊”的營地挺進。到了這個地步,德納爾不得不低頭認輸,經過談判,法國政府允許德納爾可以不用正式投降,但是必須帶著他的軍官們立即離開。於是德納爾和他的軍官團全都身著制服,且全副武裝地乘坐一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離開葛摩飛往南非,同時法國軍官接管了“常駐衛隊”的指揮權。
在德納爾離開之後,賽義德.穆罕默德.喬哈爾成為過渡時期的總統,並在接下來的多黨選舉中獲勝。在他的總統任期內,喬哈爾總統成功地躲過了一次彈劾(在1991年)和幾次不成功的政變圖謀,這其中最危險的一次政變圖謀發生在1995年。
“Kaskari”行動
德納爾又回來了!1995年9月28日清晨,鮑伯.德納爾帶著33僱傭軍乘坐“窩路堅號”橡皮船在莫羅尼港登入,開始了代號為“Kaskari”的行動。他們行動迅速,在葛摩軍隊還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前就宣布廢除了葛摩政府。
重新掌權之後, 為了準備應付預料之中的來自法國的反擊,德納爾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立即著手創建一個新的平民政府,而更重要的是,他又重新組建了“常駐衛隊”。新“常駐衛隊”的核心骨幹還是老衛隊的成員,德納爾親自負責對他們進行訓練。德納爾為這支新衛隊配備了重機槍作為主戰武器,並且把他們部署到了島上的重要戰略地點,鑒於上次的教訓,這一次的防禦重點是島上的兩個機場——哈哈亞機場和伊科尼機場。
對於德納爾的入侵,法國人事先多多少少是知情的,他們也就此警告過德納爾不要這么做,但是警告顯然沒起到任何作用。法國總統雅克.席哈克嚴厲地譴責了這次事變,同時要求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立即行動起來制定計畫,“重新奪回”葛摩群島。於是法國的戰爭機器立即動員起來,相關的情報被收集匯總,法軍特別行動指揮部也處於戒備狀態。法國海軍的一艘護衛艦和兩艘巡邏艇搭載著約200名特種部隊士兵部署到附近的印度洋上,而另一支特種部隊也乘坐SA.330“美洲豹”直升機迅速抵達了該地區;稍晚一些抵達的還有約400名法軍海軍陸戰隊士兵,這些部隊集結起來,準備對葛摩群島發起反攻。
最終,法國人在群島周圍部署了超過600人的部隊,準備對付島上的33名僱傭軍以及300多名持不同政見者。10月3日,儘管德納爾組織了一個平民政府,但法國政府還是決定正式為軍事干涉開綠燈,這次行動的代號是“杜鵑花”。
“杜鵑花”行動
法國的反攻開始於10月3日晚上23點左右,法軍休伯特潛水作戰部隊首先對兩個機場附近的海灘進行了偵查。接下來,大約在10月4日2點30分左右,三架運載法軍1er RPIMa/13e RDP傘兵突擊隊的“美洲豹”直升機在哈哈亞機場降落。開始時,法國傘兵遭到了數量不多的重機槍的“歡迎”,但是很快,憑藉著夜色的掩護,裝備了精良夜視儀的法國傘兵就肅清了機場和周邊地區,並且俘虜了20名“常駐衛隊”成員。
凌晨3點左右,休伯特潛水作戰部隊也成功地奪取了伊科尼機場,接著,後續的5e RIAOM、2e RAMa和2e RPIMa三支法軍傘兵部隊乘坐C.160抵達並開始接管兩個機場。同一時刻,15 GIGN開始向位於莫羅尼的法國駐葛摩大使館進發,而休伯特潛水作戰部隊的另一支分隊則負責襲擊並奪取“窩路堅號”橡皮船,德納爾和他的屬下們就是坐著這艘船對葛摩進行突襲的。
主要的攻擊行動於拂曉展開,五點左右,兩架C.160將聲名顯赫的法軍外籍軍團運到了哈哈亞機場,三十分鐘以後, 2ea RIAOM的海軍陸戰隊和2e RAMa的炮兵部隊與外籍軍團會合。5:50,法軍在機場周圍建立“安全區”,滿載給養的運輸機隨後到達,而此時法軍主力開始向著莫羅尼進發。
6:30左右,法軍抵達“坎達尼”軍營,包圍了德納爾和他的僱傭軍。當發現法軍開始著手奪回葛摩以後,德納爾立即命令手下的僱傭軍們“不得戰鬥”,因為形勢至為明顯,即便對抗,也根本沒有分毫贏的可能。這樣,法軍基本沒有遇到抵抗,法國人周密的準備和策劃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雖然沒有抵抗,但是法軍的海軍陸戰隊、傘兵部隊和特種部隊密切合作,保證了在僅僅48小時內便將三個島嶼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在行動中,GIGN和休伯特潛水作戰部隊作為先頭突擊部隊,負責清除潛在危險的建築物目標,而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則作為後續部隊,負責占領、鞏固和保衛重要設施的任務。
對於“杜鵑花”行動來說,成功的關鍵在於及時的展開和部署部隊,在短短的七天時間裡,法軍調集了飛機、裝備,並且選拔了1000名士兵,他們的準備工作可稱為典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