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葉觀盛路比起吉隆坡其他的街道,是一條路程蠻短的道路。葉觀盛路的開端連線交通樞紐,並與安邦路貫穿。同時,馬來西亞著名的雙峰塔也就矗立在葉觀盛路的開端,因此也是旅遊勝地之一,集中了不少來自海內外的遊客,也因此帶動了這裡的發展。葉觀盛路的特色是矗立在道路旁的一座座商業大廈,算得上是吉隆坡其中一個商業集中地,因此周一至周五時處處可見穿著整齊的上班族;但一旦碰到周日或假日,該街道則會顯得冷清了許多,兩種對比相當強烈。
在葉觀盛路上還有兩間銀行,分別是大眾銀行和AmFinance大廈,而Am Finance大廈旁有一座商業中心,內里有學院和辦公樓,因此在這裡集中的不只是商業人才,同時還有不少的金融界人才,可說是一條人才濟濟、競爭性大的商業道路。早前葉觀盛路有許多獨立式洋樓,如今儘管葉觀盛路的前半部已是一座座的大廈,但在後半部道路仍保留那一間間的獨立式房子。這些房子在經過主人的精心改造及設計之後,變成了一間間富有特色的房子,當中也有售賣花朵的花店、小型展覽廳、婚紗店、會所等等,自成一格。
吉隆坡十五碑社區的英文名Brickfields,“磚窯”之意,也是因為葉觀盛在19世紀末時參與吉隆坡當時進行的第一次城市重建計畫,在當地大建磚窯之故而因此命名的。目前,吉隆坡除了有一條“葉觀盛路”,半山芭路還有一條以他早期的店名命名的“新救記路”.
人物介紹
葉觀盛(1846-1901)祖籍赤溪。他是最後一位雪蘭莪華人甲必丹(1889-1901)。曾任雪蘭莪立法議員、吉隆坡首任衛生局委員,是吉隆坡同善醫院創辦人,也是吉隆坡廣東義山五位創辦人之一,曾獨資創立赤溪公館。他還和眾華裔一起創辦了維多利亞書院、平民醫院的“大華樓”等,今天大部分機構仍存在。他的起家和奮鬥史皆充滿傳奇。
甲必丹,系captain的音譯,其主要職責是管理某一地區有關華僑人的事務,華僑俗稱為“甲大”或“老太”,是一個很有權勢的職位,由當地政府委任。葉觀盛於1901年去世後,英國殖民當局就把這一職位廢除了。
葉觀盛出身農家,在18歲毅然離開家鄉,南來馬來亞謀生。初到馬來亞,他在芙蓉的一個錫礦場工作,省吃儉用,並認識了葉亞來和葉亞石,得到後者的賞識和提拔。1870年,追隨葉亞石到內戰中的雪蘭莪協助葉亞來。內戰在1873年結束,葉亞來等人花了7年光陰重建吉隆坡。
葉觀盛的經濟活動、政治地位與社會建樹,三者相得益彰,相互擴大。葉觀盛的礦場在1889年時僱傭7000人,是雪州境內最大礦主之一。1881、1882年,由於許多礦工染病待醫,他便設立了“配善堂”,是吉隆坡最早的慈善機構之一,後改名為“同善醫院”。
1892—1894年間,葉觀盛以“甲必丹”名義承包菸酒碼,股額100萬元。1990年,葉觀盛捐出一萬元予印度災荒的難民,和英屬馬來半島其他僑領一起做出本地華社其中一次國際性善舉。160年前出生於台山的鄉親葉觀盛,是開埠吉隆坡的華人先賢,他是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最後一任甲必丹,其有生年間熱心公益,重視教育,致力於為華人謀求福利,並為重建吉隆坡作出了積極貢獻,名傳東南亞各國,成為新、馬地區鼎鼎有名的慈善家。值此葉觀盛誕生160周年之際,記者通過收集各種資料併到其故鄉尋訪,以讓後人知道華人先賢開埠吉隆坡的偉績。
據史料記載,葉觀盛出身貧農家庭,在家鄉時生活非常窮困,18歲時隨水客被賣豬仔到馬來西亞做礦工,認識了葉亞來和葉亞石,後來經營礦產業起家致富。1870年,葉觀盛到了雪蘭莪,協助葉亞來(惠陽縣人)開發建設吉隆坡,當時當地發生內戰,於1873年結束,葉亞來等人花了7年光陰重建吉隆坡。1889年,葉觀盛在吉隆坡開設礦場,雇用工人達7000多人,他也是當時雪蘭莪州境內最大的礦主之一。後來他又兼營商業,在吉隆坡開“新就記”商行,在新加坡開設“新興泰”商行,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富商。十九世紀末,吉隆坡大興土木,將所有亞搭屋改為磚瓦屋,葉觀盛投資在十五碑開設了磚瓦窯,大量生產供應建築器材,獲利甚豐。
葉觀盛熱心慈善事業,1881年,他捐巨款創建“培善堂”,施醫贈藥,為病人解脫痛苦,獨資維持慈善事業達13年之久。1894年,他發動與熱心僑胞集資1萬多元將培善堂改建為同善醫院,並捐出一間店屋充作該院不動產。1894年,面對許多僑胞沒有吃住的窘境,葉觀盛與幾位華裔領袖創建了大華樓收容華人,大華樓設有基金委員會,委員5人,他出任委員會主席。1900年3月,印度發生嚴重災荒哀鴻遍地,當地華裔紛紛捐款救濟,葉觀盛也捐資1萬元,名傳東南亞各國。
為謀求同鄉福利,聯絡鄉誼,葉觀盛在任華人甲必丹期間,獨資創立赤溪公館,把赤溪人組織起來,互相幫助,該公館現仍屹立於吉隆坡蘇丹街。葉觀盛對教育也十分重視,1894年,維多利亞書院創立,他是創辦人之一。當地中外人士為紀念他的功績,在吉隆坡以他的名字命街名了“惹蘭葉觀盛街”,並用其店號“新就記”命街名,現仍保留。葉觀盛逝世之後,人們又建一座“三葉廟”(三葉即葉亞來、葉志英、葉觀盛)來紀念其功績,由此可見葉觀盛在雪蘭莪州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