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以著名僑領葉亞石命名的葉亞石路(Jalan Yap Ah Shak)。
歷史淵源
早在公園前2世紀,就有中國人飄洋過海到達馬來半島。尤其是19世紀中葉以來,來自廣東、福建兩省華僑一批又一批來到馬來半島,來到吉隆坡,對當地開發和經濟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有些人物在吉隆坡不同發展時期扮演過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地政府和市民為了紀念和表彰這些卓有成就的華人,就以他們姓名命名吉隆坡街道,據不完全統計,就有20多條之多。
對於馬來西亞人來說,中文路名是肯定和紀念華人先賢在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的記錄,不只是吉隆坡這個“六朝古都”,也包括馬來西亞其他州屬,幾乎每一寸土地都有華人開墾拓荒的痕跡,所以幾乎每個大城小鎮都有中文路名,每個路名的背後,都是一個時代的人物、事跡和社區地圖。
相較於其他州屬的中文路名,隆市中文路名在紀念先賢貢獻的同時,也承載文化的重量和巨變的無奈,已故詩人游川曾以文字描繪葉亞來路的場景,短短几行字,道盡老街和路名被刻意遺漏,逐漸淡忘的可悲——作為吉隆坡的開埠功臣,“葉亞來路”卻是隆市最短的一條舊路,牆上殘舊的“Lorong Yap Ah Loy”路牌,被遮蔽在吐著黑煙的巴士、阻塞的車流和匆促的人潮背後。“雖然葉亞來的產業幾乎從地圖上消失了,但他是幸運的,因為歷史終究記錄了他的名字,人們也都記得他,只是那條被忽略的短街成了少數人心頭耿耿於懷的牽掛。”
社會發展
空殼城市摧毀人文,面對新生代茫然的疑惑和不以為然,百年老城總是無限包容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子。經過歲月積澱的舊路名和老招牌,是歷史留給城市的鏡子和遺產,卻一再被資本主義和種族政治的專制所覆蓋,把城市硬體和經濟發展擺在前位,漠視甚至摧毀珍貴的人文元素,強硬弄出一座虛有其表的“空殼城市”,殊不知再炫惑的經濟都市,充其量也只是瘸了腿的殘廢城市。
當官方得意洋洋地向世界炫耀最高的商業塔、最新穎的設計、最美的燈光和花園城市時,這樣的“當代驕傲”地基卻是建築在毀滅傳統城市與大肆改造舊街的廢墟上,滿足新移民湧向城市的需要。
吉隆坡的中文路名,還剩大約20個,人們熟悉的大約只有一半,但叫得出名字而又懂得有關人物事跡和歷史背景的,大概只有兩鬢斑白的老居民,還有像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這種屈指可數的文史工作者。隆市舊街和中文路名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範圍,即鵝麥河及巴生河交匯處的沿岸,城市的發展起點,繼而拓展到周邊地區,版圖不斷擴大,後期規劃較整齊的新興地區是近代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