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靈寺

五龍山不高,連綿五座小山,形若五龍盤距。 明神宗萬曆年間(約1600年),五龍山上修建了五龍廟,正殿塑觀音菩薩,偏殿供奉龍神,寺廟窄小,規模不大。 次年(1644年),張獻忠攻破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在西充鳳凰山殉難。

萬靈寺位於順慶區瀠溪鎮五龍山巔(今瀠溪鎮方水井村),距南充市10公里,距瀠溪鎮3公里。瀠溪鎮內的瀠溪河,源出西充仙林場,流經順慶數鄉鎮,匯入嘉陵江,故以瀠溪而名其鎮。五龍山不高,連綿五座小山,形若五龍盤距。尤奇者山上沙礫卵石沉積,宛如龍鱗,故稱龍山或前山。後山高而險峻,形若靈龜,俗稱龜山或後山。
明神宗萬曆年間(約1600年),五龍山上修建了五龍廟,正殿塑觀音菩薩,偏殿供奉龍神,寺廟窄小,規模不大。崇禎年間(1631-1643年),張獻忠統義軍四次入川,轉戰南北,曾駐軍此山。時值炎熱夏天,士兵多中暑病倒,無法解救。張獻忠焦急不安,察看地勢,形若龍蟠,乃命士兵找來泉水飲用。官兵一服即愈,取之不竭,以為觀音顯聖,稱為龍泉或靈泉;並親手栽榕樹五株,以示紀念。次年(1644年),張獻忠攻破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在西充鳳凰山殉難。清朝康熙年間(約1700年),國泰民安,當地善男信女自動捐錢捐樹,重建寺廟,更名五龍寺。在五龍山上修建了山門,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萬佛閣與藏經閣。山腰龍泉處修建龍泉亭和放生池,張獻忠所植五榕,已成參天大樹。又在龜山上修建了藥師殿、地藏殿、閻羅殿、靈骨塔。常年香菸繚繞,梵聲悠揚,人如潮湧,熱鬧非凡。
解放後,五龍山寺廟辦作學校,“文革”破舊,拆廟毀林,蕩然無存。1999年1月,王曉蓉、陳興旭、王碧瓊、蒲惠瓊、王澤蓮、萬學芳、任素芳、余善洪等居士組成籌建組,公選王曉蓉任組長,在五龍山五龍寺廢墟上重建寺廟,更名萬靈寺。四處募化與告貸,耗資三百餘萬元,在松林叢中建成大雄寶殿與藏經閣,閣上用棗木刻《金剛經》一卷,繞閣讀經,別具一格。大雄殿下左建圓通殿供奉觀音;右建寮房與食堂,品字排列,異常壯觀。當地政府退耕還林時,劃撥102畝土地給寺管理。籌建組債台高築,信念虔誠,擴建殿閣,遠超清代。叢林梵剎,金碧輝煌,綠樹紅柱,相映生輝。既為佛教添彩,更給旅遊增輝。初請釋繼志(俗名蕭端午,嘉陵區河溪鄉人)主持佛事;2003年7月離寺他去,2004年,繼聘釋續宏(俗名關仁立,蓬安縣錦屏鎮人)為住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