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型-新字義起源
萌
一般認為,‘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變化而來,源自日文的IME輸入法。‘萌’本意指讀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熱血類作品也經常使用‘燃燒’來形容這種狀態,如果用羅馬拼音輸入,就是‘Mo E(も え)’。那么利用日文輸入法,清楚的可以看見輸入Mo E只會顯示‘燃え’和‘萌え’。為了區分兩者。因美少女而熱血的狀態和傳統的熱血的分別,就借用同音的‘萌え’來形容,並成為ACG界的一種網路黑語。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萌え |
假名 | もえ |
羅馬字 | moe |

另一個說法則跟漢字的本身意義有關。根據《商務學生詞典》,‘萌’指草木發芽,及比喻事物的開始,所以用作‘開始吸引目光’的‘引申義’也是有可能的。也有說是指看到美少女時,就如春天降臨一樣的感覺,而草木萌芽則在春天,因此就借用來代表這種‘心花怒放’的狀態。
萌型-系統化發展
《心跳》
《同級生》是90年代初的H-Game作品,也是elf公司的其中一個鎮山之寶(另一個是《龍騎士》系列)。在《同》之前,當然還是有以‘泡妞’為題材的遊戲(當然也是H-Game),但直到《同級生》之前,還沒有一套作品是如此清楚地將女角完全‘歸類’。重新審視這一套十年前的作品,會發現今天很多所謂‘萌’的元素都有包含:千金小姐、運動少女、青梅竹馬、御姊、老師,甚至極端點的,還包括校醫、護士、OL、人妻、朋友妻等元素。唯獨‘蘿莉’一項,因為當時‘有害圖書整肅運動’而不敢加入,否則其元素會更完整。到了後來的《同級生2》還加入了義妹、眼鏡娘、偶像、義母等元素。由此可以看到,‘萌型’的元素本來就跟‘H’的元素是密不可分的。
《心跳回憶》作為純愛繫戀愛遊戲的老祖宗,制定了一個非AVG戀愛遊戲的基本規格:所有女角是完全平等的,玩家可以用接近一樣的手法(如育成特定的能力值,或製造指定Event)去追求不同的女角。每個女角都有其自己的故事,而故事之間是可以完全不銜接,並不會像《同級生》般,由不同女角的故事去構成一個大故事。而正正因為女角們是完全獨立的,廠家就必須替每一個角色塑造一個獨有的賣點,否則將很難吸引玩家追求所有女角。而這種‘務求每個女角不一樣’的想法,正是促成‘萌型’概念系統化的背景。
Gal Game’對‘萌型’概念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就以《心跳回憶》為例,一出就是十三個女角,Konami如何為這十三個女角塑造獨一無二的特徵?那就只好將一大堆女角受歡迎的元素,進行一套系統化的分類,於是就形成了一套女角的方程式出來。詩織是傳統的青梅竹馬(幼馴染)、虹野是典型運動學部經理、如月是文系眼鏡娘、紐緒是古怪科學家、清川是運動女將、美樹原是害羞少女、伊集院是男裝美女,這些都是將傳統美少女的受歡迎元素,系統化整理後的‘萌型’概念。這些概念到了今天仍然被大量套用:‘幼馴染’是王道中的王道,還有哪套是沒有的;《草莓100%》的東城是傳統的文系眼鏡娘,另一女角西野則是傳統的料理少女;《Happy Lesson》里的如月是古怪科學家;《君望》的涼宮遙則是傳統的害羞少女。由此可見《心跳》在萌的系統化發展歷史裡,有著重要的地位。
而《心跳》的另一意義,是因為它將女角限於‘乙女’這一年齡層。《心跳》不能像《同級生》般加入教師、護士的元素,於是就只能集中於年齡以外的萌元素,製作單位逼著對萌元素進行更細微、更系統化的整理,否則將無法為十三個女角做獨有的設定。情況就如在餐廳點菜,以前只懂得在牛肉、豬肉等不同種類中選擇,如果食肆只能提供牛肉的時候,就一定要再對牛肉進行更系統化的分類,於是就有分西冷、T骨的分類。《心跳》的系統化整理,令傳統美少女的受歡迎元素,得到了細緻的系統化整理,使系統化概念有了成型的背景。星野琉璃

而星野琉璃的意外成功,更造就ACG業界大量開發萌系的作品。而為了開發新的萌元素,就不斷加入新的嘗試,將其他舊的美少女受歡迎元素更精華化。情況就有如,將一大堆過往的受歡迎美少女角色,丟將一個離心機中,將不同的精華部份分隔開來。於是就能歸納出某些萌元素特別受歡迎,某些就應該避免。而由此開始,萌的系統化整理就更快、更廣,慢慢形成一些例牌的公式設定,如貓耳、女僕、巫女、無口、天然呆。由服飾裝扮,
到生活或語言習慣,所有萌元素都被歸納和整理。這亦慢慢造成了只要加入特定的萌元素,就連一頭貓、一隻羊,甚至一個西瓜都可以萌的神奇現狀。
萌型-詞性與定義
萌型漫畫
詞性問題。不管是說‘燃’還是‘萌’,もえる(燃える / 萌える)都是動詞,而もえ(燃え / 萌え)則是動詞和形容詞。日語文法我管不了(笑),所以談一下中文的用法。由於中文的方塊字特性,不像日文在字後加一個‘る’就能改變詞性,因此在華文圈裡‘萌’這字已經完全是失控,什麼詞性都有。當名詞用,是在說‘萌’這種概念;當動詞用,如‘我萌小櫻’,就是說‘小櫻這角色令我萌起來’;當形容詞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樣是說‘麻幌這角色令我萌起來’。由此也證明,‘萌’這名詞的詞性仍然未定性,仍然是充滿生命力的一個名詞。‘萌’的定義,也由於它的概念仍然在發展中,所以也很難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風格。而在這之上再加入萌元素,如女僕、天然呆、眼鏡、關西腔、蘿莉等等,就會成為一個萌系的女角。舉例的話就是車仔面,麵餅是不可或許的,而在這之上就加上不同的配菜,如魚蛋、豬皮、蘿蔔。可愛的美女就是麵餅,而各種萌元素就是配菜。當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還要看這些元素的結合是否準確、配合。沒有放麵餅,但給你一碟白飯,就算加入了魚蛋、豬皮、蘿蔔也好,它永遠都不是車仔面。因此美少女 /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則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所以從某程度上來看,設計一個萌系角色,並將她的萌元素髮揮出來,也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
現時萌元素的系統整理已相當完善,甚至到了‘照單執藥’的程度。赤松健在‘萌’概念方面確是有一手,看一下《魔法老師》,即使撇除了布景板,三十個女學生中仍然有十多個完全可供發揮的萌系角色,而且當中是沒什麼重疊的部份。這有賴於萌概念的系統化,和赤松健對萌的掌握,由此可見萌的千變萬化。
萌的本質是‘妄想’。這跟ACG的本質是一脈相承的。因為現實里很難找,於是就在二次元里找,這也是御宅里特別多2DC(二次元情結者)的原因。現實中有妹妹的,九成不會是妹控;反之,沒姊姊的才會成為姊控。在都市長大的人,有多少個還有所謂‘青梅竹馬’、‘義妹’?所以幼馴染和義妹才會是王道中的王道,因為想像才是最美好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下級生2》的女主角不是處女的時候,玩家們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彈。現實中要面對的痛苦,哪可能萌得起來啊?
萌型-有別與可愛
萬能文化貓娘

但萌跟可愛不同,基本上是針對人的形容詞。‘人’也包含了任何ACG或現實戲劇的角色,不管其是否虛構。‘萌’跟所有只能形容人類的形容詞(例如:豁達)一樣,是可以套用在文藝作品裡的‘角色’上的。舉例說,可以說‘令狐沖很豁達’,但不可以說小狗、一枝筆‘很豁達’。同理,可以說‘小櫻很萌’,但卻不能說一隻小貓、一隻滑鼠‘很萌’。
要令一隻筆變得萌?可以的。說穿了就是‘擬人化’三個字。一個電腦作業系統(OS)可以萌的起來嗎?但擬人化了的OS娘就可以了。一隻貓不能萌,但貓娘就可以了(如《萬能文化貓娘》、《Di Gi Charat》)。但本質上,萌的對象仍是一個人,不是物件本身。
《真月潭月姬》

‘萌’的套用與‘性感’有點相似,女生一樣可以覺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會用女生的角度,覺得另一個男性‘性感’。男觀眾只會說女角萌,一定不會說一個正太或少年萌。相反,女生就可以。‘萌’是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感情衝動、一種對可以成為戀愛對象的角色的好感。覺得一個角色萌,不代表需要有性暗示,但卻必須配合性取向。‘知好色而慕少艾’是人性,並不代表這就是色情。因此不要對‘萌’的性意味覺得反感,這只是一種情感的悸動而已,是美好和正面的。
即使沒有任何色情的成份也好,‘萌’本身是有‘性意味’的名詞,因此就更加不可能與可以使用於死物上的‘可愛’混為一談了。
萌型-現像的現狀
萌系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將萌元素計算後,集中於少部份角色上。這些萌元素本身可以是常見的,但要如此集中地出現於同一個角色上,就是人設時計算的結果。舉個例,《拜託了,老師》的風見瑞穗就是典型經過萌的計算的角色:人妻、御姊、老師、外星人。完美的計算下才能產生完美的萌角色,才能吸引最多的客群。就如前面所說,萌的本質是帶有非現實的妄想成份,就是因為現實里找不到完美,才會在二次元里找。而‘萌’就是找尋心目中完美的女孩的一種表現而已。
只是,萌的千變萬化,是開始還是結束?隨著萌元素愈來愈系統化,也代表著萌的活力正在衰退。事實上,當萌系作品愈來愈多,但新的元素愈來愈少的時候,就代表萌已愈來愈走入窄巷。組合可以千變萬化,但元素本身卻沒有新的發展。換句話說,現在玩的萌元素已開始老調重彈,只不過是利用不同的配搭來製作一點新鮮感而已。
萌型-元素與分類
《魔力女管家》麻幌

例如青梅竹馬(To Heart 神岸明)、女僕(魔力女管家 麻幌)、老師(Happy Lesson 一文字睦月)、義妹(D.C.da capo 朝倉音夢)、巫女(神無月巫女 姬子)、妖精(羅得島戰記 蒂德)、機器人(To Heart 瑪露琪)等
2、外表特徵
外觀又可以分服裝和身體,例如貓耳(Di Gi Charat DiGiKo)、水手制服(全金屬狂潮 泰莎)、眼鏡娘(草莓100% 東城)、貧乳(魔力女管家 麻幌)等
3、性格
例如口不對心(全金屬狂潮 千鳥要)、害羞(君望 涼宮遙)、天然呆(School Rumble 天滿)、溫柔(青出於藍 櫻庭葵)等
4、語言
例如無口(機動戰艦 星野琉璃)、關西腔(櫻大戰 李紅蘭)、口癖(Keroro軍曹 摩亞公主)、毒舌(Rozen Maiden 翠星石)等
5、行為
例如每朝叫主角起床上課(To Heart 神岸明)、校門等放學(心跳回憶 藤崎詩織)、愛心便當(心跳回憶 虹野沙希)、暴力(LOVE HINA成瀨川奈留)等
當然,萌元素絕對不止這么少。也有一種是聲優萌,是A和G專有的,簡單而言就是利用聲優本身來作為萌的元素。
萌型-元素的用法
To Heart

有一些作家會利用其他東西去包裝,讓老調重彈的萌元素,‘看起來’有新的元素。例如軍服並不會讓人萌,但讓一班萌系女角穿上就會有新鮮感。一隻羊、一個西瓜本身並不會令人想到萌(貓是例外的,因為貓屬性屬萌元素一種),但把它擬人化了,加入傳統的萌元素,就看似有新的元素加入,但本質上其實都是老調重彈的。
當然,元素本身是百搭的,就算隨便混用都有效果。有時候,明明是有衝突的屬性,都可以有特別的效果。如《老師的時間》的童顏老師美佳,就是蘿莉 + 老師屬性;《這是我的主人》的澤渡泉,就是女僕 + 暴力女屬性;《Happy Lesson》的九龍長月,就是女扮男裝 + 旗袍屬性;《R.O.D》的讀子,就是御姊 + 天然呆屬性。配搭本身很大膽,於是就有新鮮感,反而因此而爆出冷門來。所以要讓‘萌’繼續發展,創新的大膽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萌型-萌型的屬性
1、身體特徵種類範例
種類範例
性格 | 傲慢(高飛車╱勝気)、氣弱、冒失娘(ドジっ娘)、傲嬌(ツンデレ)(從看扁對方發展到會萌生感情)、天然呆(天然ボケ)、裝嬌(ぶりっ子)、仆娘(ボク少女)、腹黑(腹黒い)、扭扭捏捏(モジモジ)、賢良淑德(大和撫子)等 |
興趣、嗜好 | 很會吃、喜歡機械等 |
種類範例
種類範例
流行(一般) | 服飾:西裝、浴衣(和服) 下著:短褲(半ズボン)、低腰褲、迷你裙 腿部:絲襪、吊帶襪、大腿襪(Thigh high socks, サイハイソックス)、過膝長襪(ニーソックス)、腳踏車褲(スパッツ) |
流行(學校) | 服飾:制服、校園泳裝(スクール水著,依日語簡稱有直譯作史庫水)、布魯馬(ブルマー,女生用運動三角褲)、水手服 |
流行(制服) | 服飾:女傭服(メイド服)、巫女服、白衣、哥德蘿莉 |
流行(特殊) | 下著:低衩內褲(ローレグ)、Cosplay服(コスプレ) |
飾物 | 眼睛:眼鏡(眼鏡娘) 頭部:形狀特別的帽子、大大的蝴蝶結、發箍、絲帶、動物的耳朵:貓耳、兔耳、獸耳、醫療用品:眼罩(眼帶:單眼眼罩)、繃帶等 |
種類範例
萌型-作品的發展
《Air》

也因為萌系作品這種只為賺錢的風氣太盛,對真正認真的ACG製作者而言也是一種壓力。如果自己的作品有萌的元素,會否吸引到一批喜歡萌的客群?但相對而言也必須考慮,會否因此而令原本不打算看萌的客群感到反感而離去?尤其當‘萌=劇本爛’的概念變得根深柢固的時候,這種二元性的思考就會愈益強烈。於是,原本不賣萌的作品,會更加不賣萌。他們會儘量迴避萌的元素,使作品沒有萌的色彩。尤其當萌愈來愈系統化時,要迴避就更容易。
小正太

‘萌’本身不能構成一套作品。作品仍然是依靠人物、故事等元素來組成。‘萌’只是一種調味料,如果一套作品本身就有一個好劇本、好人設,加入‘萌’反而會更加完善,並不會因此而減低它的價值。但如果單靠‘萌’就想吃飯的話,在萌元素髮展減緩的情況下,客群總有一天會離棄這種沒有基礎的作品。調味料可以令一碟菜更好吃,但調幅料本身並不能成為真正的美食的。
萌型-對“萌”型的批評
宮崎駿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