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嶺鄉

華嶺鄉

華嶺鄉是甘肅省通渭縣轄鄉。1949年設華嶺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1年更名為華家嶺公社,1983年改置鄉。位於縣境西部偏北,距縣城29公里。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1.8萬。312國道(舊線)、華(家嶺)通(渭)公路縱橫貫境。轄新站、小牛溝、大牛溝、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溝、高堯、騸馬溝、黃鶴灘、牛家山、世歌堯、活馬灘、後灣、席家罕 、老站、石窩、李家岔、班家岔17個村委會。屬高寒山區,華家嶺海拔2457米,為四水分流地區。鄉鎮企業有地毯、農機具、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莜麥、馬鈴薯,盛產胡麻。

基本信息

華嶺鄉華嶺鄉
華嶺鄉是甘肅省通渭縣轄鄉。1949年設華嶺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1年更名為華家嶺公社,1983年改置鄉。位於縣境西部偏北,距縣城29公里。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1.8萬。312國道(舊線)、華(家嶺)通(渭)公路縱橫貫境。轄新站、小牛溝、大牛溝、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溝、高堯、騸馬溝、黃鶴灘、牛家山、世歌堯、活馬灘、後灣、席家罕 、老站、石窩、李家岔、班家岔17個村委會。屬高寒山區,華家嶺海拔2457米,為四水分流地區。鄉鎮企業有地毯農機具、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莜麥、馬鈴薯,盛產胡麻

行政區劃

華嶺鄉轄新站、小牛溝、大牛溝、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溝、高堯、騸馬溝、黃鶴灘、牛家山、世歌堯、活馬灘、後灣、席家罕 、老站、石窩、李家岔、班家岔17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漢置平襄縣,宋改為通渭縣。取通往古渭州(今臨洮)之意得名。一說,因渭河得名。1949年設華嶺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1年更名為華家嶺公社,1983年改置鄉。

整體發展

華嶺鄉華嶺鄉牛家山村宏達木料加工廠
華家嶺鄉搶抓全市打造“中國薯都”的良好機遇,積極邀請省農科院王一航教授對全鄉發展馬鈴薯良種推廣體系進行論證和幫助指導,通過廣泛宣傳動員、專家講授、組建協會等多種途徑全方位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華家嶺鄉先後4次邀請王一航教授在老站等地對全鄉三級幹部和種植農戶進行了專題培訓,就馬鈴薯種薯種植的前景效益作分析論證,對種植技術要點和全程規範進行系統講解。鄉上同步組織農技人員編印《馬鈴薯良種繁育技術》,結合千名幹部下基層幫扶活動,逐村逐戶散發資料,現場講解培訓,民眾的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年內高標準、規範化建成老站、石卜溝等8村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和馬鈴薯種植示範片帶3.5萬畝。

華家嶺鄉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當年可產出種薯8336噸,次年推廣種植6.7萬畝,良種增幅15%,每畝增產達225公斤,種植農戶淨增收入750.24萬元,而種薯種植戶也因此淨增收入16 6.72萬元,人均增收96元。

華嶺鄉的另一個特色產業是北山綠色放養雞。大牛村有草山,植被面積大,針對這種情況, 大牛村今年投資45萬元,建成3座磚木結構的雞舍,放養珍珠雞烏雞七色雞等。

為加大科技增收力度,華家嶺鄉堅持把擴大種植面積與提高產業開發水平相結合,充分利用“院地合作”、“企地合作”平台,制定並落實“農戶填報、幹部擔保、村兩委貸款調運回收”的馬鈴薯繁育和調運機制,在西嶇村、石勿村高標準建成甘肅省農科院隴薯6號、3號原種基地420畝。為搞好種薯繁育、外調工作,鄉上抽調精幹力量,成立馬鈴薯產業辦公室,專人負責產業開發,並對種薯種植戶實行檔案管理。鄉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完成示範片帶的機械化種植,有效降低了馬鈴薯作業強度,提升了機械化耕作水平。為更好地服務馬鈴薯產業發展,鄉上無償投入或貼息給重點種植基地和貧困戶種植資金,協調金融機構簡化手續,擴大小額信貸資金投放範圍,有效解決了山區民眾種植資金不足的難題。

農業發展

華嶺鄉華嶺鄉馬鈴薯種植基地

華嶺鄉氣候冷涼,土壤以山地黑壚土為主,富含鉀素,有機質含量較高,雨熱同季,對於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自然條件不亞於渭源的會川,在華嶺進行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潛力巨大。為了將華嶺建成甘肅省旱區馬鈴薯良種擴繁基地,除邀請專家進行論證外,華嶺鄉還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民技術培訓要點;一些通過種植馬鈴薯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加入到了種薯擴繁的行列之中。

獨特的氣候、充裕的耕地、科技的支撐、巨大的市場會使華嶺成為甘肅省旱區馬鈴薯良種重要的擴繁基地。華嶺鄉部分村社已實現了梯田化,絕大多數梯田能夠進行機械深松,一些村社已經實現馬鈴薯機播機收。根據規劃,明年全鄉的原種擴繁面積將達到1000畝,脫毒二級種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華嶺鄉還正在籌建貯藏1萬噸的貯藏庫和6000平方米的專業種薯銷售市場。種植經銷將採取市場化運作,鄉上將組建種薯經銷協會,通過運銷大戶、種植能手將基地和市場連線起來。

華嶺鄉位於通渭縣西北部,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445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特點。華家嶺鄉境內溝谷縱橫,梁嶺交錯,土壤以山地黑壚土為主,富含鉀素,有機質含量高。因海拔高,氣候冷涼,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周期長,農作物病害發生輕,是發展馬鈴薯種植的絕佳區域。

為加大科技增收力度,華家嶺鄉堅持把擴大種植面積與提高產業開發水平相結合,充分利用“院地合作”、“企地合作”平台,制定並落實“農戶填報、幹部擔保、村兩委貸款調運回收” 的馬鈴薯繁育和調運機制,在西嶇村、石勿村高標準建成省農科院隴薯6號、3號原種基地420畝。為搞好種薯繁育、外調工作,鄉上抽調精幹力量,成立馬鈴薯產業辦公室,專人負責產業開發,並對種薯種植戶實行檔案管理。鄉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完成示範片帶的機械化種植,有效降低了馬鈴薯作業強度,提升了機械化耕作水平。為更好地服務馬鈴薯產業發展,鄉上無償投入或貼息給重點種植基地和貧困戶種植資金,協調金融機構簡化手續,擴大小額信貸資金投放範圍,有效解決了山區民眾種植資金不足的難題。

華嶺鄉華嶺鄉退耕還林工程
通渭縣華嶺鄉發揚“三苦”精神,組織全鄉幹部民眾堅持走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路子,使昔日的窮山惡水出現了可喜的變化。該鄉林草保存面積已達到3.7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16%,成為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綠化戰線上的典型。

華嶺鄉把退耕還林還草作為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來抓。為了搞好退耕還林的試點工作,該鄉50名幹部先後多次深入到農戶家中,算種糧與種樹的對比賬,算生態賬、增收賬。與此同時,該鄉積極與縣糧食部門協調,調運小麥10萬公斤。

鄉上與農戶簽訂契約,在落實退耕面積、保證小樹成活的基礎上,實行先借糧,後退耕政策,消除了民眾的擔心和疑慮,使3000畝退耕還林任務很快落到了實處,為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金融工委會員給該鄉捐助了190萬元。為了用好這部分資金,該鄉會同縣林業部門,又專門邀請林業專家對全鄉的山山溝溝進行了詳細地勘察設計,編制了實施計畫。根據實施規劃,全鄉對退耕還林還草一律實行了契約管理制度,鄉、村、社、戶層層簽訂了退耕還林還草責任書,將面積、時限、樹種、質量標準落實到戶,並建檔立卡,作為供給種苗、補助糧食和檢查驗收的依據。經過近3年的努力,該鄉已保質保量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4000畝,共栽植雲杉、沙棘、山杏近700萬株,撒播紫花苜蓿、紅豆草8000公斤,使全鄉12%的荒山得到有效治理。

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要求,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逐步退耕還林,再造秀美的山川,保證定西地區重點工程雲杉苗木的需求,計畫在華嶺鄉建設千畝雲杉育苗基地。該基地新育雲杉苗1000畝、2000萬株。

相關詞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