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村
民國時期至見過初期,大多以紡織為業,村中有華夏圩,頗為興旺。專事向外運輸絲綢的船艇就有數十艘。日軍侵占期間,村民四散逃往,一時衰落。原翼之馮公祠以長聯仲有“開枝華夏”句,村名出此。聚落南北向成帶狀分布。民宅建築多為磚木結構,早起已有少數選址涌邊、塘邊以竹木茅草構建的塘寮。村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適宜農耕,主產稻穀,兼產甘蔗、塘魚、蠶繭。
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雲津堡。民國16年(1927年)屬上金甌堡。19年,區鄉自治時稱華夏鎮。25年,屬上金甌鄉。建國初屬崇德鄉。1954年夏,十三區將轄區內的塱心、莘涌、渡滘、華夏、革新等村調整增值為華夏鄉。1958年10月,稱華星大隊。1961年8月,調整社隊規模,革新、愛群劃出,設立愛新大隊。1983年底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原大隊改置華夏鄉。1986年11月改為行政村:1989年6月改為管理區。1999年5月設立華夏村民委員會。辦公地址設在華夏村。
建國前,華夏家家有手拉織機。1986年,全鄉共有42個聯合體企業,530台絲織機,廠房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其中鄉辦企業有82台,隊辦企業有158台,聯合體企業292台,個體企業8台。
2002年底,戶籍583戶,1987人“農業用地面積為2174.30畝。經濟總收入13195萬元。工業收入10182萬元。農業收入1999萬元。人平分配6674元。轄華夏、上塘寮、下塘寮、吳家、李家、八甲6個自然村。
華夏村元至正十年(1350年)開村。位於華夏村民委員會中部,東與上塘寮村、南與李家村、西與丹灶塱心村、北與吳家接界。聚落沿基圍呈長方形分布,坐東朝西。建築物為磚木和磚混結構。由華夏圩、上三甲、下三甲、五甲、六甲、七甲、十甲、大進、勝德坊組成。面積0.928平方公里,其中魚塘521畝、田156畝、旱基地109畝。官山涌按北至南走向,從村西部通過,可達丹灶:樵華路按北至南走向,從村東部通過,可達官山。農業生產有四大家魚、蔬菜。工業以陶瓷和紡織為主。圩市有華夏墟。祠廟有康公古廟、立華星農業生產合作社。2002年底,戶籍308戶,1023人。村民姓氏有馮、羅、鄧、何、麥、余、歐、黎、潘、林、譚、唐、梁、黃、陳、易、李、程、高、溫、龎、張、覃、杜、葉25姓,其中馮姓248戶,862人。
上塘寮村?
清代開村。位於華夏村民委員會東部,東、北與崇北村、南與下塘寮村、西與吳家村接界。聚落沿塘基河涌呈長方形分布,坐北朝南。建築物為磚木和磚混節後。面積0.681平方公里,其中魚塘298畝、田93畝、旱基地168畝。樵華路按北至南走向,從村西部通過,可達官山。農業主產有四大家魚、蔬菜。工業以陶瓷和紡織。合作化時建立華星農業生產合作社。2002年底,戶籍143戶,513人。村民姓氏有羅、鄉、李、陶、陳、譚、關、吳、周、許、黃、黎、余、孔、邱、張、杜17姓,其中羅姓69戶,262人。
下塘寮村?
清代開村。位於華夏村民委員會東部,東與大岸村、南與八甲村、西與李家村、北與上塘寮村接界。聚落沿桑塘基成長方形分布,坐北朝南。建築物為磚木和磚混結構。面積0.154平方公里,其中魚塘74畝、田42畝、旱基地13畝。樵華路按北至南走向,從村西部通過,可達官山。農業生產有四大家魚、蔬菜。工業以紡織為主。合作化時建立華夏農業生產合 ?作社。2002年底,戶籍7戶,19人,村民姓氏有羅、鄧12姓。
吳家村?
明正德元年(1506年)開村。位於華夏村名委員會北部,東與上塘寮村、南與華夏村、西與丹灶塱心村、北與丹灶東升村接界。聚落沿基圍呈長方形分布,坐東朝南。建築物為磚木和磚混結構。面積0.362平方公里,其中魚塘227畝、田72畝、旱基地24畝。官山涌按北至南走向,從村西部通達,可達丹灶:樵華路按北至南走向,從村東部通過,可達官山。農業生產有四大家魚、蔬菜。工業以紡織為主。祠廟有花帝廟、仲義吳公祠。合作化時建立華星農業合作社。2002年底,戶籍56戶,182人,村民姓氏為吳姓。
李家村?
清代開村。位於華夏村民委員會中部,東與下塘寮村、南與八甲村、西與丹灶塱心村、北與華夏村接界。聚落沿基圍呈方形分布,坐西朝東。建築物為磚木和磚混結構。面積0.223平方公里,其中魚塘125畝、田39畝、旱基地30畝。官山涌按北至南走向,從村西部通過,可達丹灶:樵華路按北至南走向,從村東部通過,可達官山、農業生產有四大家魚、蔬菜。工業以紡織為主。祠廟有隴西福德祠、李氏宗祠。合作化時建立華星農業生產合作社。2002年底,戶籍34戶,131人,村民姓氏有李、蘇、潘3姓,其中李姓32戶,123人。
八甲村
?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開村。位於華夏村名委員會南部,東與大岸村、南與聯新村、南與丹塱心、上金甌渡滘村、北與李家村接界。聚落沿基圍呈方形分布,坐北朝南。建築物為磚木和磚混結構。面積0.452平方公里,其中魚塘150畝、田76畝、旱基地71畝。官山涌按北至南走向,從村西部通過,可達丹灶:樵華路按北至南走向,從村東部通過,可達官山。農業生產有四大家魚、蔬菜。公寓一陶瓷和紡織為主。祠廟有碧仰馮公祠、馮庚燦家塾和太尉侯王古廟。合作化時建立華星農業生產合作社。2002年底,戶籍82戶,309人,村民姓氏有馮、陳、李、何、周、高、譚、黎、莫、羅、梁、黃12姓,其中馮姓64戶,250人。
佛山行政區劃百科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