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莫漫求真佛①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見。
妙性及靈台②,何曾受薰煉③。
心是無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移動④,箇中難改變。
注釋譯文
①真佛:真如佛性。
②靈台:心也。心有靈智慧型任持。
③薰煉:梵香供佛,修煉身心。
④劫石:佛經言天地的形成至毀滅謂之一劫,劫石喻長久之物。
作品鑑賞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真如佛性,本來就是自圓,不需要薰煉,不必要外求,無心事,即為真心,娘生之面才是本面,一切皆是天成,一切皆自然,妙明真心,這是個永恆的佛理。
這首詩的第一聯“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見。”遍處的去尋求真佛,然而真佛依然沒有見到。作者其實要勸誡世人真佛是不存在的,這這是一種引導人們的信仰罷了。詩的第二聯“妙性及靈台,何曾受薰煉。”性格與心靈,何曾受到過熏練。“心是無事心,面是娘生面。”心是一顆純潔的真心,面貌是父母親所給的。全詩語言樸素,通俗易懂,蘊含哲理。
《國際歌》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上帝。……全靠我們自己。”與“莫漫求真佛”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上帝也好,佛主也罷,畢竟都是宗教,是一種信仰,是引導世人向善的。所以,當人們在無助的情況下,求上帝,拜佛主,精神上有個寄託,心理上得到安慰,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簡介
王梵志(?—約670年),詩僧,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南)人,唐初白話詩人。其詩語言淺近,在當時頗有影響,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作品因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敦煌殘卷存其部分詩篇。其詩開初唐白話詩先河。出語自然,直質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