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廓院

青海農村家家戶戶都居住在莊廓院內,所謂莊廓院實際上是由高大的土築圍牆、厚實的大門組成的四合院。


莊廓一詞為青海方言,莊者村莊,俗稱莊子,廓即郭,字義為城牆外圍之防護牆.青海莊廓院看似簡單土氣,卻有著深遠的歷史性和很強的實用性。由於青海地處邊遠,氣候高寒,長期的戰亂、嚴酷的環境造成了它獨有的風格。唐宋以來,青海戰火連綿,烽煙不息。兵燹匪患長期困擾百姓。明代伊始,建城堡、設驛站、屯兵移民為國策。所以縣有城池,村有堡子,戶有莊廓,都是防禦性很強的生活居所。
一個完整的莊廓院就是一個微縮的城堡。高約5m的土築厚牆,不可隨意逾越。嚴密厚實的大門拴以粗門閂, 即便有三五莽漢也奈何不得;緊急關頭上了房頂,便可居高臨下,抵禦牆外之侵。與南方民宅低矮的籬笆牆相比可謂堅固。南方民宅的門閂是裝在門扇上的,小巧的插閂啟閉自如,但遇強人,一腳猛踹便可闖入。而莊廓院的門閂直接仿照城門的門閂,只是略小些。莊廓院的屋頂都是平頂,上房禦敵,行走如平地,俗話“青海山上不長草,房上可賽跑”,一點都不假。
青海東部的西寧、貴德、樂都、循化、湟源等地都有城池,是古代大型軍事工程,有著相當完備的防禦功能。面積數百畝乃至幾千畝,城牆高約10m,底寬9m,頂寬5m,每50m有一個突出的墩台,稱馬面,是弓箭的最佳射程,可三面發矢,數米深的護城河或郭牆阻止敵軍直接沖至城下,堅固的城門不怕撞擊和火攻(門扇包有鐵皮)。青海農村還遺留了許多明清時期的堡子,俗稱老莊廓,土築圍牆厚2m,高約7m,面積3至5畝,院內可住許多戶人家,有很強的防禦性。實際上堡子是縮小了的城池,而莊廓則是縮小了的堡子。典型的莊廓院坐北向南,面積1畝左右,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板築圍牆厚約0.8m、高5m以上,南牆正中辟門,院內四面靠牆建房,形成四合院,以南北中軸線左右對稱,中間留出庭院,可種植花木。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莊廓院內各方位的房子有固定的用途,北房為正房,亦稱上房,面闊五間或三間,單坡平頂,前出廊,土木結構,明間安四扇格子門,次間、稍間各安花格子窗,窗下砌磚雕檻牆。北房在建造時台基略高於其它房基,用料、裝飾及規模上格外講究,前檐木雕裝修十分精美,內容有壽山福海、牡丹富貴、暗八仙等。花格窗也有多種圖案,如八封套、步步錦、方勝扣等,很有特點。進了正房門,明間靠牆擺條幾、八仙桌,兩邊為官帽椅,牆上掛古訓字畫,條几上置古瓶、鏡架和銅製供器,顯得古香古色,頗有耕讀世家遺風。左次間用木隔斷(俗稱板壁)另成一室,供佛像和祖先神位及家譜;右側稍間用花罩或碧紗廚隔斷作為寢室,做滿間炕,炕側靠後牆置炕櫃和門箱,放置衣物被褥,炕上鋪毛氈及毛毯。炕中間擺炕桌,炕頭置火盆;北房是家中長者和客人的用房,冬季火炕煨熱,十分暖和。有客來訪,便請上炕,火盆燒起木炭火,溫酒燉茶、閒話桑麻。夏季待客,就在前廊下置一大板床,上擺小炕桌,請客上坐,木板床也是一家人冬季向陽,夏季歇涼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