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九鯉燈舞

莆田九鯉燈舞

“九鯉燈舞”以舞弄九種魚燈而得名。莆田市黃石鎮和平村溝邊自然村的“九鯉燈舞”,成於宋元,盛於明清。

簡介

莆田九鯉燈舞莆田九鯉燈舞

“九鯉燈舞”以舞弄九種魚燈而得名。所謂九鯉,並非都是鯉魚,而是九種不相同的水族:包括(蛟)、花魚金魚等九種。莆田溝邊九鯉就是根據這九種水族的特定外形扎製成九種不同的魚燈。每種魚燈肚下中間裝上木把,燈內點上洋油蠟燭,舞者著古裝,腳穿草鞋,雙足裸共系四隻小銅鈴(足動鈴響),手持魚燈,另有五個人手持5支火把,四個人肩扛龍門一座待後,隨著打擊樂的節奏,按規定的套路起舞。陳文水告訴記者:“製作這9條魚要6個師傅花整整一個月的時候才能作成。而且現在舞魚燈不用穿草鞋了,改穿運動鞋或者表演鞋,魚燈里的蠟燭也換成礦燈了。”

按現存的舞蹈形狀是九鯉在雙龍珠的誘引下分為:嬉遊、覓珠、圍珠、搶珠、跳龍門等五個程式。它的全套舞蹈過程都是在鑼缽鼓打擊樂的指揮下完成特定動作。舞間還雜以禾火鞭炮,情趣無窮,場面熱鬧。解放前,九鯉燈舞一般是12年中的“龍年”才舉行一次,或者某地發生重大旱情、瘟疫或有特殊的慶典事項時,才破例舉行,而且將“魚燈”舞后於元宵節焚化。解放後,這些舊規都被破除,舞后魚燈進宮廟並常年奉藏,而且套用在各項節日喜慶、祭祀、文藝賽事、調演等活動之中。

“九鯉燈舞”在整個莆仙地區歌舞藝術中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它是莆田福建省乃至全國的民間歌舞優秀文化藝術,是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遺存。黃石溝邊九鯉燈舞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的演化和變革,具有江南柔媚姿勢的舞技,又有北方陽剛氣勢的藝術,黃石溝邊九鯉燈舞作為民間舞蹈的精華,它的豐富多彩的內容以及傳承歷史在全國其他歌舞藝術中實屬罕見。

歷史溯源

九鯉燈舞源於唐代“百戲”,是一種豐富多彩的雜劇和歌舞表演,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據清朝張澍輯的《三秦記》載:“每歲季春,有黃鯉魚于海民數月,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民間根據“鯉魚跳龍門”這一傳說,取鯉為代表,並舞弄9種魚燈,故有“九鯉燈舞”流傳下來。

舞蹈形式

莆田九鯉燈舞莆田九鯉燈舞

莆田市黃石鎮和平村溝邊自然村的“九鯉燈舞”,成於宋元,盛於明清。據介紹,所謂九鯉,並非都是鯉魚,而是9種不相同的水族,包括龍(蛟)、鰲、鱖、鱸、鱺、鯉、鯽、花魚、金魚等9種。九鯉之中,蛟為首位,蛟率魚飛。九鯉燈舞就是根據這9種水族的特定外形,扎製成9種不同的魚燈。溝邊的九鯉燈舞所使用的道具和舞蹈表演形式目前全國少有,每種魚燈肚下中間裝上木把,燈內點上洋油蠟燭,舞者著古裝,腳穿草鞋,手持魚燈,另有5人手持5支火把,4人肩扛龍門一座待後,隨著時緩時疾的鑼鈸鼓打擊樂的節奏,在雙龍珠的誘引下,進行“嬉遊、覓珠、圍珠、搶珠、跳龍門”5個程式的舞蹈演繹。

傳承發展

溝邊九鯉燈舞的道具製作和舞蹈口訣都是家族式身教口授傳承下來,從不外傳,因此,能跳九鯉燈舞的人很少,而且溝邊九鯉燈舞以前很少出村表演。據九鯉燈舞傳承人、65歲的陳文水介紹,長期以來,九鯉燈舞一般在“龍”年才舉行一次,出村表演的次數更少。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傳統文藝的重視,溝邊村的老藝人們希望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這種舞蹈,並從中獲得快樂。村里目前有陳文水和82歲的陳金文兩位老人被省里定為九鯉燈舞傳承人,他們不顧年老體邁,與村裡的其他老藝人一道,組織成立了3支九鯉燈舞隊,其中一支是女子燈舞隊,經常出村參加文藝踩街、文藝賽事調演等,通過精彩的表演,為世人揭開“溝邊九鯉燈舞”的神秘面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