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荊楚理工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屬本科院校,位於素有“荊楚門戶”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荊門市中心城區。學校占地面積22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58萬餘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億餘元。校園依山傍水,園內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潔美的“山水園林大學”逐步建成。按集中一個校區的發展規劃,一校區辦學還建工程已經正式啟動,將於2014年上半年建成。17000餘名來自全國29個省市的莘莘學子正在這裡求學深造。2012年,同一寢室五朵金花同圓考研夢被譽為美談;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居省屬同類高校前列;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取得了可喜成績,獲得省級科技成果獎多項。湧現出 “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劉芳艷、“紮根黔南深山支教、入選倫敦奧運火炬手”余恆菊、“湖北省優秀創業個人”李新雲等一批優秀畢業生典型。學院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求穩定、強規範、謀發展”的思路,以“四大工程”(隊伍提高工程、優勢學科孵化工程、資產盤活與運營工程、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為抓手,加強資源最佳化整合,推進學校內涵建設。按照“培育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的要求,積極開展“加強學習、抓好隊伍、強化內涵、提高質量”活動,學校事業呈現出跨越式的發展態勢。歷史沿革
沙洋師範
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原校址位於漢江之濱的荊門沙洋,故而得名。該校始建於1956年,校區環境優美,從1970年開始與原武漢大學、原北京外國語學院、原武漢師範學院聯合辦學,許國璋、章含之、趙德鑫等一批全國知名專家學者教授曾在校任教,為江漢平原培養了一大批師範教育人才。
2001年根據教育部安排承擔了中國小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任務。多次被各主管單位評為文明單位,園林式學校等榮譽稱號。沙洋師專突出的辦學成績,多次受到專家的好評和有關部門的表彰;2003年6月,省計委發布“湖北省百業狀元榜”,學校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各校一同列為普通高校的龍頭學校,這表明沙洋師專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成績已步入湖北省同類高校的最前列。2005年被評為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在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獲優秀組織獎,選送的舞蹈“乘著愛心的翅膀”獲二等獎。
荊門職業技術學院
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始建於1984年8月,原名“荊門職業大學”,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首批城市職業大學之一。是以理工、醫學科為主,兼有文、法、管等多學科的省屬普通高等職業學校。學院實行 “ 院 — 院 — 系 ” 三級管理,下設人文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醫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等 5 個二級學院,有中文系、政法系、經管系、外語系、音樂系、 美術系、體育系、計算機系、機電系、化工系、生物系、口腔系、護理系、醫療系、基礎醫學 部等 15 個系部。還設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化工研究所、醫療生物技術研究所、農村發展研究所 、華夏文化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所等 6 個研究機構和 1 個附屬醫院。
學院在堅持教學中心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同時積極拓展國際教育、科技交流渠道,先後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猶太護理學院、烏克蘭烏美人文學院和加拿大國際護理學院結為友好學校,並簽訂了互派教師和留學生、開展學術、科技交 流的友好協定。建有大學物理、基礎化學、電工電子、計算機基礎等各類實驗室和實訓中心 90 多個,其中,基礎物理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以及數控技術中心、印刷工程訓練中心、口腔工藝技術中心、 臨床病理檢驗中心的設施配置及服務功能有較明顯的優勢。IPV6 網路實驗室目前處於湖北高校 領先水平,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研究和教學提供了最新技術平台。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努力打造高職形象品牌,構建出了新的發展平台,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被省人民政府授予 “ 湖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 榮譽稱號,荊門職院在2004年湖北省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工作綜合評估中總分排名第一,2006年被評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在2006年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15項二級指標獲得全優,並有鮮明特色。學術研究
學校“立足基層,研究基層,服務基層”,堅持產學研用結合,把服務“中國農谷”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擺在突出的位置,不斷探索基層型大學“大協同創新”的特色發展路徑。學校教師承擔省市科研課題120餘項,獲省市科技成果等獎項41項。出版著作及主編各類教材300餘部。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800餘篇,被SCI、EI、ISTP、CA等收錄300餘篇。建有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擁有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湖北省醫藥工業技術研究院、湖北省校企共建牛磺酸技術研發中心、中國農谷發展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級研究平台和基地。學校積極支持教師參與社會經濟實踐與科技產業化工作,承擔了大量省市科研課題,獲省市科技成果等獎項41項,其中2012年,學校參與研發的“谷之初”飲料上市,“牛磺酸結晶工藝研究及產業化改造”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合作關係。
對外交流
【中德交流】
在中國地方大學由學科型傳統模式轉向套用型特色辦學的轉型破繭期,2011年9月21日至23日,第三屆“中德論壇: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培養”在南京舉辦,來自中德兩國大學校長、專家教授和國際知名企業表匯聚一堂,共襄套用型高校發展大計。
【校長出席大會】
校長吳麟章教授應邀帶隊參加論壇。研討會上,吳校長與劉欣教授分別作了“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荊楚理工學院特色辦學實踐”、“地方大學課程模式的比較與選擇”的專題學術報告。學校提出“基層型大學理念”,強調破解地方大學辦學難題的關鍵任務是,彰顯大學與人才培養的“社會屬性”,用“四化”理念(隊伍建設社會化、研究活動套用化、人才培養實踐化、考核機制企業化)建立產學研新機制,一體化地整合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構建領域性學科專業平台和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這一新的辦學理念,成為該屆論壇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激發了中外大學校長、專家教授和企業界人士的廣泛共鳴和熱烈回應。受論壇特邀,吳校長主持了分論壇專題研討,並與其他五位中外大學校長一起出席了大會嘉賓對話,結合中德專家提出的“以用為本與以人為本的關係”、“套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追求卓越”等問題,吳校長進一步闡明了依託社會辦大學、協同創新與發展等“基層型大學”基本理念,並於會後接受了著名諮詢評估機構麥克思公司總裁王伯慶博士的專訪。本次論壇,既是增強學校與國內外套用型高校和知名企業研討交流的極好機會,也是學校加強與中外校校、校企合作,增進“基層型大學”辦學共識,共襄套用型大學發展的延展平台。【校長主持論壇】
中德論壇自2007年9月誕生以來,已分別在中國杭州和德國漢諾瓦成功舉辦兩屆。論壇致力於為中德兩國套用型大學提供高層對話平台,增進和深化校校、校企交流與合作,共同開展多元化項目合作,推動雙邊或多邊戰略夥伴關係建設。
該屆論壇由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和江蘇省教育廳主辦,南京工程學院承辦,論壇主題是“以用為本,追求卓越”。與會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套用型大學如何特色發展”、“套用型教育與精英型教育是否相互牴觸”﹑“產學研結合如何一體化培養高層次套用型人才”等議題進行了內容廣泛、形式別樣、卓有成效的交流與研討,論壇直面套用型大學的發展難題和現實挑戰,展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成果,為破解套用型大學發展的方向性困惑,共謀套用型大學特色發展之路,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展了新的思路,開啟了新的辦學方向,令與會者深感收穫豐碩。
文化科研
【荊楚學刊】
在湖北省、荊門市新聞出版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學校多方努力,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已批覆,同意將原《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更名為《荊楚學刊》,新編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刊號為CN42-1835/C。
《荊楚學刊》的辦刊宗旨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突出學術性與地方性特色,依託地域文化優勢和荊楚理工學院學科優勢,反映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成果,提供展示荊楚文化的學術平台,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服務。
原《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CN42—1650/Z)是2001年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公開出版發行,湖北省教育廳主管、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共出版發行13卷, 60餘期。該學報創辦十多年來,堅持圍繞辦刊宗旨,為促進學術繁榮,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曾榮獲“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等榮譽稱號。
至此,學校公開出版刊物形成了《荊楚理工學院報》、《荊楚理工學院學報》、《荊楚學刊》“一報兩刊”格局。
【科研建設】
校科研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辦學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為指引,創新管理,整合資源,增加投入,注重培育,努力構建適合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管理制度平台、基礎物質條件平台和科研促進機制,營造尊重學術、尊重人才的氛圍,培養和造就一支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科研隊伍,凝聚主流學科學科方向,培育學科優勢,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為學校內涵和特色建設服務,為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服務,為區域創新發展服務。學校在學科建設、基地建設、論文發表、專著出版、課題立項等方面都實現了大幅度的跨越式發展。學校學科門類綜合性強,涵蓋了理、工、醫、文、經濟、教育等多個學科門類,在化學工程、機械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技術、醫藥、生物技術、荊楚文化、區域經濟、高等教育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學校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支持師生參與社會經濟實踐與科技產業化工作,建有“荊門市醫藥創新研究中心”、“荊門市化工資源信息研發中心”、“荊門市廣電研發基地”、“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中國農谷研究院”、“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省市級科研基地6個。 正在積極籌建申報省重點學科(“化學工程”等)及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漢江生態經濟研究中心”)。
通過深化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護理專業成為省級重點專業,印刷圖文信息處理專業成為省級教改試點專業。寫作、高等數學、病理學、多媒體課件製作、網頁設計等5門課程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基礎物理實驗室通過省級合格評估驗收。線性代數、計算機套用基礎、製版工藝、外科護理學、教育原理等14種教材,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高級護理專業‘兩段制’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獲省級教學成果獎,獲省級其它教學獎勵60項。學院先後承擔省、市科研課題120項。獲地方科技進步獎41項,獲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5項,獲國家專利8項。教師出版著作80餘部,主編、參編各類教材138餘部。1986年創刊的《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先後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期刊、首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全國高職高專優秀學報二等獎、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學報、第二屆全國優秀欄目策劃學報等。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等9家刊物和資料庫收錄。在2006年全國高職高專學報“三優”評比中,獲優秀學報一等獎。同時,學校還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任務,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以平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為“抓手”, 廣開校企合作渠道,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校校合作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校市、校地、校校合作的長效機制,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校實施"人才興校"戰略,師資力量不斷增強。現有專任教師10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教師300餘人,在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有500餘人。享受國務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1人。
院系設定
學校設有12個普通教學學院、2個教學部,並設有職業與成人教育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學院有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被列為湖北省“十二五”特色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被列為湖北省“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一批較有特色的本、專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兩個專業入選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畫本科項目,其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被擇優推薦至教育部遴選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藥物合成與最佳化”實驗室被評為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醫藥工業技術研究中心”被列為湖北省省級科研平台(基地),“靶向抗腫瘤藥物中心”被評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教學建設
【教學設備】
學校教學支撐體系完備,各項服務設施齊全。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億餘元,建有數控技術、電工電子、計算機網路、印刷工程、基礎物理、基礎化學、以及臨床病理檢驗、口腔醫學等各類實訓中心和實驗室100餘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30餘個。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實習實訓基地”入選湖北高校省級實訓基地,機械基礎實訓中心建設項目已順利通過專家論證。圖書館館藏豐富,有紙質圖書144萬餘冊,電子圖書40萬餘種,電子期刊8000餘種,電子資源資料庫4個。校園網覆蓋了全校兩個校區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學生公寓,網路設施先進、功能齊全,信息化程度高,2011年被授予“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
【辦學理念】
對於一所大學來說,辦學理念是大學精神的結晶,是大學的靈魂,是一所大學辦學特色形成的基石。它是一所大學中相對最穩定的因素之一,支配著大學的發展方向。國外著名的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大學無不如此,中國著名大學也不例外。就中國的當代大學而言,如果說已形成自己的鮮明辦學特色的大學還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學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過於統一,從而導致缺乏各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學校已有很多願意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家,但是還缺少卓越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中國很多大學對辦學特色的思考與實踐,多集中在具體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質的層次,很少在教育理念的特色方面下工夫。這說明人們對於大學辦學特色的理解還不深刻,還沒有抓住辦學特色形成的要害。
荊楚理工學院創新性的提出建設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這在中國大學辦學歷史上是首次,這種辦學理念在2011年中
德大學論壇上亮相,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大力稱讚,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務實的大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2011”計畫和“中國農谷”戰略為學校建設基層型大學的思路提供了千載難遇的機會,全校上下謀定而後動,踏踏實實地抓住這個機遇;高度重視“2011計畫”精神的學習貫徹,形成“尊重人才、支持人才、厚待人才”的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攜手“中國農谷”,借勢“2011計畫”彎道超越跨越式發展,把學校推上特色發展之路。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評價學校“十二五”規劃時說:“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符合地情校情,是很有魄力、完整的規劃,理論闡述科學,辦學定位準確,發展思路清晰,只要堅持基層型大學辦學特色,就會很有發展前途。 籌建老齡事業科學學院是從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國家戰略層面,面向社會特色辦學的一種突破性探索,體現了學校特色辦學的前瞻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校將老齡事業科學學院的辦學定位為致力於在老齡事業領域開展人才培養、調查研究、社會服務、培養本科層次的老齡事業的高級護理服務者、社會研究者、產業開拓者、社會管理者,為中國的老齡事業培養專門的複合型套用人才。中國的荊楚理工學院的戰略目標要求學校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打造特色學者人物(學校的大師),創造特色辦學成果,產生特色辦學影響;要求學校學術開放型、辦學國際化色彩明顯增強;學校畢業生和校友社會競爭力、社會影響力、社會奉獻力明顯提高。
展望未來,荊楚理工學院將結合社會發展,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從校情、基層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學科建設特徵出發,組建或擬建一批特色學院,促進相關領域性學科建設,如老齡事業科學學院、新農村科技學院、循環經濟工程學院、城鎮與鄉村建設學院、學前教育科學學院、社會管理與組織建設學院等。在實踐途徑和辦學體系上構成一體化支持體系,堅持以專業學位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建設新思路,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辦學特色。
【辦學定位】
辦學定位的基本內涵: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立足基層(湖北/荊門)、研究基層(湖北/荊門)、服務基層(湖北/
荊門)”,突出實踐教育與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社會素養的社會經濟建設需要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即“立足基層,志在高遠”的社會化人才。
——總體目標定位:立足基層培養套用型人才,服務基層建設基層型大學。即把學校建設成為“荊門有地位、湖北有影響、全國有名氣”,具有中國特色的套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基層型大學。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基層,研究基層,服務基層”,依託行業,面向社會,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學校類型定位:建設一所立足基層需求,服務基層建設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套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辦學層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適度辦好專科教育,爭取舉辦專業型博士生教育;重點加強基層型大學的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
——培養目標定位:以“豐富其知識、文明其精神、強健其體魄”的人才培養理念統領育人工作,立足基層、依託行業、面向社會,構建“社會大課堂”,逐步探索完善“立足基層、志在高遠”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立足基層事業,追求卓越人生”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
【辦學特色】
過去30多年來,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既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自身也已進入到大眾化教育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高等教育需要繼續改革創新,而且是與新一輪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緊密結合的更深層次的改革創新。作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荊楚理工學院在這種改革創新中堅持“大協同創新”,在傳統地方大學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並逐步開創了“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新型大學特色發展之路。這類新型大學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化人才觀,堅持“大協同創新”的主導思想和“立足基層、研究基層、服務基層”的“低重心、高品質”發展道路,緊密結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中國基層經濟社會的需要,深化內涵建設,促進特色發展。改革實踐表明,新時期要大力建設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
一、彰顯“社會化屬性”:堅持大協同創新
(一)大學具有鮮明的“社會化屬性”
經過30多年的偉大改革實踐,中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同時也面臨著影響或制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深層次問題、複雜問題。因此,中國要繼續開展新一輪改革,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實現世界經濟強國的偉大戰略目標。這既是中國高等教育繼續大有作為的社會大背景,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繼續深入改革的社會大背景。鄧小平同志指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胡錦濤同志指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中國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經做過精闢論斷,即“大學走進社會的中心是歷史的必然”,這不是一個人的願望,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作為教育主要力量的大學,從根本上來說屬於社會化活動,是經濟社會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基礎性、戰略性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大學具有鮮明的“社會化屬性”。30多年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已深刻證明,大學教育的改革發展既要堅持其“學術化屬性”,更要切實堅持其“社會化屬性”。
大學堅持“社會化屬性”是大學自身特色發展和與社會協同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大學的“社會化屬性”要充分體現到大學“內涵建設、特色發展”的戰略體系中。這就要求,大學要積極主動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切實把學校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積極主動融入到國家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引領的歷史進程之中,堅持教育基本規律與改革創新精神,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主動融入到國家及省市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大格局之中,共享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學校特色發展。
大學堅持“社會化屬性”也是大學融合社會資源一體化建構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選擇。大學的社會化屬性要充分體現到辦學定位及其人才培養定位、師資隊伍建設定位、學科專業建設定位等核心定位和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上來,並最終體現到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上來。社會化屬性對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根本要求,即大學要堅持社會化人才觀。社會化人才觀堅持素質教育,對人才有兩個基本要求:(1)具備合格的人文與社會素養: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以“陽光成人、立志成才、敬業成事”的寬廣胸懷“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2)具備合格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以積極的社會角色在開放合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活動中努力升級發展。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三個結合”培養人才,即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創新發展;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特色發展。“三個結合”實質上是對素質教育和社會化人才培養質量的科學詮釋。地方大學由於自身所處的地方社會經濟建設環境及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其社會化屬性尤其要充分體現到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進程和提高民族素質上來。這就要求地方大學要切實摒棄純學術化的辦學思想,避免盲目追求學科專業的同質化發展和學術水平上的“世界一流、國內領先”,而要根據“大眾化教育發展階段”重在人才素質培養的本質要求、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精神,以及“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努力在各自的分層分類辦學上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二)大學要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構建大協同創新機制
新一輪社會經濟改革發展對大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中國人口資源大國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比,中國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總量嚴重匱乏,尤其是現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利用低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的盤活與共享嚴重不足,這些深層次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中國現有師資隊伍主體上是在過去以應試教育為特徵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在很大程度上習慣於封閉辦學和應試教育的傳統要求,重知識輕素質,重傳授輕引導,師生角色固化與分化明顯,難以總體滿足現代素質教育對師資隊伍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較高要求。這些深層次問題與矛盾,一方面需要在政府主導下,納入到新一輪經濟社會改革的總體規劃之中逐步化解;另一方面賦予了大學新的責任與使命,那就是必須堅持大學的社會化屬性,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形成大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就是堅持人才的社會化培養模式,這與社會化人才觀及現代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要求,要切實堅持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但是,素質教育的質量不是在校園課堂上“講”出來的,社會化人才也不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能夠培養出來的。除了校園學習教育的主渠道外,社會化人才及其培養模式要求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提升自我學習教育能力,引導學生向社會學習、向大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而積極培養和努力提高學生自身的升級發展能力。因此,提高素質教育質量,要求大學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走社會化培養模式之路。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要求大學積極發掘潛在的社會優質教育資源,並通過協同創新與一體化合作機制,把它們有效地組織到大學教育體系之中,形成“校園國小校、社會大課堂”的教育教學體系。因此,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有利於盤活並共享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成果與信息資源、項目與資金資源等),進而有利於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有利於師資隊伍提高業務素質、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尤其是,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有利於把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社會經濟優勢產業與特色事業、社會重大工程與市場經濟活動等組織到人才培養體系之中,有利於課程體系創新和特色學科專業建設,促進大學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
因此,大學要積極轉變辦學治校理念,強化作為社會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拓者、組織者的作用,彰顯大學的“社會化屬性”,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大協同創新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正確處理大學“社會化”與“學術化”兩個屬性之間的關係
學術化屬性是大學從高等教育學的範疇對自身的基本要求,而社會化屬性則是社會從哲學與社會科學的範疇對大學的基本要求,決定著大學存在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因此,大學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學術化屬性”和“社會化屬性”兩者之間的關係。
大學的社會化屬性不僅不會弱化其學術化屬性,反而會強化其學術化屬性的發展方向,更加積極地彰顯其學術化屬性的社會意義、社會價值。社會化屬性主要體現在大學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發展方向上,而學術化屬性主要體現在大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科學發展內涵中。只有兩種屬性的有機融合,才能有利於提高社會化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無論大學的社會化屬性,還是學術化屬性,它們都要統籌落實到“育人為本”和提高社會化人才培養質量上來。堅持“大協同創新”將最有效地促進地方大學統籌這兩個屬性。
二、實現“學校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型
(一)新一輪經濟社會改革要求高等教育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賦予了社會勃勃生機。但是,中國經濟社會仍然存在諸多深層次問題、複雜問題。這些問題既有來自長期未被徹底解決好的基礎性問題(如三農問題);有來自社會運行過程中激發的新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公平問題、社會管理問題、生態保護與資源環境問題);同時也有社會經濟發展必然面臨的許多新問題(如社會老齡化問題、人才素質問題、國家創新能力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些複雜的、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的解決需要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層面入手。一是“自上而下”,即從體制機制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層面進行的全面系統的改革部署,如:完善“體制機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如“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發展創新型經濟”);更新“發展觀念理念”(如“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深化“科技文化創新”(如“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創新型國家建設”)”等。二是“自下而上”,即從基層社會經濟的基礎性工作層面,通過積累性改革進行呼應,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三化”並舉;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當然,這兩種方式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中國社會經濟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往往以更直接的方式首先在基層經濟社會突出表現出來。因此,按照中央總體思路和要求,各地區積極開展基層社會經濟改革探索,以“自下而上”的積累式途徑推進中國社會經濟改革進程,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推進相關改革創新以更加富有成效地發揮“科技的關鍵作用、人才的核心作用、教育的基礎作用”。尤其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所覆蓋的基層領域長期以來處於非重點關注狀態,面臨著“人才最短缺、教育最薄弱、科技最不發達”的瓶頸性制約,尤其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反哺和支持”,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反哺和支持。因此,全社會迫切要求高等教育相應地加強改革,以適應新一輪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二)地方大學要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一輪經濟社會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也同時需要“自下而上”,它們對“科技的關鍵作用、人才的核心作用、教育的基礎作用”具有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的要求。一般來說,“自上而下”覆蓋的改革發展領域迫切需要大力建設好創新型大學,培養培訓更多的創新型社會化人才;而“自下而上”覆蓋的改革發展領域是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領域,迫切需要大力建設面向基層社會經濟改革發展需要的“立足基層、研究基層、服務基層”的大學(即下面定義的“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培養培訓更多的“立足基層、志在高遠”的套用型社會化人才。這正是從“社會化屬性”出發,提出高等教育要分層分類辦學要求的社會大背景,即全社會從哲學與社會科學的範疇,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分層分類辦學的改革要求。然而,高等教育的分層分類辦學思想,迄今幾乎都是從大學的“學術化屬性”出發並局限在高等教育學的範疇內進行討論、設計的,並未真正做到“跳出教育思考教育”。
地方大學由於和基層社會經濟有著天然的直接聯繫,對基層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具有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因此要更加積極地回響“自下而上”的基層社會經濟改革發展領域對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切實跳出“學校本位”的傳統思想,堅持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樹立“立足基層、研究基層、服務基層”的辦學指導思想,努力把自身建設成為和基層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緊密結合的高水平的“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
(三)堅持“社會本位”的地方大學——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
這裡所說的“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是指這樣一類新型大學: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從大學的“社會化屬性”出發,用哲學與社會科學的思維,緊密結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經濟改革發展要求,對傳統意義上的“地方大學”進行更加具體的分層分類而建構的一類新型大學。這類新型大學不是以遠離社會構建純學術化的“精神烏托邦”為目的,而是踐行“融入社會、協同創新”、“校園國小校、社會大課堂”的教育觀念,堅持“立足基層、研究基層、服務基層”的“低重心、高品質”發展道路,積極發揮在“人才培養、研究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基礎作用,通過協同創新和一體化合作機制,努力把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有效地組織到教育教學體系之中,培養“立足基層、志在高遠”的套用型社會化人才,在錯位發展、服務社會中彰顯優異品質。這類新型大學將學校的定位放在更加具有“本質規定性”的“社會緯度”,引領大學的正確發展方向。這種“社會導向”的新型大學定位觀,與大學常規分類理論既相聯繫又有所區別。聯繫的一面,是強調大學本質上是具有學術化屬性的人才培養機構,必須恪守大學精神和學術秉性,遵循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區別的一面,是強調大學教育從根本上來講,應是具有社會化屬性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強調大學不能外在於社會而獨立存在,而應同時遵循與社會協同發展的社會發展規律,彰顯依存於社會的特色發展價值。因此,這類新型大學強調,大學已不僅僅是學術的主要載體,也是學術活動社會化的組織平台,是社會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拓者、組織者,是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集成化發展的社會平台。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發布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高等院校和高教體制尤其要加強與產業界的聯繫,高等教育應該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建立它的長期發展方向。”地方大學應當走出學術型主導的傳統辦學模式,確立社會化導向的“基層型大學”的辦學定位,以培養基層社會急需的套用型社會化人才作為辦學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融入到與基層經濟社會“協同創新”的改革發展體系之中,探索與基層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的“中國式”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新範式,實現大學教育由學校本位向社會本位、由封閉式辦學模式向社會化培養模式轉型。這類新型大學體現了大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的時代要求,是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一種“中國式”演繹,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路徑的一種創新性探索,也是地方大學轉型發展與特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這類新型大學切實堅持以社會為大課堂,堅持大協同創新。在中國現行教育投入體系和高等教育體系中,地方大學通過政策主渠道獲取的教育資源不容樂觀。由於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地方大學往往很難吸引到所需的各類骨幹人才、先進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優秀的生源,或者為此要付出更大更多的投入。因此,如果把辦學治校思想封閉在高等教育自身範疇或封閉在大學校園,那么相比較而言,地方大學就很難擺脫“辦學條件差、人才隊伍弱、學科專業特色不明顯”的發展窘境。但是,地方大學一旦轉變觀念,跳出自身本位的藩籬,轉向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那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基層經濟社會將成為地方大學生機勃勃的大課堂,地方大學必將迎來特色發展的“又一個春天”。【教學成果】
學校探索實踐“131”人才培養模式,重視體育和人文精神在學生成長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獨特作用,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促進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建設。學校深入開展“全員育人”工作,堅持以生為本,全力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堅持以生為本,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0%以上。學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緊抓“規劃、創業、就業”主線,全面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同時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西部地區等人才需求量大、就業基礎好的地區廣泛建立就業視窗,畢業生就業渠道通暢,就業服務優良。就業推薦方面實行“實習+就業”及“招聘活動月”模式,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多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近三年就業率分別為95.46%、90.81%、91.28%,多次被評為“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院畢業生分布全國各地,行業覆蓋政府機關、醫院、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業,也有很多到部隊和西部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十年耕耘,桃李滿園,一批批優秀的畢業生在荊楚理工起步,成為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棟樑。先進的辦學理念,優質的教育教學,濃厚的人文氛圍薰陶,培養出了眾多優秀畢業生。劉芳艷同學“攜盲母上大學”的事跡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共湖北省委領導關注,被列為2006年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學校堅持“立足基層、志在高遠;融入社會、追求卓越”,建設“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的特色辦學思路,秉持“豐富其知識,文明其精神,強健其體魄”的人才培養理念,深入開展“全員育人”工作,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不斷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科生的考研錄取率穩步上升。
院系介紹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以機械類工科套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規格、重實踐、講規範、求嚴謹為辦學特色。開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理工類)等本科專業,模具設計與製造和數控技術等專科專業。目前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學生1500餘人。擁有一支年齡、知識和學科結構合理,思想素質好,學術造詣深的教師隊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具有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37人,其中博士3人,在讀博士1人。學院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位,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堅持教學改革與研究,強化教學過程管理,形成了較科學的教學體系。學院建有機械工程實驗中心和機械工程實訓中心兩大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面積3300m,設備資產總值940萬元,中心擁有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數控銑床、電火花、線切割等先進制造設備和材料性能實驗室、注塑成型實訓室、數控原理實驗室等完善的實驗場所,承擔全校工科類專業金工實習及機械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和職業技能訓練等教學任務。2012年,學院又爭取到中央財政500萬元實驗實訓中心建設費,建成之後,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實訓中心和實驗中心將達到省級示範中心的標準。同時,學院高度重視校企協同創新,與湖北寒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昊江機械有限公司、武漢神龍集團、洛陽第一拖拉機集團等生產企業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實驗實訓基地30多個。學院注重全方位育人,竭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院學生在全國各級各類創新設計大賽和機械類技能比賽中取得了耀人的成績,共獲得國家和省級大獎近40項。2012年獲得國家專利3項。學院成立以來,已向社會輸送近萬名機械類專業學生。學生的高素質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學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學生的考研成效也很明顯,部分學生被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數理學院
數理學院開設數學與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學2個本科專業和數學教育1個專科專業。2個本科專業是學校最早獲得學士學位授權的專業。現有在編教師44人,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28人,博士3人(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歸國博士後一人),國內訪問學者4人。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其年齡、學歷、學緣、專業具有互補優勢,師資結構合理,教學水平突出,教學科研實力雄厚。我院擁有1600平米的物理實驗室,實驗設備500多萬,能開出全部基礎物理實驗和滿足教學要求的近現代物理實驗,學校將陸續投入260多萬用於物理實驗室建設,以確保不斷提高的教學需要和學生需求。 我院學生學風優良,積極參加國家、省廳舉辦的數學建模大賽、大學生數學競賽和大學生物理創新大賽,屢獲佳績。兩人四次獲國家專利,獲兩項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近三年內考研相對人數在全校領先,連續五年畢業生就業率名列前茅。新農村科技學院
新農村科技學院依託生物工程學院建設,以培養現代化農業人才、探索三農發展模式、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宗旨,主要從技術、制度、文化三個層面開展教學、科研和成果推廣工作,已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農村黨支部書記、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培訓等項目,搭建了院-企、院-村多元產業平台,為荊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學院現有教職工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人,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22人,2名教師榮獲荊門市“五四青年崗位能手”和“五四青年獎章”,一名博士入選“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務團”,聘有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黃應華教授、加拿大國家生物技術研究院蘇正定教授等為學院客座教授。
化工與藥學院
學院依託“化工”這一荊門優勢特色支柱產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學院學科體系完整,傳統優勢明顯,是化工、醫藥領域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套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學院現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製藥工程三個本科專業,石油化工生產技術一個專科專業。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職稱、年齡、學歷、學緣結構合理。現有專任教師50餘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0餘人,在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有40餘人。享受國務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師範學院
師範學院是學校特色學院之一,是教育部、財政部定點的國家級國小、幼兒骨幹教師培訓基地。以培養國小教師、幼兒教師為主要目標,現有教師2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碩士研究生12人;在校學生1400餘人,設有國小教育專業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及初等教育、學前教育專科等4個專業。學院科研氛圍濃厚,科研成果喜人。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項、省級科研課題10項,校級科研課題15項,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30餘篇,主編教材10部,參編教材12部。學院堅持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人格教育、專業教育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意識的培養,教風正、學風濃、人氣旺,具有團結向上、紀律嚴明、勤奮好學、爭創先進的人文氛圍,學院管理服務精細,有社團10餘個,校外大學生實踐基地20多個,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院關注學生就業,為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指導學生就業,為學生健康成長鋪就了靚麗的基石。近幾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本科畢業生考研過線率達10%以上,專科畢業升本率達12%上。白龍山崗清幽,四乾渠水長流,植根於荊門豐厚文化底蘊中的師範學院正邁步走向新的輝煌!經濟與管理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設立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市場行銷、財務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會計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三個專科專業(電子商務、物流管理2014年已停止招生)。設立經濟管理、財務會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和市場行銷五個教研室。設有鄂中地域經濟研究所和荊門市會計人員教育培訓中心。現有學生2500人。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隊伍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治學嚴謹,現有專任教師50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其中註冊會計師、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8人;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29人。經濟與管理學院著力培養套用型人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建有多個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與深圳匯合投資公司等建立了長期人才培養和輸送的合作關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社會,研究理論,著眼荊門。在產學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學術論文170多篇,專著、教材22本,課題、項目23個。其中專著《區域經濟發展和地方政府政策》,獲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庫”第一批資助;《統計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經管專業基礎教材。杜家龍教授創立了因素分析新方法—影響係數分析法。梁小青教授被譽為荊門市政府顧問,多次參與荊門市五年規劃編制。外國語學院簡介
外國語學院其前身為武漢大學沙洋分校英語系,自創建至今,為江漢平原培養了大批中國小英語教師。許國璋、章含之、趙德鑫等全國著名專家、教授曾在我院任教。外國語學院現有教師和教輔人員8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41人,講師職稱42人,並常年聘請外籍教師4人。青年教師碩士比占教師總數的68%。在學校歷年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中,我院教師均獲得優異的成績。全院教師在過去的3年總共發表論文百餘篇,每年均有教師出版教材及工具書。外國語學院教學手段先進,電教設備齊全。現擁有視聽說語言實驗室12個,全自動英語調頻電台1個,與圖書館共建英語圖書閱覽室1個(內藏各類外語圖書近萬冊,還藏有部分音像資料)。這些現代化設備和資料為英語教學與科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狠抓教學改革,勇於探索創新,現已建立起一套獨具特色、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教書不忘育人,我院始終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將學生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學之中,採取常規教育與專題教育、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牢固的專業思想、忘我工作的精神、克已奉公的道德風範。我院不僅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重視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畢業生深受社會的歡迎,其中我院05級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生余恆菊同學,其“奉獻西部、紮根深山”的支教感人事跡多次被中國人才教師網、中央電視台《共同關注》、四川教師人才網、《貴州都市報》等中央級、省級媒體連續對該校校友余恆菊貴州支教的故事進行連續報導。校友余恆菊當選為2012年倫敦奧運火炬手,他帶著山區孩子的夢想,在英格蘭南部小鎮利明頓完成了全世界矚目的300米“光榮之路”。近幾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達95%以上。部分優秀畢業生在北京、上海、廣州、浙江、武漢等大中城市就業。畢業生就業渠道寬,擇業面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簡稱:思政課部)是荊楚理工學院下屬的二級教學科研機構,現主要承擔全校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部門擁有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專職教師26人,兼職教授1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教師21名,中級職稱教師10名,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教師19名。主要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哲學和法學專業人員構成,是一支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知識、能力結構合理,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的教學科研團隊。教師共發表論文60多篇,參編出版教材3部,承擔省教育廳思政專項課題3項,院級教學改革課題2項,院級科研課題5項。
公共體育部簡介
體育部是學校直屬的教學單位,承擔著全校本專科生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體育科學研究、大學生和教職工的體育健身與校內外體育競賽活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對外體育文化交流等任務。體育部下轄綜合辦公室、教研辦公室、群體競賽辦公室(含體質健康)等。體育部現有教職工5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講師22人,助教1人,有市級以上勞動模範1人,校級師德標兵1人。國家級裁判員1人,國家一級裁判員20人,具有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25人和在讀博士1人。體育部全面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通過改革與建設,學校體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校運動隊在各級各類高校比賽中,屢獲佳績,在全國啦啦操比賽中:2012年全國啦啦操總決賽中該校“爵士啦啦操規定動作”項目榮獲第四名;2013年全國啦啦操總決賽中該校“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和“街舞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兩個項目,分別榮獲第三名和第五名。在湖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高校類)武術比賽中獲得男子團體、女子團體第一,在湖北省第十三屆運動會中該校獲18枚金牌,在其它省一級單項競賽中數十人次獲得冠亞軍。科學研究方面:主持參與省級課題十多項;獲省部級優秀論文8篇,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一個,荊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個;公開發表論文500餘篇;主編、參編教材7部;獲2001-2004年度“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獲2005年度“湖北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獲2006年“湖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先進單位”,獲2012年度“湖北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國際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是荊楚理工學院的直屬院系之一,主要負責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及來華留學生的教學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現開設有中澳電子商務、中澳會計,中美護理等三個專業。國外合作院校有:澳大利亞西澳理工學院、美國荷晶大學、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新加坡東亞管理學院。學院依託荊楚理工雄厚的辦學實力,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集中已開發國家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成功開展了多項國際合作辦學與交流項目,培養了大批熟悉國際慣例、掌握一定專業技能、具有較好英語水平的複合性人才。學院正在逐步建立一個多元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國際合作交流體系。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是學校負責外事工作的職能機構,與國際教育學院一套班子,合署辦公,是學校對外交流、加強校際合作關係而設立的對外交流聯絡機構。其工作職責是執行國家外交政策和教育外事政策、處理全校外事、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工作。老齡產業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和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老齡人將構成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群體因素和群體資源。而老齡人群體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退休後的去向和管理問題將會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建立健全有利於“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齡人社會管理制度,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和法律課題。老齡事業科學學院是該校在探索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的過程中,堅持不斷解放思想,從社會發展形勢和該校實際出發,理性思考、科學分析、迎勢而為的科學決策;是從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國家戰略層面,面向社會特色辦學的一種突破性探索,體現了該校特色辦學的前瞻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汪聯舫汪聯舫,男,漢族,湖北天門人,1960年1月生,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1981年1月參加工作,198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當陽市副市長,當陽市委常委、副市長,鍾祥市委副書記、市長,鍾祥市委書記,荊門市副市長,荊門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總工會主席,荊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荊楚理工學院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吳麟章男,漢族,江西餘干人,1969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1997.9-1999.9公派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學習進修,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獲工學博士學位;曾任濟南市科技局副處長,武漢紡織大學電信學院院長,湖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常委;吳麟章教授是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物理學會會員,教育部中南地區高等教育電子信息基礎課程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特約審稿人,兼任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吳麟章長期從事光電子薄膜材料生長與器件製備、薄膜材料與器件性能表征、器件物理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在量子阱等低維結構及其在新型光電子器件(如半導體雷射器、太陽能電池)中的套用研究中取得豐富成果。他帶領團隊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教育廳優秀中青年創新團隊、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畫、人事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擇優資助以及產學研合作等多項科研課題,積極從事太陽能光伏技術方面的研究開發和太陽能併網發電技術及其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促進太陽能技術與產業的發展。現任荊楚理工學院校長、黨委委員、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錢先發男,漢族,中共黨員,湖北京山人,1962年7月生,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1981年9月參加工作,曾任湖北省京山縣副縣長,荊沙市委農工部副部長(正縣級),西藏加查縣委書記,沙洋區委書記,沙洋縣委書記,荊門市委副秘書長。現任荊楚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校長、黨委委員:車定祥男,漢族,中共黨員,湖北沙洋人,1955年3月生,湖南大學畢業,教授。1972年12月參加工作,曾任荊門市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荊門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荊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正縣級)。現任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副校長、黨委委員:石鳴
男,漢族,中共黨員,湖北天門人,1957年7月生,在職大學,湖北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本科,教授。1974年10月參加工作,曾任沙洋師範學校副校長、黨委書記,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正縣級)。長期從事教學工作、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現任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副校長、黨委委員:黃國輔
男,漢族,湖北荊門人,中共黨員,1964年11月生,政治學博士,教授。1987年6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7月參加工作,歷任華中師範大學化學系團委書記,華中師範大學飲食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華中師範大學後勤集團總經理,華中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現任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副校長、黨委委員:王炎廷男,漢族,湖北監利人,中共黨員,博士,副教授。1964年11月出生,1985年6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力學系;1992年4月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獲固體力學博士學位。1985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到原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歷任原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建工系副主任、水電學院黨委副書記。2000年7月起先後任三峽大學土木水電學院黨委副書記、書記,發展規劃處處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人事處處長,2012年7月當選三峽大學黨委常委。現任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副校長:楊希雄楊希雄,男,漢族,湖北沙洋人。博士、二級教授、主任藥師、華中科技大學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3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荊門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常務副院長,荊楚理工學院院長助理兼化工與藥學院院長。現任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荊門市政協副主席、湖北省政協委員、農工黨荊門市委主委、農工黨湖北省委委員。
副校長、黨委委員:王學民
王學民,男,漢族,中共黨員,河北唐山人。1964年12月生,大學學歷,理學學士學位,三級教授。1985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醫學部主任,荊門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荊楚理工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荊楚理工學院院長助理兼任生物工程學院、新農村科技學院院長。現任荊楚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錄取招生
錄取規則
1、學校調閱檔案比例一般為120%,藝術類專業調檔比例根據生源情況進行調整。2、學校英語專業要求考生的外語考試語種為英語;其他專業考生不限制語種。但學校所有非外語專業,外語公共課只開設英語。
3、錄取體檢標準以教育部、衛生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為基本依據,新生報到時要進行全面體檢複查,凡體檢結果與聯考體檢表嚴重不符者,將取消其入學資格。
4、學校優先錄取第一志願的考生,若第一志願不滿時,再考慮錄取第二志願考生。
5、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採取志願優先的原則,同一專業志願考生按總分高低依次錄取,不設專業級差。
6、藝術類專業錄取辦法:藝術類專業文理兼收,文化成績計分方式以所在省(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相關規定為主,專業成績為2013年考生所在省份藝術類專業聯考(或校考)合格成績。藝術本科專業錄取辦法:未進行專業統考的省(市)、認可其它同批次本科院校的專業合格證,錄取規則為:學校組織本科專業校考省份的藝術本科專業(湖北音樂表演和廣播電視編導,安徽美術類和廣播電視編導,湖南音樂和廣播電視編導、江蘇音樂表演、美術類和廣播電視編導,江西美術類和廣播電視編導,山西美術類)在專業、文化成績雙過線前提下,以綜合分從高到低錄取,綜合分=(專業成績/專業總分)×700+(文化成績/文化總分)×300。學校未進行本科專業校考的省份(浙江、河南、寧夏、甘肅)藝術類本科專業招生錄取按照各省招辦規定的投檔特徵分數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各省不盡相同。凡未作要求的省份在文化、專業雙過線後按專業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7、報考學校工業設計專業(非藝術類)的考生需具有一定繪畫基礎。
8、對江蘇省考生安排專業時,按照“先分數 後等級”的辦法執行。即:按照考生的投檔成績排序,分數相同時按選測科目等級高低排序,相關科目等級高者優先錄取。相關科目理工類為物理,文史類為歷史,同等條件下,考生必測科目等級高者優先錄取。
9、在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專業志願清”錄取規則。
校園文化
荊楚理工學院校歌作 曲:雲 剛 陳朝漢作 詞:易秀龍《荊楚理工之歌》歌詞:荊風吹拂神奇的土壤,楚韻唱響千年的渴望,荊楚門戶打開,噴薄出一輪朝陽,啊,荊楚理工,我心靈的故鄉!美校園,好風光,藏龍虎,臥鳳凰;迎挑戰,永自強,納百川,育棟樑。特色學府,青春的朝陽,崇學尚德,我們一起揚帆啟航。書山奮起求索的翅膀,學海盪起拼搏的雙槳,理工大幕拉開,噴薄出一輪朝陽,啊,荊楚理工,我求學的殿堂!美校園,好風光,藏龍虎,臥鳳凰;迎挑戰,永自強,納百川,育棟樑。特色學府,燦爛的朝陽,求實創新,我們攜手創造輝煌。荊楚理工,荊楚理工,創造輝煌!學校地址
學院地址: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象山大道33號。 郵政編碼:448000
公交:在火車站(汽車站)乘一路公交可直達學院,也可乘坐1路和5路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