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馬山民歌

馬山民歌歷史源遠流長,遠古時在這塊土地繁衍的馬山各族人民,都以山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馬山民歌曲調優美、豐富多彩。全縣可分為東部民歌和西部民歌。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荊州馬山民歌
所屬地區: 湖北 · 荊州 · 荊州區
遺產編號:Ⅱ-2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北 荊州 荊州區
遺產級別: 省

基本概況

東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獷,歌調有蠻歡、三頓歡、卜列歡、呼籲歡、了麻竹、大環歡、加方歡、楊圩歡、白山歡等;西部山歌旋律平衡流暢,高亢奮進,主要歌調有雪歡、嘹歡、高調歡、排歡、思國羅歡等。

音樂特點

馬山民歌源於本縣東部地區的古零鎮、加方鄉、古寨鄉一帶,民眾叫做“歡哈”。其中常唱的有蠻歡、卜列歡、加方歡、結歡等。由於它的旋律優美,聲部間相互協調,音色柔和,風格統一。其結構完整一個旋律,一聲部和二聲部具有獨立音調,三聲部起到陪襯和聲作用。歌詞一般是五字句和三三五句式。嚴格要求腰腳韻。

發展歷程

馬山民歌有“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美譽,1982年經著名音樂家范西姆發現並推向世界,引起音樂界的轟動,打破西方音樂界認為東方少數民族沒有多聲部民歌的斷言。三聲部民歌多次在廣西國際民歌比賽中獲得金獎,並多次應邀參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2004年5月自治區文化廳將其列為廣西民間藝術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另外,三聲部民歌還多次進京演出,並曾到埃及、芬蘭、阿曼等十幾個國家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名聞中外,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13日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又再次代表廣西進京參加由國家文化部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專場”,這是代表廣西參加此次展演活動的唯一節目。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在京的精彩演出獲得了首都各界領導、民眾的好評。

五句子歌

叫我唱歌就唱歌,人小面子推不託,石滾栽花根不穩,白板寫字黑字多,唱不周全不怪我。
叫我唱歌不為難,不會桃花繡杜丹,桃花還要五彩線,唱歌還要舌頭尖,只要舌頭尖子圓。
街上的姐姐下鄉來,不會栽秧會做鞋,你把針子告訴我,我把黃秧告你栽,一行去了一行來。
本要開口唱個歌,人不寬心意不樂,人不寬心少飯吃,意不樂來少衣穿,沒得閒心唱歌玩。
吃了中飯懶做活,拿起鳥槍去打雀,打個雀子三四兩,打個野雞一斤多,把給妹子炒酒喝。
一下田來揀把秧,不是栽秧是落秧,栽秧口裡出白米,落秧口裡出沙糖。秀才口裡出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