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流程
首先由裝扮成秧官的人手執催秧鑼,催促民眾豎起繡有“五穀豐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飾有彩球雉羽的“秧旗”。接著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並跳起“鷺鷺伸腳”(即一腿向後伸)、“白鶴展翅”(雙手做飛翔姿勢)等動作,嗩吶模仿布穀鳥叫聲,吹起“布穀報春”曲調,算是開了“秧門”。然後秧官敲起催秧鑼,催促大家趕快插秧,這時盛裝的挑秧小伙子和栽秧的姑娘就在嗩吶吹奏聲中開始了栽秧勞動。人們一邊在田裡栽秧,嗩吶手一邊在田頭吹奏,在既緊張又愉快的勞動間隙中,懲罰在勞動中不努力的人,叫他們頭頂秧苗跳舞逗趣,稱為“捉懶漢”。當栽秧結束後,大家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圍著秧官跳舞並把他引回村子,邊舞邊打秧官,以表示對他的敬重和感謝。最後就在村頭歡樂地表演起“田家樂”,由扮做漁、樵、耕、讀的不同人物輪流出來表演,語言逗趣,邊說邊唱邊舞,以此慶賀栽秧結束。雲南白族栽秧會
在雲南大理周城,每當栽秧季節,白族人民都要舉行傳統的民間盛會“栽秧會”。“栽秧會”是白族人民的一種勞動與娛樂的活動。內容
開秧門這天清晨,白族民眾在古戲台上奏起傳統的吹吹腔大本曲,姑娘、小伙子們跳起歡樂的霸王鞭舞和八角鼓舞。村民們在村中的大青樹下,擺上3張供桌,供桌上擺著香爐、燭台、豬頭、雞魚、果酒等供品,開始祭祀儀式。首先祭“秧旗”。“秧旗”是栽秧會神聖的標誌。旗桿有3丈多高,頂端飾有彩綢扎的升斗,象徵“五穀豐登”,旗桿中部斜掛著犬牙形白布鑲邊的紅色或藍色大旗,旗面的顏色依據氣候情況來定,天旱時旗面用藍色,雨水多時旗面用紅色。旗面上都用金線繡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字詞。旗桿頂端還系有彩帶、雉尾、銅鈴等飾物。祭旗開始,周城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給秧旗繫上紅綢帶,然後,村中的數名長者跪拜祈禱。“秧官”一聲鑼響,向四方大聲吆喝道:“汪富等了,汪富等了”!(開秧門了!開秧門了)。整個祭祀活動體現出白族人民對勞動的無比崇敬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祭祀結束,在白族民間吹打樂隊的嗩吶聲中,背秧的金花、挑秧的阿鵬組成的浩浩蕩蕩的栽秧隊伍走向田間。田埂上插著8面“秧旗”,“秧官”邊敲鑼,邊吟誦“春光泛泛下稻秧,今天秧囡嫁田頭,多子多孫(穗)壓彎腰,秋後喜慶大豐收”。吟畢,栽秧的金花就對著“秧旗”一字排開,銅鑼、大鈸齊聲響,嗩吶吹起栽秧調,緊張的勞動就開始了。栽秧的金花按照“秧官”的鑼聲快慢來調整栽秧的節奏;鑼聲則栽得快,鑼聲慢則栽得慢。田頭丟秧的阿鵬和栽秧的金花也相互逗樂,阿鵬丟秧時故意將泥水濺到金花身上,金花也不斷將泥水潑給阿鵬。邊勞動,邊嬉戲,他(她)們還意味深長地對起白族調,唱起了悅耳動聽的白族情歌。蒼山為盟,洱海為誓,歡樂難忘的“栽秧會”播下一年一季的稻種,也播下了金花、阿鵬一生一世的情緣。按白族傳統的說法:田間栽秧越熱鬧越歡暢,栽秧調子唱得越動聽,水稻的長勢就會越好,年成就會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