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 槽 簡 介
茜槽古時名叫西槽,明、清時期盛產土紙,故改名為茜槽。茜槽村清末民初屬天寶鄉之36都,1933年11月至1935年4月,從潭山屬找橋特別行政區。1935年4月至1939年1月,屬第四第三保聯,1939年2月至1946年7月屬管轄,1946年至1949年7月屬慶凱鄉。1949年8月至1956年5月潭市鄉(小鄉)管轄,1956年5 月至1958年9月屬潭山鄉(大鄉)轄管成立茜槽高級社,1958年潭山鄉改稱人民公社,茜槽改稱茜槽大隊,1983年12月政社分級,潭山公社改名潭山鄉,茜槽大隊改名茜槽村,1985年6月鄉改鎮,茜槽村仍屬之,至今未變。
1930年以前茜槽村有近100戶,420多人,土地革命鬥爭時期,茜槽成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地區。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曾一度駐茜槽白水洞。高梘庵堂坳曾建立過紅軍醫院,垴背設立政治保衛局。紅軍撤離後,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對這一帶地方實行瘋狂的報復,茜槽人口銳減,最少時只有83人,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時,茜槽人口有140人。
清末民初,茜槽的造紙業很興旺,白水洞、響洞、新棚下、楓樹垴、雞爪樹下、垴背、黃土嶺、橋下、老棚下、羅家屋、塔前、廠下、大坳、牛角窩等自然村都建有紙槽,所產表芯紙、火紙大都銷往上高、吳城鎮等地。
土地革命時期,紙槽工人紛紛加入赤色工會參加革命,成為革命的骨幹力量。國民黨軍隊“圍剿”時,對紙棚恨入骨髓,見棚就毀,見造紙人就殺。1935年後十年間茜槽造紙業中斷,現還能見到許多紙槽殘跡。
光榮的歷史已屬於過去,美好的今天和明天靠我們共同去創造。如今,茜槽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乘改革之東風,依靠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譜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嶄新篇章:水泥公路上下貫通;閉路、電話基本普及;移動機站高高聳立;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避暑休閒勝地
茜槽古時叫西槽,明清時期盛產土紙,有四十八隻半紙槽之說,故改名為茜槽。茜槽海拔約400米,群山環抱就像一個盆地。
豐富的毛竹資源
本村境內的山林有3萬多畝,資源極其豐富,茫茫竹海,此起彼伏,青山綠水,曲徑通幽。山村的空氣就像過了濾似的格外清新,真叫人心曠神怡。
遠離喧譁的鬧市,聽不到了機聲隆隆,山村的夜晚分外幽靜。炎炎夏日當你坐在房前乘涼,或在田間小徑漫步,微風拂來,帶著陣陣花香,你會感到晚風習習,回房睡覺可別忘了蓋上被子,否則早上起床,你就感冒了。
文化景觀
茜槽不僅氣候宜人,還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蹟和自然景觀。有始建於明末的崇福祠;清代的石拱橋;唐代的“劉十萬”合面街遺址(相傳“先有劉十萬,後有潭山街”);宋代古陽寨寨址(南宋紹興三年被岳飛率官兵剿滅);庵堂坳紅軍醫院遺址;龍形山上碉堡、戰壕;羅家屋側“阿彌陀佛”楷書石刻等歷史文化遺蹟。自然風景有:“神龜望月”,巨大的石頭足有80多平方米,酷似一隻出海的神龜。踏上這塊神龜石,身旁水流嘩嘩,頓時你會有一種西遊記中坐龜過通天河的感受。夜合石美麗的傳說;米篩潭深不見底;混水崖瀑布雙飛而下;仙人橋自然天成;鏡面石一平如鏡;還有木魚石,峭壁峰等景觀定叫你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