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進士村

大濟進士村

大濟進士村位於浙江慶元縣松源鎮。這個歷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的二百三十年間,陸續出現了二十六位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餘人,故有“進士村”之美譽。

地理位置

大濟村位於天馬山南麓,東徑119 4′,北緯27 36′,海拔390米,距城2~3公里。地勢呈東南——西北走向,東南部為群峰所據,千米以上山峰有四座,西部為河谷盤地。濟川溪發源於天馬南麓,流經回龍山形成瀑布直瀉濟川溪。村位於濟川溪中段(地方盤有謂落灘船之稱),東南麓下灘溪發源。西南麓金溪發源。三溪不似川字同匯於松源河,故有濟川之稱。

吳氏五世肇基始祖吳崇煦公,最初開發下灘溪與濟川溪交匯之沖積淤“小濟”為村。繼則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4)轉向天馬山南麓開發(即大濟村)當時土名“欏垟源”(以盛產欏木命名)後經崇煦公改名“大濟”。含子孫具有經邦濟世之義。吳氏早於慶元未建制前193年開發大濟村(慶元置縣於南宋1197年),迄今已有千年歷史。人文環境 崇煦公在開發大濟前夕,於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莊(松源鎮西門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隱洞”書堂,聘請名師教授四子(吳榖,吳轂,吳彀,吳殼)應試製藝文章(詳見吳畀《評事公紀略》),長子吳榖在仁宗天聖二年(1024)登甲子科進士,次子吳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進士。十年內伯仲雙雙題名雁塔,赫然名震鄉里,時稱“一門雙進士”。

前柘家莊村 前柘家莊村
大濟全貌 大濟全貌

從宋仁宗天聖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間,共中進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計26人(經查對《歷代進士題名錄》屬24人,待查是否家譜有誤)。在當時不到二華里方圓,不滿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孫,36曾孫,60玄孫,繁衍中的230年間(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寶佑四年(1256))蟬聯進士24名占當時全縣31名的77.4%,不能說不是奇蹟。而且他們中:一門雙進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時傳為美談,確乎是浙南邊陲的一顆文化明珠,是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大望族。其文化能量向社會上層輻射,如吳桓於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後,授奉儀郎,出任湖州長興宰。他生一女三子,長女是抗金名將,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綱之母,冊封“衛國夫人”。長子吳彥申是北宋宰相李綱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進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許國公吳淵的外甥和學生,與大濟是至近宗親,所以兩名名相,李綱為母舅(吳桓長子吳彥申)作“墓志銘”。文天祥為吳氏撰“族譜序”,留下了珍貴文字。隨著上層社會的影響,大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遊學於此;明朝時,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曾到大濟講學,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游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遺墨;清康熙(9—11)年間,大名儒當湖陸瓏琪(又名陸子清)慕名來大濟遊學,在“日涉園”書院講學三年(著入陸氏《南遊記》)受他理學啟發,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學人才(名略)。在慶元縣光緒年三年版《舊志》中記載著他與吳運光,吳王眷的文學佳談。在吳氏宗譜中尚有陸瓏琪為吳運光作的70壽辰文章。吳氏大理中宅詞壁上手書了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四箴;民國時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聖像,曾避隱於大濟,死後葬在大濟仙宮山。

古代建築

進士村在歷史各時期蒙聖恩封贈的牌坊有7座:即吳榖、吳轂的“雙桂坊”;吳兢、吳逵的“桂香坊”;吳崇煦因子封贈的“大理坊”;吳深“宅相坊”;吳彥申“八行坊”;明,吳儒“鴻臚坊”;吳潭“名登天府坊”;明嘉靖13年,本府通判署慶元縣事以鄉多業儒“崇儒坊”;還有明萬曆奉旨為是監生吳化妻葉氏立“詔旌完節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為生員吳晃妻會氏立“節孝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奉旨為故生員葉良英妻望門守節吳淑英立“抱璞全貞坊”;明刑部主正“吳傑公故里”匾(懸於村門樓上);明萬曆神宗帝親書贈吳儒“日近天顏”匾;明處州府贈吳道揆公“尚義匾”;明處州府贈吳俸公“別駕第”匾;知縣李飛鯤升杭州知府親書“挹清樓”匾等。但遺憾的是在千年風雨中湮沒不少,更可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

別駕第古匾 別駕第古匾
大濟進士村 大濟進士村

古民居: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華萼堂,日近天顏,玉潔冰清,挹清樓等八幢;清代民居有達德堂,樹德堂,慶德堂,壽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鹹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這些民居都有一個牌樓式的大門。分別有石砌大門、磚石混合砌大門,磚磨製後砌成等類型。如:達德堂牌樓高5.2米,兩側採用4米高的一方形條石為石柱。並且每個大門保存有磚或石刻匾額,文字有延陵世澤、延陵舊家、恩迎北闕等。坐向大多巧妙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層坐南朝北,合理利用,二層卻利用迴廊轉朝南,而且整套建築是前院套後院,大院套小院。統分結合,相得益彰。大門以曲折見幽見奇。可見祖先之聰明才智。像聿新堂這種官廳式的排局據說是經聖旨批准,並非私自設制。該屋相傳為擁有八千八百畝田的富翁吳道揆公於明萬曆12年建造的。中堂有一塊當年處州知府許國忠贈給時任廣東瑗州(今海南瓊州)通判吳俸(道揆公的仲子) “別駕第”古匾(本來還有一塊“日近天顏)匾懸掛在迎旨門邊的接旨廳上方,在文化大革命時已毀。接旨廳及本來巍峨的大門均已倒塌)整座房子由前後兩組三合院組成。該屋更為傳奇的是吳伸公為陝西苑馬寺監正,辭官司歸家後開地道有四。使聿新堂與庭園如環之宛轉不絕。額其庭園曰學圃,“玄關”之牡丹,“玄圃”之竹徑,“澄心亭”梅花、菡萏、掛屏紫荊,“四柏亭”之基石,“葆真堂”之紅榴,“漱石樓”之夜月,“枕流牕”之山色,其幽艷香光清翠獨絕,可與客人終日盤鏇其間。聿新堂后座馬道邊尚有一口井,深約二丈余。前座右邊大廳中門壁旁開有一處收發公文的視窗,據說公文從這裡可以直達京都聖上。這些與門口的“上馬石”迎旨門街,以及門口的用鵝卵石砌成的錢形圖案等證實了當時之富貴。

古地道,被封死 古地道,被封死

古地道:迄今已發現地道口七處,地道口網路在不同的古屋下或菜園邊大致用青磚拱築,洞高一般為1.9—2米,寬1.7—1.8米。用河卵石或條石鋪底,兩壁間設燈台。據考查是由不同的歷史時期建築的。故磚的類型,拱圈的規模大小有所不同。是在建房時一起建築還是先建房子或先築古地道也就不得而知了。至於地道為何用有說是因為宋時官居要職的吳氏人非常注重忠孝節義,有誓不降元的民族精神,為辭官司回鄉躲避統治者的迫害而建築;有說是因為當是有財富的人常常會遭到一些流寇地痞的不測侵襲,故而築地道確保人身財產的有備無患。還有像聿新堂吳伸公為人正直因揭發當時的假太子案,辭官回鄉一方面為避奸黨的事後迫害,一方面為愉悅晚年而開地道與花園銜接。多種推測不一。

古道 古道

古道:迎旨門建吳伸官邸大門外,明萬曆神宗帝吳道揆公為朝散大夫而建。金甃街直達慶元縣城,青磚窄面,其圖案或“人”字,或“錢”形,既美觀又牢固,堪稱一絕。

古祠二座:大理吳氏中宅祠建於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歷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後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牆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並春秋祭祀。

大濟進士村 大濟進士村

古祠二座:大理吳氏中宅祠建於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歷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後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牆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並春秋祭祀。古井:大濟村內分布古井八口,最深最大的是“三萬三”財主房下的大井深約12米。用河卵石砌成下大上小的1.5米口徑的大井。其技術之精湛令人讚頌。今人為便利,全村均是飲用從天馬山麓接來的山泉。

大理吳分祠,又稱嶺根祠,建於明,因從落嶺下村嶺根遷回祖地因名。祠邊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偉。

古墓群 古墓群

古墓:肇基始祖吳崇煦公墓,位於村口“搖船出海”,面積3000平方米,有古樟。

古橋:為紀念吳榖、吳轂“一門雙進士”之殊榮始把建於北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7)的一座“臨清橋”改名重建成“雙門橋”(宋仁宗皇佑1049年間)。此橋古色古香,畫棟雕梁,木拱廊屋長11.5米、寬4.5米,兩頭出口如兩扇門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結構。檐牙高琢,左右對稱,慰為壯觀。

蒲田橋:橋底木拱、橋面石鋪、工藝精細。

大濟進士村 大濟進士村
扁鵲盧醫廟:北宋仁帝關心民瘼,重視發展醫學,對已死1500餘年的扁鵲盧醫,首次追功封他為“神應候”。這位民間醫學鼻祖,從此才享有自己的爵位和祀廟。
大濟村吳氏始祖崇煦公,世代崇尚岐黃對醫學視為是發族修德的重要文化。其長子天谷在仁宗時,官封“大理寺評事,改殿中丞大中大夫”。告老回鄉後,便在吳氏舊居小濟村福安橋東創建“扁鵲盧醫廟”紀念這位中醫祖師。小濟這座千年歷史文化的扁鵲盧醫廟,直到解放後1951年,因祀田徵收失管,後荒廢被拆。

元太祖崇尚醫學,至元29年(1292)親撰《神應候奠祭文》,同時晉封扁鵲盧醫為“神應王”(據出《針灸大辭典》)。這時小濟村民吳氏早已遷居大濟(兩地僅隔一公里)。為便奉祀,於元惠宗至元辛巳(1341)年,在大濟村大理山(吳谷墓地因名)西麓再建扁鵲盧醫廟,迄今有660年的歷史。這座古廟,千百年來,求醫仰聖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火十分旺盛。

大濟盧醫廟的總體建築布局呈長方形。自西至東依次分為四進,全從古廟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是現存較為完整最在的古廟之一。

這座宏偉壯觀的大廟其正廳神龕內,一乘神轎中端坐著手執古扇,儒風爾雅的“盧福神”。僅一神獨主大廟,別無任何神位在全國神廟中是少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