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村[江西宜豐縣同安集鎮下轄村]

同安村[江西宜豐縣同安集鎮下轄村]

同安村位於同安集鎮(鄉政府駐地),曾是宜豐縣第七區區公所(太平區)駐地。東與鵝頸村接壤,西連鄉采育林場,南和黨田村交界,北與宅里村、羅家村毗鄰。地勢為三面低一面高,茜坑河、東槽河在境內之同安街口浮洲寺匯合,此為棠浦河的源頭。清以前屬太平鄉30都,解放前夕屬太平鄉。解放初屬棠浦區同桂鄉,後屬太平區同安鄉。1950年成立同桂鄉 (包括鵝頸),1951年,同桂鄉改為同安鄉。1956年撤區並鄉,成立了同安農業高級社(轄明水)。1958年成立同安分場(公社)同安村,1960年合併到花橋分場,改稱花橋分場同安村,明水大隊析出。1961年,同安從花橋公社析出,恢復同安人民公社,同時恢復同安公社同安村。同年,同安村一析為三:同安村、北門大隊、柏樹大隊。 1968年擴社並隊,同安再次並人花橋公社,同時成立了花橋公社同安村,明水大隊、同安村、北門大隊、柏樹大隊併入。1972年冬調整社隊規模,同安再次從花橋公社析出恢復同安公社,同安村重屑同安公社,1978年底明水生產隊再次析出,組成公社采育林場。1983年,公社改稱鄉,大隊改稱村,同安村改稱為同安鄉同安村,行政隸屬至今未變。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578戶 2145人,有耕地面積4711.3畝。

同安村位於同安集鎮(鄉政府駐地) ,曾是宜豐縣第七區區公所(太平區)駐地。東與鵝頸村接壤,西連鄉采育林場,南和黨田村交界,北與宅里村、羅家村毗鄰。地勢為三面低一面高,茜坑河、東槽河在境內之同安街口浮洲寺匯合,此為棠浦河的源頭。清以前屬太平鄉30都,解放前夕屬太平鄉。解放初屬棠浦區同桂鄉,後屬太平區同安鄉。1950年成立同桂鄉 (包括鵝頸),1951年,同桂鄉改為同安鄉。1956年撤區並鄉,成立了同安農業高級社(轄明水)。1958年成立同安分場(公社)同安村,1960年合併到花橋分場,改稱花橋分場同安村,明水大隊析出。1961年,同安從花橋公社析出,恢復同安人民公社,同時恢復同安公社同安村。同年,同安村一析為三:同安村、北門大隊、柏樹大隊。 1968年擴社並隊,同安再次並人花橋公社,同時成立了花橋公社同安村,明水大隊、同安村、北門大隊、柏樹大隊併入。1972年冬調整社隊規模,同安再次從花橋公社析出恢復同安公社,同安村重屑同安公社,1978年底明水生產隊再次析出,組成公社采育林場。1983年,公社改稱鄉,大隊改稱村,同安村改稱為同安鄉同安村,行政隸屬至今未變。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578戶 2145人,有耕地面積4711.3畝。

[農業]

同安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少量油萊和雜糧。解放前,水稻品種以高稈為主,只種一季,畝產在300~350斤左右。50年代開始試種二季晚稻。70年代後,開始引進矮稈品種和各種雜優稻,同時全面開始推廣使用新技術,如薄膜育秧、旱床育秧等。糧食總產迅速增加,畝產也大幅度上升,達800~1000斤。

[工業]

解放初期,同安村靠水碓從事大米加工,時有水碓6座;攔陂頭上下2座、找公灣1座、划船陂1座、苧麻橋1座、中圾1座。這是比較落後的碾米方法,一個勞力一天只能加工4擔穀子。60年代後水碓逐步淘汰,村里開始用柴油機加工碾米,當時有碾米廠1個,1979年增加到3個,1981年後由私人承包,承包費用2000元。榨油廠有用水車帶動研磨的2個, 1975年改用柴油機帶動,1981年改用電動碎籽,私人承包經營,承包費用 2800元。同安村原有造紙廠2個,1985年停辦。其他如木工組、縫紉組、理髮組、鐵業組、泥工組、機修店、榨粉廠、魚苗場等均於1981年停辦。同安村現有飲食部1個,年創稅利2萬元,竹涼蓆廠1個,商店店面11間。

[林業]

同安村四面環山。解放前,由於只砍不育,無人管理,大部分都是荒山,林業資源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後,政府開始重視保護林業資源,通過歷年植樹造林、墾復荒山,到1998年全村共造林 450畝。1980年後,集體、個人用材須經政府批准,限制亂砍濫伐。1994~1998年,每年砍伐杉木約2000餘根,1998年更新砍伐約180立方米。1980~1992年在茜坑墾復竹山林200畝。1975年,村里投資2萬元在太平崗興辦果茶廠一個,開闢柑桔面積150畝、茶葉面積80畝,建廠房一棟。1995年轉給私人承包經營。

[畜牧水產]

飼養豬、牛、雞、鴨是同安村的傳統。解放前,由於飼養方法落後,衛生防疫差,畜牧業發展緩慢。解放後,政府有計畫地從各個方面幫助村民發展畜牧水產業,提倡科學養殖。下步水庫為較大水產養殖基地,面積有20畝,已轉給私人承包,山塘、水塘面積共8畝。畜牧水產業是同安村經濟的一項特色。

[農機具]

農民傳統的生產農具有犁、平耙、操耙、滾子、鋤鏟、耙宜、谷籮、谷篩、禾桶、禾折、禾鐮、茅刀等。

解放後,除沿用一些舊農具外,逐步引進了不少較先進的農機具,如農用拖拉機、腳踏打穀機、背負式噴霧器等。

[水利]

1957年,村里組織勞力在下步蟈修建了一座高5米、寬100米的水庫,蓄水量達1200立方米;可灌溉下步垌水田180多畝。1975年組織全村70C余男女勞力,奮鬥一周,將曲折的北河挖直改灣2公里,共挖土方11萬方,使兩岸水田免受洪澇災害,1976年改挖南河。全村共有柴陂10座,1969年以前,只是簡單的用樹木打樁修陂,遇到洪水,柴陂一衝就倒,進入七、八十年代,村里組織將中屋圾陂、羅家陂、攔陂頭陂、王家堰陂、象嘴陂、喻家陂、獅子陂、毛陂、東門橋陂、北海陂等全部改成混凝土陂。

[交通運輸]

同安村解放前水陸不便,一切出入運輸全靠肩挑。當時有一句俗語說“三天上高(上高縣),四天一府(瑞州府),一天棠浦(棠浦鎮)累得死”。說明了當時同安村交通的不便和挑夫們的艱辛。 1958年棠潭公路修通,橫穿同安,交通運輸開始便利起來。1998年,全村共有大小運輸車輛33輛。

[文化教育]

50年代村有業餘劇團,每逢春節或農閒時間,村民組織在一起進行排練,演出的戲目得到觀眾的好評。業餘劇團曾參加過一次縣地方戲劇匯演,多次參加鄉戲劇匯演。1959年業餘劇團解散。同安村自解放前就有每逢春節期間鬧元宵的習慣,過元宵時,村里組織扎一條四爪“駝背龍”(又稱百節龍)、鰲魚、麒麟、西遊記人物、各種花燈、獅子燈組合在一起,鑼鼓喧天,熱鬧非凡,1993年曾組織參加過縣裡鬧元宵演出。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解放前只有初小一所。解放後,開始辦完小,有中心國小一所,建在現中心國小場地中的敬翁祠(1990年敬翁祠拆遷洞山建寺院)。1998年,國小有5個年級9個班,另有1個學前班、1個幼兒班,在校學生380人,老師24人,其中民辦教師10人。1997年,香港豪德集團董事局主席王再興先生捐資30萬元,縣鄉村及個人籌資23萬元興建了一棟3層教學大樓,大樓以“再興”命名。

[衛生]

解放前有6名中醫師,解放後,實行合作醫療。村裡有集體公益金,實行看病免費。80年代後開始由私人承包。現有中醫師2名,西醫師2名。

[人民生活]

解放前,同安村有?o%的貧困戶,其中20%是放下禾鐮沒飯吃的特困戶,只能靠給地主打長、短工維持生活。解放後,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發展很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90年代後,農民生活逐漸走向小康。1998年全村有彩色電視機280台、黑白電視機 320台、洗衣機30台、電冰櫃40台、程控電話180門。解放後到現在,全村共建有新房438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