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噻菌胺

苯噻菌胺在溫室試驗中表現非常好的活性。 苯噻菌胺以25 田間試驗中,苯噻菌胺以較低的劑量(25

晚疫病和霜霉病都是世界農作物重要的病害,對其預防和治療受到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關注。由組合化學工業公司和Ihara 公司聯合開發的新型殺菌劑- 苯噻菌胺,對卵菌綱真菌病有很好的活性。苯噻菌胺可與代森錳鋅(mancozeb)和滅菌丹(folpet)等製成混劑。本文闡述了苯噻菌胺的理化性質、合成方法、殺蟲活性以及在溫室和田間試驗結果。
1 理化性質
通用名稱benthiavalicarb-isopropyl,化學名稱[[(6-氟苯並噻唑-2-基)-乙基氨基甲醯基]-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異丙酯CAS 登錄號[177406-68-7]。化學結構式:
C18H24FN3O3S(381.46),白色粉末,無味,熔點169.2,蒸氣壓3.010-4Pa Log Pow 2.52,溶解度13.14mg/L。
2 毒性
小鼠急性經口LD50>5000mg/kg ,大鼠急性經口LD50>5000mg/kg,大鼠急性經皮LD50>2000mg/kg,大鼠吸入毒性LC50>4.6mg/kg ,對兔皮膚及眼睛無刺激作用,對豚鼠皮膚無過敏,誘發性A m e s 試驗為陰性,對大鼠和兔無致畸性,無致癌性。
對鳥(鶉和野鴨)急性經口LD50>2000mg/kg,虹鱒LC50>10mg/L,藍鰓LC50>10mg/L,水蚤LC50>10mg/L,蜜蜂LD50>100mg/,蜜蜂蚯蚓LC50>1000mg/L。
3 作用機理
苯噻菌胺對疫霉病具有很好的殺菌活性,對其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的萌發在低濃度下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對遊動孢子的釋放和遊動孢子的移動沒有作用。對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l) 瓜類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和十字花科霜霉病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的田間試驗結果相似。苯噻菌胺的生物化學作用機理正在研究中,苯噻菌胺對苯醯胺官能團有抗性的馬鈴薯晚疫病菌以及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官能團有抗性的瓜類霜霉病都有殺菌活性,推測苯噻菌胺與含有這些官能團殺菌劑的作用機理不同。而且,苯噻菌胺不影響核酸和蛋白質的氧化合成,對疫霉病菌原漿膜的功能沒有影響。
4 藥效試驗
4.1 室內藥效試驗
苯噻菌胺在溫室試驗中表現非常好的活性。苯噻菌胺的預防劑量很低,為13mg a.i./L 治療劑量為10 mg a.i./L,對番茄的晚疫病、葡萄和黃瓜的霜霉病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苯噻菌胺的持效性和耐雨水沖刷性不低於對照殺菌劑。通過對黃瓜葉面的上部施藥,已經證實苯噻菌胺對瓜類霜霉病菌有很好的活性。
4.2 田間藥效試驗
苯噻菌胺以25 75g a.i./hm2 劑量單獨施用,或者與其他農藥配成混劑後進行田間試驗,以測試對馬鈴薯晚疫病、菌葡萄霜霉病菌和瓜類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試驗表明,按每7 d 施藥1 次,苯噻菌胺單獨施用劑量為35 75g a.i./hm2,或者與代森錳鋅配成混劑對馬鈴薯的晚疫病有非常好的藥效( 見表5 )。苯噻菌胺的殺菌活性不低於對照殺菌劑。
每隔10d施藥1次苯噻菌胺單獨以35 75g a.i./hm2劑量或與滅菌丹(folpet)配成混劑施藥在葉子和枝幹上,對葡萄霜霉病有非常好的藥效( 見表6 ),其活性與對照殺菌劑活性類似。試驗表明苯噻菌胺在單獨施用含量為25 75mg/L 或配成混劑後,按每隔7d 施藥1 次,對黃瓜霜霉病有很高的藥效(見表7),其活性超過對照殺菌劑的活性。
5 安全性評價
苯噻菌胺在有效控制病菌的劑量範圍內對許多作物都具有安全性。
6 結論
新型殺菌劑苯噻菌胺具有很強的預防、治療、滲注透活性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沖刷性。田間試驗中,苯噻菌胺以較低的劑量(25 75g a.i./hm2)能夠有效的控制馬鈴薯和番茄的晚疫病、葡萄和其他作物的霜霉病。苯噻菌胺以25 35g a.i./hm2 的劑量與其他殺菌劑配成混劑,也能對這些病菌有非常好的藥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