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膽

苦地膽

苦地膽,中藥名。為菊科地膽草屬植物地膽草L.或白花地膽草L.的全草。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利濕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黃疸,瘧疾,腎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乳癰,腋癰,濕疹,蟲蛇咬傷等病症的治療。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肺、肝、腎經。

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主治

用於感冒,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黃疸,瘧疾,腎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乳癰,腋癰,濕疹,蟲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尿閉:地膽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腳氣:苦地膽全草一至二兩,豆腐二至四兩。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3.治熱淋:鮮地膽草三兩,瘦豬肉四兩,食鹽少許。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採集加工

8-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生理特性

1、地膽草:根狀莖平臥或斜升,具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高20-60厘米,基部徑2-4毫米,常多少二歧分枝,稍粗糙,密被白色貼生長硬毛;基部葉花期生存,蓮座狀,匙形或倒披針狀匙形,長5-18厘米,寬2-4厘米,頂端圓鈍,或具短尖,基部漸狹成寬短柄,邊緣具圓齒狀鋸齒;莖葉少數而小,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向上漸小,全部葉上面被疏長糙毛,下面密被長硬毛和腺點;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或枝端束生的團球狀的復頭狀花序,基部被3個葉狀苞片所包圍;苞片綠色,草質,寬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1.5厘米,寬0.8-1厘米,頂端漸尖,具明顯凸起的脈,被長糙毛和腺點;總苞狹,長8-10毫米,寬約2毫米;總苞片綠色或上端紫紅色,長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而具刺尖,具1或3脈,被短糙毛和腺點,外層長4-5毫米,內層長約10毫米;

花4個,淡紫色或粉紅色,花冠長7-9毫米,管部長4-5毫米;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4毫米,頂端截形,基部縮小,具棱,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稀6條硬剛毛,長4-5毫米,基部寬扁。花期7-11月。

2、白花地膽草:根狀莖粗壯,斜升或平臥,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高0.8-1米,或更高,基部3-6毫米,多分枝,具棱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

葉散生於莖上,基部葉在花期常凋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厘米,寬3-5厘米,頂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厘米,寬1.5-2厘米,近無柄或具短柄,最上部葉極小,全部葉具有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具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短柔毛,下面被密長柔毛和腺點;

頭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球狀復頭狀花序,復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狀苞片,具細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圓形,長8-10毫米,寬1.5-2毫米;總苞片綠色,或有時頂端紫紅色,外層4,披針狀長圓形,長4-5毫米,頂端尖,具1脈,無毛或近無毛,內層4個,橢圓狀長圓形,長7-8毫米,頂端急尖,具3脈,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花冠白色,漏斗狀,長5-6毫米,管部細,裂片披針形,無毛;

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3毫米,具10條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毫米,基部急寬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生長環境

1、地膽草:產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等省區。美洲、亞洲、非洲各熱帶地區廣泛分布。常生於開曠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緣。

2、白花地膽草:產於福建、台灣和廣東沿海地區。在各熱帶地區有廣泛分布。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

藥材性狀

本品全長15-40cm。根莖具環節,密被緊貼的灰白色茸毛,質堅,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根莖下簇生多數皺縮鬚根,棕褐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莖圓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葉多基生,展平後完整葉呈匙形或倒披針形,黃綠色至綠褐色,具較多腺點,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稍具鈍齒;兩面均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幼葉尤甚,葉柄短,稍呈鞘狀,抱莖;莖生葉少而小。氣微,味微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