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文蛤殼呈圓形略呈三角形,內面為瓷白色。其貝殼略呈三角形,腹緣呈圓形,殼質堅厚,兩殼大小相等,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內灣及河口附近的細沙質海灘。潮間帶文蛤的群體組成主要是當年貝、1齡貝和2齡貝.其中又以殼長10mm以下的稚、幼貝為主要群體。
生活習性
![文蛤](/img/a/cd2/nBnauM3XzEjNyATO3gzM5MTO5QTM4EzMzYjM0QTNwAzMxAzL4M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文蛤雌雄異體,無性變現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圍在內臟塊周圍並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節用肉眼觀察性腺時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黃色。兩性在外形上無第二性徵。卵沉性,圓球形,卵徑為72-90μm,初級卵膜外有一層膠質膜,稱次級卵膜。精子頭部一邊稍凹,呈狹繭形,長約3μm。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後性腺消退時,文蛤雌雄難以辨認,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90%以上。文蛤懷卵量和產卵量與個體大小及外部條件有密切關係,據解剖測定一般3,4齡文蛤懷卵量為40-200萬粒,排放量為20-40萬粒。成熟的文蛤一年繁殖一次,但文蛤的生殖細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變態生長。
就全國來說,文蛤繁殖期為3—9月,但海況與氣候因子變化會影響文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遲。一般來說,南方早於北方,全國文蛤繁殖期:廣西5—7月,福建,江蘇6—7月,遼寧,山東7—8月(青島5—9月)。文蛤繁殖水溫24—25。5℃,最佳水溫25℃。
生長規律
最適宜文蛤生長的海水溫度約為15-30℃,春天水溫達到11℃以上時開始生長,冬天水溫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長,浙南地區文蛤生長最快的時間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長速度極慢。文蛤生長速度隨個體大小而有明顯差異,個體較小的文蛤,其殼長和體重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個體大的文蛤。蝦塘養殖文蛤較理想水位是控制灘面上水深30-50厘米,此外塘內的餌料豐富與否,底質的優劣都是影響文蛤的生長速度的重要因素。養殖期間,文蛤除了因密度太大或其他原因必須移動外、儘量少移動。一旦移動後,文蛤的生長將受到很大影響。生長規律適養苗種培育
文蛤適養苗種就是將0.5-1.0毫米大小的文蛤幼苗分階段培育成50-70顆/500g適苗種。第一階段將0.5-1.0毫米的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的小苗,篩取後,再均勻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適用中苗,培育池灘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棲硅藻能較快地繁生,水位隨水溫升高而適當加高,比重保持在1.010-1.017,池水以略帶硅藻的暗褐色為好。種群分布
![文蛤](/img/0/305/nBnauM3X1ADMyEDN3IzM5MTO5QTM4EzMzYjM0QTNwAzMxAzLyM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分類學
文蛤在分類上屬真瓣鰓目簾通電傳科。我國沿海有文蛤、麗文蛤、斧文蛤、中國文蛤、簾文蛤和台灣文蛤等6種。其中文蛤,自然蘊藏量最大,是主要的增養殖對象。文蛤屬中常見種的區別如下:
斧文蛤:貝殼呈三角卵圓形,斧狀,腹緣略呈直線,殼長大於殼高,前後緣均尖,殼面具有很多橫的棕黃色帶。
文蛤和麗文蛤的外形很相似,但它們的明顯區別是:文蛤貝殼的前後緣等大,後側緣末後端圓;而麗文蛤貝殼的後緣顯著比前緣長,後側級末端尖。
相關研究
灘涂貝類養殖環境的研究主要包括養殖環境中的微生物、底棲動物、底質環境污染、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等。本文選取江蘇如東灘涂文蛤產地為主要研究區域,於2010年通過4季現場調查、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對研究區域表層水體、沉積物和文蛤體內微生物和石油烴(TPHs)等主要環境因子的含量、分布特徵、來源進行了綜合分析和污染評價,同時深入分析了文蛤質量受環境質量影響程度以及與環境中各因子的關係。研究結果對更好的進行灘涂貝類產地環境監測以及進一步提高文蛤質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灘涂貝類的健康、可持續養殖提供科學依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表層水體中、沉積物中和文蛤體內細菌總數的全年變化範圍分別在1.0×102cells/ml~1.65×105cells/ml、1.0×102cells/g~4.51×105cells/g、1.40×102cells/g~1.00×107cells/g。表層海水、沉積物、文蛤中總大腸菌群數變化範圍分別在ND~9.3×102cells/L、ND~2.3cells/g、ND~73.64cells/g之間,總大腸菌群數在表層海水中四個季節的數量變化差異不大,各站位在每個季節未表現出明顯的特徵以及規律性。沉積物和文蛤體內各站位間的大腸菌群數量差異不大。
(2)調查區域表層海水中冬、春、夏和秋季石油烴含量平均值分別為0.033mg/L、0.029mg/L、0.053mg/L、0.054mg/L。其中秋季平均含量達到最高,而春季月份則最低,變化幅度卻最大。全年均出現輕度污染以上等級的站位,夏季和秋季石油污染程度較冬季和春季略有增加。沉積物中冬、春、夏和秋季石油烴含量平均值分別為72.92mg/kg、12.85mg/kg、257.89mg/kg和31.94mg/kg。其中夏季平均值最高,春季的平均值最低。文蛤體內石油烴含量冬、春、夏和秋季石油烴含量平均值分別為7.28mg/kg、21.87mg/kg、7.61mg/kg和6.01mg/kg。評價結果表明,冬季、春季和夏季均出現有站位受到重度污染的現象,而秋季僅有部分站位受到輕度污染。
(3)文蛤體內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與水體中以及沉積物中的均存在一定相關性。其中細菌總數相關係數的季節順序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大腸菌群在文蛤體內和水體中夏季呈極顯著相關,冬季和秋季顯著相關,春季相關性不顯著。文蛤體內與沉積物中細菌總數,冬季相關性顯著,秋、春、夏季相關性均不顯著。文蛤體內與沉積物中大腸菌群在夏季呈顯著正相關,其他季節相關性不顯著。文蛤體內細菌總數與環境中細菌總數的相關程度低於大腸菌群,表明環境中大腸菌群是反映貝類質量的重要指標。
(4)文蛤體內TPHs含量與表層水體中的TPHs在冬季、春季和夏季相關性顯著,但秋季未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文蛤體內TPHs與沉積物中TPHs在冬季、秋季和春季均表現出顯著相關,但夏季相關性不顯著,相關性大小順序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文蛤體內TPHs與沉積物中TPHs的相關性程度要稍高於文蛤體內TPHs與表層水體中TPHs的相關性,表明文蛤體內TPHs含量受沉積物中TPHs含量的影響較大。
成貝養成
養殖方法
![文蛤](/img/3/7cf/nBnauM3X1EDN1ADM0ETOw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xk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文蛤的全人工育苗技術在我國已有新的突破,但至今工廠化育苗尚未形成生產能力。靠工廠化育苗提供大量商品文蛤苗種尚有困難。苗種來源主要依靠采捕自然苗或半人工采苗。以攔網與耙灘相結合的文蛤半人工采苗既簡便,又易操作,成本又低,這一采苗方法是可行的,值得推廣。進行文蛤半人工采苗時,文蛤產卵盛期的時間和場地選擇尤為重要。據調查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渤海灣南岸文蛤產卵盛期。每隔2-3天對文蛤親貝性腺發育進行連續觀察,再利用浮游生物網進行海上拖網調查,每隔3—5天利用浮游生物網拖網一次,一旦發現海上大量文蛤浮游幼蟲出現,應立即進行攔網與耙灘的文蛤半人工采苗。文蛤人工育苗所用的親貝主要來源於自然海區。一般通過人工強化培育親貝的肥滿度和性腺發育情況都比海區親貝好得多。在文蛤自然繁殖季節前,到海區選擇殼表新鮮,無損,活力強,性腺發育較好的3-4齡文蛤,放置親貝暫養池進行強化促熟培養。親貝強化促熟培養管理要求是:海水比重1.018-1.020,pH值8.3,溶解氧不低於6.8mg/L,溫度控制在26℃,每天徹底換水一次,並沖洗底質,去除排泄物,換水後投餵餌料,餌料生物量不低於50萬個藻細胞/L水體,選用的餌料生物最好是海區的油泥或人工培養的底棲硅藻。連續充氣培養。定期觀察親貝性腺發育情況,掌握好育苗的時間。採用人工促熟,可以使親貝比海區提早成熟近2個月或更早,可以根據生產的需要控制親貝成熟時間。催產宜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進行。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物理與化學刺激相結合進行人工誘導,文蛤人工誘導的最佳方法為:陰乾(3-10小時),流水刺激(2-3小時),0。15-0.30‰氨海水(以市場上出售的25%-28%分析純氨水作為100%加過濾海水配製到所需要的濃度)浸泡20—30分鐘,升溫(3-5℃),親貝的排放率可達到50%以上。發現殼頻繁開啟,再放入高於原水溫3—4℃升溫水中,在短時間內能集中獲得大量成熟卵。親貝先後開始出現排放,排放時,雄貝出水管噴射出煙霧狀淺黃色的精液,很快使水體變得混濁。雌貝從出水管排放出乳白色的卵粒或卵塊,沉澱於水底。在光學顯微鏡下,成熟的卵圓形或橢圓形,精子遊動活潑。
養殖防治
文蛤育苗正值夏季,水溫較高,敵害生物的防除和疾病的防治尤為重要。育苗用水須以黑暗沉澱,沙濾,紫外殺菌等方法處理,或用(5-10)×10-6濃度的漂白粉處理。培育過程中用EDTA來螯合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以0。5mg/L的土黴素防治病害,可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利於幼蟲發育生長。因此在幼蟲,稚貝培育期間,每天投1—2g/m3(氯黴素,新諾明,呋喃唑酮,土黴素)的抗菌素抑制細菌繁殖是必要的。當稚貝殼面附有聚縮蟲時,投2—4g/m3呋喃唑酮控制聚縮蟲的繁殖,效果較好。往餌料池內潑灑4—6g/m3青黴素,鏈黴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引起文蛤死亡的主要原因①、密度過高、繁殖後個體瘦弱是導致文蛤死亡的原因之一。據檢測,繁殖盛期前文蛤的軟體部豐滿,肥滿度達15-25%,而繁殖盛期過後立即消瘦,肥滿度降為4-12%,這種文蛤當環境因子突然改變時很容易死亡。
②、高溫、暴雨、低氣壓是產生文蛤死亡的重要氣象因素,烈日暴曬後的雷陣雨對文蛤極為有害,連續的暴雨會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會迅速下降到1.003以下。
③、高溫期死亡文蛤腐敗,相互感染,引起周圍文蛤的大批死亡。
④、寄生蟲病,塘內水質,底質遭受污染,底質遭受污染,底質污泥量過高等。
苗種培育
親蛤催產排放後,應儘快使卵子脫離高濃度精液的水層。使每個卵子周圍能有1—3個精子,以保證單精受精,選留沉澱較快的進行孵化。孵化用水要清潔,在水溫為24℃,比重1。018,pH8。1的環境條件下,經8小時靜水孵化,進入原腸期,逐漸上浮水中。胚胎上浮後,及時吸取上浮早且發育較為一致的幼體稀釋後繼續培育。當胚胎髮育到D形幼蟲階段時,進行浮游幼蟲擇優培育。選留浮游活潑,殼緣圓滑,絞合部平直,生長一致的幼蟲按一定的密度移入幼蟲培養池進行培育。幼蟲培育期間,每天觀察幼蟲的浮游,攝食和生長情況,發現異常如沉底等情況及時分析解決,沒有培養前途的一律棄去。根據幼蟲浮游期短(5—8d),變態速度快等特點,經過選留的D形幼蟲移入培育池中培育密度選擇在8-l0個/mL較為合適。幼蟲培育期間可以採用微量充氣使幼蟲分散均勻,提高水中溶氧含量等。文蛤幼苗對海水鹽度具有較廣的適應性,對低鹽度海水的忍耐性很強。但文蛤幼苗對淡水的忍耐力很弱,因此要儘可能避免文蛤幼苗與淡水的直接接觸。幼蟲進入變態期時應及時移入幼苗培育池繼續培育。當文蛤幼蟲殼長長到約150μm時,就要注意幼蟲是否已形成初生的棒狀足。幼體完全變態根據以下三點:①面盤完全消失;②足部形成;⑧鰓形成,鰓絲開始轉動。發現少量殼頂後期幼蟲面盤萎縮或消失,及時將其移入幼苗培養池繼續培育。由於剛變態幼蟲,下潛8-l0d(進入稚貝期)後,開始大量分泌粘液,苗體因粘液造成殼表面粘附髒物,處理不好會影響稚貝生長和成活,甚至大量死亡。當幼體發育到稚貝期時,應及時投放處理好的細砂,砂厚為0。5-1。5cm,以滿足幼蟲進入稚貝期的生長環境,並用多次倒池來加快附著。每天換水的同時用3。8lcm潛水泵沖洗,髒物隨著虹吸管換水排除池外,稚貝培育密度應選擇50-100個/cm2較為適宜。幼體培育期間,餌科及適宜的餌料投餵量也是關鍵的一環。當D形幼蟲消化道完全形成後,應及時投餵餌料,每天換水後投餌。文蛤苗較其它品種的投餵量低,是因為文蛤育苗時處於高溫季節,水質易壞,另外文蛤幼蟲浮游期短僅6-8天,相對需餌量少。前期幼蟲投餵數量控制在10萬個細胞/ml水體,後期應增加到20萬個細胞左右/ml,以免殘餘餌料引起水質變環而影響幼蟲的成活及變態。文蛤幼蟲對餌料沒有生物選擇性,只對餌料的大小具有選擇。要求選用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等在較高的溫度條件下能正常生長繁殖,又比較容易培養的單細胞藻類作餌料。混合投餵對稚貝的飼育效果優於單獨投餵。
病害防治
橈蟲病
(1)病原體:橈足類,屬橈足亞綱、劍水蚤目。
(2)主要症狀:大量的橈足類寄生於文蛤的外套腔中,鉤於寄主的外套組織、鰓、唇辦、肉足及內臟囊器官上,使其遭受機械損傷,為病菌的感染提供了通道。同時吸取寄主的營養,當其大量寄生時,使文蛤瘦弱,體質下降,引起疾病的暴發與流行。
吸蟲寄生病
(1)病原體:吸蟲,屬牛首科,但屬種未定,其分類地位、生活史及流行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2)主要症狀:閉殼肌無力、殼松,體液外流;軟體部粉紅或桔紅色,足前端尤為明顯外套膜貼於殼上,並有白色花斑;內臟區域呈黃色,肝胰臟由原來的褐色或黑褐色變為土黃色;整個內臟腐爛腸壁由肉色透明變為淺黃色;並腐爛。嚴重的個體整個內臟團充滿許多肉眼可見的包蚴。患蛤鰓腔擴大,鰓絲排列不規則,部分上皮細胞膨大脫落,鰓絲近腔端嗜鹼性顆粒增多;足部肌肉結構疏鬆,部分肌纖維斷裂並膠化,未見吸蟲感染;外套膜上皮層脫落鬆散,細胞水腫,結締組織溶解;消化道內未見吸蟲寄生,但部分結締組織有大量吸蟲吸附;消化盲囊吸收細胞,腸外套膜各處的糖類及黏液細胞含量增多。
溶藻弧菌病
(1)病原體:溶藻弧菌。此菌是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在TCBS瓊脂平板上形成黃色大菌落,發酵葡萄糖不產氣,精氨酸—鹼反應陰性,賴氨酸、鳥氨酸脫羧陽性,在無鹽蛋白腖水中不能生長,在43℃下能正常繁殖。
(2)主要症狀:此菌侵襲文蛤腸上皮和肝組織,造成上皮細胞核變形,被擠向一邊,線粒體內嵴模糊,部分上皮細胞微絨毛的結構被嚴重破壞,細菌周圍的組織被腐蝕成為空斑。溶藻弧菌引起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為3天—4天,然後暴發,病蛤腸道腐爛而死亡。此病引起文蛤死亡的速度很快,發病一周后的死亡率達70%以上。
藥用價值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說,它能治"瘡、癤腫毒,消積塊,解酒毒"等病。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熱利濕、化痰、散結的功效,對肝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哮喘、慢性氣管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核等病也有明顯療效。食用文蛤,有潤五臟、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的功能,深受國內外食客歡迎。相傳兩三千年前,人們就開始取食文蛤。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蘇州吃到文蛤,御封它為“天下第一鮮”。
文蛤(《本經》)
【異名】花蛤(《夢溪筆淡》),黃蛤(《現代實用中藥》),圓蛤(《藥材資料彙編》),白利殼(《中藥志》)。
【來源】為簾蛤科動物文蛤的貝殼。
【採集】4~10月間采捕,去肉,洗淨,曬乾。
【藥材】貝殼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殼頂處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銀灰色輪紋,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澤。內面乳白色或略帶青紫,平滑,亦有光澤。質堅硬而重,斷面顯層狀。氣無,味淡。以光滑,黃白色,無泥垢者為佳。
產廣東、山東、福建、江蘇等地。本品和青蛤的貝殼,藥材通稱為海蛤殼。
【炮製】文蛤:洗淨曬乾,碾碎。煅文蛤:將文蛤置無煙火上煅紅,取出放冷,碾碎。
①《本草匯言》:"用酒煮一時,乘熱搗細用。"
②《本經逢原》:"用酸漿水或醋,煮半日許,搗粉用。"
【性味】鹹,平。
①《別錄》:"味鹹,平,無毒。"
②《本經逢原》:"鹹,平,微寒,無毒。"
【歸經】①《註解傷寒論》:"走腎。"
②《長沙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癧,痰核,崩漏,痔瘺。
①《本經》:"主惡瘡蝕,五痔。"
②《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③《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塗之。"
④《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本草經巰》:"病屬邪熱痰結者宜之,氣虛有寒者不得用。"
【選方】①治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五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匱要略》文蛤散)
②治痰飲膠結不化,為咳逆、為胸痹者:文蛤一兩(燒存性,研極細末),姜制半夏、膽星、厚朴、陳廣皮、白芥子、於白朮、枳實各一兩(俱同麩皮拌炒)。上研為末,每早晚各服一錢,食後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營養價值
青蛤和文蛤這兩種海洋埋棲蛤類的貝肉水分含量(77.23、76.39g/100gmf)、總糖含量(4.45、4.14g/100gmf)均較為接近,而灰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含量均有顯著差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