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樓民居群

花樓民居群

花樓民居群在城關鎮中山東路,妙山南麓。清康熙年間,陳氏在此建宅,稱花樓,年久漸圮。至清代中後期,其後裔在原址重建多處獨立的四合院民居,皆統稱花樓。現存花樓民居群包括亞魁第、進士第、新花樓等。

基本信息

建築簡介

花樓民居群 花樓民居群

這批建築通過布局的靈活組合,化地形的限制為有利因素,創造出張弛有致,富有生活情趣的居住環境。亞魁第 位於中山東路中段北側,妙山小嶺腳,又名“老花樓”,為清乾隆進士陳省欽故居。該民居設大門三道,有大院一個,外套四個小院,內有魚池、花壇、石雕、石門,總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平面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1954年中央建築學院來台調查,將其作為依山建築藝術典型,曾登載於當年《人民日報》上。現部分已作改建。花樓 位於中山東路132號,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主人陳姓,為官宦住宅。其祖上仕途頗順,曾任江南織造、亞魁等職。後房屋屢易其主,但仍為東門陳姓(現代文學家陳鍾祺的上代)。據資料顯示,中山東路134號、136號、138號幾處院落過去都是陳氏的產業,後因子孫眾多而分產,進而各自發展。故花樓僅僅是陳氏家族鼎盛時期眾多產業中的一小部分。

建築規模

花樓占地約750平方米,平面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由前院、大院兩進院落組成。建築依妙山而建,層層遞進,對稱布置。前院標高最低,大院稍高,正廳閣樓最高。兩層高差的房屋交接處順勢做了兩間半地下室,作貯物之用,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

建築結構

建築採用木框架結構,坐北朝南,並且是典型的南方民居——穿斗式木架。木構件比較纖巧,最粗的大堂柱徑也只有27厘米左右,因此房間的開間、進深並不是很大,是造型秀麗的南方民居的典型做法。

大門偏置於西側,進入後要走過一條廊才可看到略為舒展的前院。前院和大院之間有清水磚牆隔開,牆上青磚打磨精細。牆的中部為一磚雕門樓,正面刻“門聚德星”匾,背面刻“秀挹三台”匾。門樓檐口的斗拱、雀替、龍首等飾件均用磚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大院面積約百餘平方米,地面以鵝卵石鋪砌,圖案已殘缺不全。院北為二層正廳,面闊三間,明間略大,兩旁次間內對稱設有直通二層的木梯。平面的特別之處在於最後一進之後仍有一排柱子,半包在外牆內,與前檐柱相呼應。正廳屋脊無明顯起翹,只是在屋脊兩端有 磚疊的平緩曲線。屋頂坡度較緩,上下兩層的比例大致為2:3,看上去端莊穩重。兩側也無明顯側腳。

西廂建築為單層三開間,柱距均略小於正廳。屋面舉折十分明顯,最後一折尤其陡峻,大約有45度左右,而一、二折均較平緩。屋面出檐深遠,遮住了門前台階,以適應天台多雨的氣候。西廂房原為主人書房,廂房後有一四、五平方米的小天井,內有魚池、花木,天井的牆上有一磚雕裝飾門樓,上刻“作濠間想”四字。

裝飾風格

花樓的建築裝飾具有明代風格。如正廳檐檁上有雙鳳彩畫,繪製精美;檁下的雀替更是講究,上面有二龍戲珠的圖樣;兩邊廂房的檐檁上也有雙龍戲珠彩畫;斗拱與正廳截然不同,全部為直線花格的裝飾,中間有龍的圖樣。雀替和牛腿採用曲線和直線相配的手法,使得細部富有變化。外檐的檐柱均採用梭柱,上下均有收分,正廳檐口還採用了寬大的月梁。室內建築一律採用徹上露明造,均精工細作,月梁、牛腿比比皆是。次間的柱子上未採用闌額,與一般的作法大相逕庭,但卻是浙東一帶民居的常見做法。門窗做工考究,正廳、廂房的窗格扇分別採用了不同的花飾,但都以直線花紋為主,雕作細緻。窗一般為兩層,內有窗欞,都做成各種紋路式樣。門扇更加細膩,除格扇鏤空雕花之外,下面還有各式浮雕,以人物為主,雖已毀壞過半,但仍可看出當初加工之精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