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著膚灸法

艾炷著膚灸法

本法最早出現於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是採用艾炷直接灸百會穴以壓舌板壓滅的方式用於內耳眩暈病的治療,並取得較好的療效。隨著實踐的增多,適應病證有所增加。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製作成丸狀的艾葉為主要成份的艾制物進行壓灸,臨床上又稱作丸灸法。

概述

灸分著膚灸(亦稱直接灸)和隔物灸(亦稱間接灸)二類。本章僅討論著膚灸。著膚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區皮表上施灸的一種方法。古代還稱明灸、著肉灸。是我國最早套用的灸療方法。
..

所謂艾炷,是指將艾絨團成一定形狀的艾丸,供灸治用。古代,艾炷形狀有圓椎形、牛角形和紡錘形等多種,現代以上尖下平的圓錐艾炷最為常用。分大、中、小三種,大艾炷高約1cm,炷底直徑亦為1cm左右,可燃燒3~5min;中艾炷為大艾炷減半;小艾炷則如麥粒樣。三種艾炷,形狀相似。無論大小,其高度同它的底面直徑大體相等。為加強治療效果,古人往往在艾絨中摻進某些藥品,多為芳香藥物如麝香、木香、雄黃等。亦據所治病證而選加,如巴豆和艾作炷,灸瘡、瘰癧;加鉛粉治心痛等。後者,現代已很少採用。 (醫藥網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艾丸灸法

製作:陳艾葉3份,樟葉7份、麝香少許。研末,以黃酒或乙醇調勻為丸如梧子大,以硃砂、雄黃少許為衣。同時將灸丸以絲綢包裹,如布紐狀。
..

操作:近穴位時點燃,距穴位半分許吹熄,速按穴位上為“使法”;點燃後不吹熄即按穴位上為“報法”。丸灸療的報、使與針刺的迎隨意義相同。施灸時按穴位上要快,取起時要慢。

主治病證

艾炷壓法適用於內耳眩暈病、頸性眩暈及某些痛症等。艾丸壓法灸主要用於兒科的病證如昏厥、破傷風、小兒腦積水、疝氣等疾病。

注意事項

1.艾炷壓灸法 要注意操作上的熟練,避免Ⅱ、Ⅲ度燒傷。灸後穴區局部可起小水泡,無須挑破,宜塗以龍膽紫,令其自然吸收。如灸百會穴,半月內禁洗頭。少數患者可形成灸瘡,注意瘡面清潔,不需特殊處理,一般1個月左右灸痂自行脫落,不留瘢痕,新發自生。
..

2.艾丸灸法 主要用於兒童,要做好患兒的工作,讓其合作,更要避免燙傷。

常用針灸手法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