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人民

在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鬥爭。

原文欣賞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作者 李大釗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迴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於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設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作者簡歷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在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鬥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鬥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民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全身心地投入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之中。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鬥爭,趣味無窮。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