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欣賞
1.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2.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於其間,迴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3.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阻。老於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4.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5.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艱難的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作者簡介
李大釗(1889—1927)性別∶男 民族∶漢,字守常,河北樂亭人,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和早期領導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3年赴日本,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報》主編。
1917年底,入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並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後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率先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著名論文,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並和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作堅決鬥爭。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在北京創建共產黨小組,11月小組改稱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任書記。中共一大後,成立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任書記,負責領導北京和北方地區黨的工作。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為候補中央委員,贊成國共合作。1923年6月,赴廣州參加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駐北京委員。會後,組建中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委員。同年10月,取消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兼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建制,分別組建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簡稱北方區委)和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任北方區委書記。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積極組織和領導北方的革命運動,多方與馮玉祥國民軍合作,開展推翻北京軍閥政府的鬥爭,組織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戰爭。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緝,遂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兵營,繼續堅持鬥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
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1923年)。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之中。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鬥爭,趣味無窮。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寫作手法
1..關於比喻的運用。 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闢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文字的含義同時豐富了起來。本文的比喻處處可見,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喻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勵精圖治,使晉國日益強大,準備挑戰當時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率大軍進攻曹、衛小國,楚成王派大將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誡子玉說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麼艱難險阻都經歷過,得小心對付 長征中的衣食住行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徐焰紅軍長征時脫離根據地,轉戰在敵占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或無人區,衣、食、住、行幾方面都遇到常人無法想像的難題,克服這些難題付出的代價通常不亞於征途中的戰鬥。 各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大都由蘇區政府保障軍服供應,樣式都是仿蘇俄紅軍的八角帽、列寧裝,綴紅色帽徽和領章。不過農村根據地多靠民眾手工製衣,樣式、顏色不完全規範。中央紅軍從蘇區突圍前,每人發放了一套新軍裝,經過近3個月轉戰多已磨損。紅軍占領遵義後休整半月,被服廠日夜開工,為每人補充了一兩套新軍衣,此後行軍9個月未能更換,到達陝北時多數人已衣衫襤褸。紅四方面軍從川陝蘇區開始長征後,進入荒涼的川康邊藏區達一年多時間,布匹難得,指戰員們用羊毛和氂牛皮自製毛衣、皮衣。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各部隊人員服裝顏色雜亂,但惟一統一的標誌是仍戴著一頂紅五星八角帽,徐特立老人的紅軍帽就是自己在長征路上做成的。 長征人民的債的。 紅軍征途中的宿營,在有老百姓的地區通常分住民房,不論如何疲勞仍要求指戰員保證缸滿院淨。在進入高原荒僻地區後,民房難尋,為執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許進寺廟,部隊只得野外露營。住宿條件最困難的階段是過草地。晚間有時找不到一塊乾燥地面,許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著取暖。天亮時,有些戰士懷抱槍枝,因凍餓已長眠不醒。 長征中的紅軍受到大批敵軍圍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軍擺脫險境。當時膠鞋是難得的寶貝,布鞋不耐磨,每個指戰員身上都帶兩三雙草鞋,一路行軍一路自己打草鞋。
教學建議
1.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2,教學建議 一、本文適於朗讀。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領悟課文的語言美。 二、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不必死扣本體、喻體之類概念。應對本文比喻中蘊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領悟。 三、最好讓學生自行蒐集有關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況的資料。沒有條件的,由教師介紹,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學習目標 1.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繫生活實際,正確地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有關資料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有李大釗這樣的“至情之人”,才作得出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至情之文”。李大釗的小品散文,渾厚古樸,剛健紮實,正是他“誠實、謙和”,“有些儒雅”,“有些樸質,有些凡俗”(魯迅《〈守常全集〉題記》)的精神氣質的表現。他的小品散文有一種驚世駭俗,氣沖霄漢,坎鏜的神韻,正是他進行推翻舊世界的不懈努力的洪邁精神的反映。 這篇小品文寫作的年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後。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運動的破壞。社會黑暗到了極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動猖狂的反撲。帝國主義加緊了文化侵略。中華民族真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起民族精神?這是擺在每一個革命者、每一個有愛國心的正直的人們面前的嚴峻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 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顏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或化敵為友,為虎作倀,或畏懼鬥爭,遁跡而去。大多數正直的有愛國心的人們,則在黑暗中徘徊,苦於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針對這種現實和精神狀態,李大釗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衝破險阻的必勝信心。這在當時濁流滾滾的思想文化界,無疑如一道閃電,一聲驚雷,給人們以極大的鼓舞,極大的振奮。 文章開篇就從歷史發展的高度,氣勢磅礴、態度鮮明地提出了論點。為了反覆說明“拿出雄健的精神”,衝破險阻這個論點,文章引譬連類,用長江大河的流動,說明歷史發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極富說服力。用旅途生活經驗來說明衝破崎嶇險路會產生“奇趣橫生”的享受,生動貼切而又極富感染力。這就給文章造成了一種壯志凌雲的氣勢。 文章順勢而下,說明中華民族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觀。適逢其會,是弄潮兒大顯身手的千載不遇的好時機。具有敢於面對現實、敢於鬥爭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就會滿懷豪情,在奇絕壯絕的鬥爭中獲得“壯美的趣味”。這是何等闊大的胸襟懷抱。作者說:“……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是的,目光短淺,趣味低級,畏懼鬥爭的人們,在“奇絕壯絕”的崎嶇險阻面前,只會垂頭喪氣,移不動腳步。惟有像有雄健的精神的李大釗這樣的革命者,才會有這樣鞭時代罡風的英雄氣概,才會有這樣驚風雨、泣鬼神的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也才有可能體會出其中“壯美的趣味”。這一句,字字千鈞,既是對奮勇前進的革命者深情的頌讚和鼓勵,也是對畏難者、怯弱者、歧路徘徊者的儆戒和鞭策。 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這雄健的精神應該像長江、黃河的浩浩蕩蕩,應該有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阻遏不住,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是的,李大釗這一預言早已成了現實。然而,在今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長征途中,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那么,我們就以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的號召相號召吧,讓我們“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在艱苦奮鬥中,體味振興中華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