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謝潭三首

舟過謝潭三首

《舟過謝潭三首》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於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所作的一組七言絕句。第一首寫在疾駛的舟中所見。第二首寫荒江舟行所見草青蘆白的景象。第三首寫船行過程中欣賞斜陽映山的景色。這組詩體現了一個“快”字,場景和事物切換很快,表達了作者一種愉悅歡快的心情。全詩寫得妙趣橫生,新穎而又雋永。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舟過謝潭三首

•其一

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 。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幃 急看紫巉岩 。

•其二

夾江百里沒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嶺草已青今歲葉,岸蘆猶自去年花。

•其三

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

好山萬皺 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 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黃田、謝潭:當是贛江上游的兩處地名。

褰(qiān)幃(wéi):撩起簾幕。

巉(chán)岩:指突兀險峻的山巒。

皺:皺褶。

拈(niān)出:用兩指夾出。

1.

黃田、謝潭:當是贛江上游的兩處地名。

2.

褰(qiān)幃(wéi):撩起簾幕。

3.

巉(chán)岩:指突兀險峻的山巒。

4.

皺:皺褶。

5.

拈(niān)出:用兩指夾出。

白話譯文

•其一

風頭突變,剛剛向北忽地又向南,風順船快,轉眼便由黃田過謝潭。

依稀之間,船外似見朦朧一山影,掀簾急看,紫色險峰已撲到眼前。

•其二

贛江兩岸,百里沒有人家,江流彎曲,更是寂寞難捱。

嶺南草木已泛滋今春的綠葉,岸邊蘆葦猶殘存去秋的白花。

•其三

碧清的美酒一杯又一杯,船上的門帘剛閉還復開。

千皺萬褶的好山無人能描繪,都被斜陽的餘輝一一拈出來。

創作背景

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詩人從家鄉吉州(今江西吉水縣)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任,在溯贛江途中經謝潭。詩人嘆其江山畫卷,天賜風光,故作《舟過謝潭》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寫在疾駛的舟中所見。詩人這次赴廣州,是溯贛江而上,越大庾嶺入今廣東境,再沿湞水至真陽、廣州。開頭兩句,寫風向由向北忽而轉成向南,順風行駛,舟行迅疾,轉眼間已經由黃田到了謝潭。兩句中“才”、“忽”、“轉眼”等詞語迭見,表現出客觀物象的瞬息變化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係,生動地顯示出船行的迅疾與舟中人意外的喜悅及輕快感。接下來兩句,寫在疾駛的舟中忽然瞥見山峰的情景——“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幃急看紫境岩。”舟行中忽然仿佛瞥見船外有一座山峰的影子,掀簾急看,那突兀險峻的紫色峰巒已經撲到了眼前。這裡突出表現的仍是船行的迅疾。上句還是仿佛若有所見的縹緲峰影,下句卻已是埃岩突兀在目,從仿佛瞥見到“褰幃急看”,不過瞬息間而已。這裡利用同一物象在短時間內所引起的不同視覺感受,既透露出船行之快,也表現出旅人的突兀新奇感。

第二首寫荒江舟行所見草青蘆白的景象。起兩句寫夾江百里的荒寂與江流的彎曲。贛江上游,地當大庾嶺北,相當荒僻,“百里沒人家”的情景自是紀實。正因為荒寂無人,江流又彎彎曲曲,就更感到寂寞難耐,故說“最苦”。三四兩句,轉寫寂寞旅程中所偶然發現的兩種異時而並存的自然景象:“嶺草已青今歲葉,岸蘆猶白去年花。”詩人這次南行,是在春天。山嶺上朝陽的一面,今年春天的草葉已經返青泛綠,而近岸的水邊,蘆葦還殘留著去年秋天開的白花。春草秋蘆,異時而生,在通常的概念與印象中,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一個畫面上的。但大自然中卻真實存在這種新故相映的景物。詩人敏銳地發現了,並感受到大自然畢竟豐富多彩,於是將它們毫不費力地描繪出來,不加任何說明,因為它們本身就含有無限的詩趣。

第三首寫船行過程中欣賞斜陽映山的景色。“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這兩句意態安閒從容,畫出在緩緩舟行中邊飲酒邊觀賞景色的情景。“才閉又還開”,暗示一景剛過,一景旋來,啟下兩句。“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中國古代山水畫,常用力描繪山的皺褶,這裡用“萬皺”來形容“好山”,正是將畫法移於詩,用畫筆來表現山之美。不過,這兩句著重表現的卻是“斜陽”對美的發現所起的作用。在平常情況下,“好山萬皺”是不易被注意的,但在斜陽映照之下,山的每一皺褶畢露無遺,它的姿態美充分顯示了出來。“拈”有拈取之義,用在這裡,顯得新穎生動。

全詩主要描繪了傍晚行船謝潭所見之景,秀麗如畫,還帶著幾分趣味。它的成功,主要是善於捕捉轉瞬即逝、不為一般人所注意的自然景物,用淺切明快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像第一、三兩首的後兩句,這種快速寫生的特長體現得最為顯著。這一類詩,往往能給讀者以新穎的美感。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宋詩舉要》:此詩寫詩人在船上看山的景象,妙在後兩句。韓愈在著名的五言長詩《南山詩》里寫終南山,有“晴明出稜角”“爛漫堆眾皺”之句。遠處看山,山上的眾多稜角和梭角與稜角之間的溝溝渠渠,就好像許多皺紋。如果皺紋比較細微便只有朝陽和夕陽斜照,才能看清楚。詩的第二句“船門才閉又還開”,表明打開船門,為的是看山。“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不說“照出來”,而說“拈出來”,一個“拈”字,用得多新巧。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