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溪蘆笙堂

舟溪蘆笙堂

舟溪鄉的苗民大多穿短裙,又稱“短裙苗”,盛裝有百摺裙、銀衣、繡花圍腰、綁腿、花鞋等,加上用白銅打就的銀冠和銀首飾,全身重約8-10公斤。 舟溪蘆笙堂在舟溪鄉口,建於明代。舟溪蘆笙堂是每年舉辦苗族蘆笙節的地方之一,屆時堂內外幾百隻蘆笙同時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銀衣頭戴銀冠銀角翩翩起舞,場面非常壯觀。

簡介

這最有名的是苗族女孩的節日盛裝和黔東南最大的蘆笙堂,舟溪蘆笙節場面很壯觀,時間固定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此外,這裡製作的蘆笙和織錦花背帶也非常有名,人稱“舟溪二寶”。

乘車到舟溪鎮,一下車就可以看到屯溪上寨的“嘎囊香蘆笙堂”。這座蘆笙堂建於明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黔東南最大的蘆笙堂,也是整個貴州省最大、最古樸的蘆笙堂之一。這座河灘上的蘆笙堂,與其說是人造,不如說是天造。每年正月舉行蘆笙會時,方圓幾十里的姑娘小伙子們都聚集這裡吹蘆笙、跳蘆笙舞。要感受那熱烈的氣氛,就只有正月期間來拜訪了;平常來這裡,只能衝著空蕩蕩的河灘發一會呆。

過節的時候,舟溪女子盛裝時佩帶的銀飾有銀衣、銀冠等,全身重約8—10公斤。據說這一帶富裕之家女子的螺旋項圈,有重達50兩的。

起源

舟溪甘囊香 蘆笙堂的起源

舟溪蘆笙堂 舟溪蘆笙堂

“甘囊香”是苗語的音譯,意思是河流下游神往之地。甘囊香 蘆笙堂就位於舟溪苗寨的河灘壩子上,距離凱里城約18公里, 蘆笙堂建於明代,長500餘米,寬100餘米,是苗族每年舉辦蘆笙節的地方,也是是黔東南最大的 蘆笙堂之—,這裡每年農曆的正月十六到正月二十,民間都會舉行一個盛大蘆笙會,就叫“甘囊香”蘆笙會。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甘囊香”蘆笙會現已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舟溪一帶的苗族姑娘因大多穿短裙而被稱為“短裙苗”,服飾有百褶裙、銀衣、鄉花圍腰、綁腿、花鞋等,其蘆笙製作、織綿、刺繡,久負盛名。

舟溪蘆笙堂 舟溪蘆笙堂

吹笙挑月是苗族數千年來盛大的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苗族紛紛以此娛樂賀新年,更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配婚的佳期。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舉行蘆笙節,在這之前,凱里、麻江、丹寨、雷山四縣交界區的各寨輪流先過,然後再到舟溪匯總。 蘆笙堂就設在舟溪苗寨的河沙壩上的甘囊香 蘆笙堂。正月十六日的清晨,主持 蘆笙堂的“蘆笙頭”扛著蘆笙來到 蘆笙堂吹響第一支蘆笙曲,表示蘆笙盛會正式開始,這時堂內外幾百隻蘆笙同時吹奏,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伙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伙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 蘆笙堂的“蘆笙頭”,在 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時才能取下吹奏。

進入甘囊香 蘆笙堂的路口,有一塊石碑記載有甘囊香 蘆笙堂的起源,大意為:苗族始祖蚩尤在與炎黃二帝的戰爭失敗後,苗族被迫開始千年的漫漫西遷路。在苗族《跋山涉水》里有“經遷徙跋涉,終於在方西長洋(今黔東南榕江縣)落腳”的記載。《賈理》所記載的是在“石嶺坡”把鼓砸成九片,分給九個頭領,讓他們帶著部屬分別往雷山、丹寨、台江、劍河、凱里、麻江、黃平、施秉、鎮遠等地遷徙。其中遷徙到舟溪的吳氏迷公在“養郜靈”下面建立鼓和蘆笙坪,作為苗族男女社交娛樂的活動場所,後被朝廷破壞和禁止。《賈理》載:建笙堂,笙曲震天響,帝王心狠毒,砸鼓禁吹笙,七代靜悄悄,男女難成親。後來吳氏告乜、告獎、告累、告島四兄弟聰明能幹,心繫族人,決心重開 蘆笙堂。經過多次選址後,決定在屯上村下面寬平的河沙灘建新 蘆笙堂,稱為甘囊香 蘆笙堂,恢復了 舟溪蘆笙會。並且吳氏兄弟認為踩鼓會引發苗族鼓藏祭祀,導致宰殺耕牛廣聚人客,負擔過重,因此規定只準吹笙不準踩鼓,只準吹“敢雷”不準吹“敢略”。蘆笙會恢復當日,盛況空前,方圓百里的苗族民眾身著盛裝興高采烈地參加了蘆笙歌舞比賽、鬥牛、賽馬、遊方等活動。吳氏四兄弟殺了九頭大肥豬、煮了九十九籮糯米飯,分給參加蘆笙會的民眾吃。自告乜主持蘆笙會以來,舟溪年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苗族信奉萬物有靈,認為人死以後靈魂依然來參加蘆笙會,根據同能致同的原始思維邏輯,告乜的裔孫主持蘆笙會也能人壽年豐。因此告乜去世後,民眾便推舉告乜的直系裔孫主持每年的蘆笙會,告獎、告累、告島的裔孫協辦,如此已有數百年。

交通指南

從凱里北京西路搭中巴經鴨塘前往舟溪蘆笙堂,車費3元,車行約1個半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