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舒婷,原名龔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漳州龍海),生長在廈門。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西德,法國,美國,荷蘭,日本,義大利,印度等國家.1985年,應邀訪問西德,法國.1986年,應邀去美國舉行個人作品朗誦會.1987年,應邀出訪義大利.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複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
主要作品
著有詩集《雙桅船》
《會唱歌的鳶尾花》
散文集
《心煙》
《硬骨凌霄》
《露珠里的“詩想”》
《舒婷文集》(3卷)
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代表作品
《致橡樹》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聽懂我們的言語。
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賞析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神女峰》賞析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
衣裙漫飛, 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 心真能變成石頭嗎
沿著江峰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著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神女峰代表的是經典的中國愛情故事,從一而終,至死不渝,浸著淚水的美麗,詩人卻沒有為她唱一曲讚歌,這立意便高人一等。
“揮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的觀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則昭示了詩人心中的驚醒與悸痛。更妙在這竟然是一個問句,是不是在尋找同道中人呢?當詩人“緊緊捂住自己的眼睛”時,不知她心中翻騰著怎樣的浪花,只知道這淚水是為神女的千年的寂寞而流。
當世俗的禮讚散去後,傷感的詩人還站在船尾,思緒隨著“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而在她對面煙水迷漓處就是淚水鑄成的神女峰,這樣的畫面到了畫家手中一定可以不朽。“江濤,高一聲,低一聲”似乎在應和著詩人。這幾個字本是平平無奇,但巧妙的排列卻點石成金。這種排列決不是為了什麼建築美,它帶來的獨特韻律似乎與翻湧的心潮融為一體,這一句也將這種階梯式的排列發揮到了極致,讀至此處當為作者浮一大白。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當悽美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的時侯,有誰能理解箇中人的憂傷,有誰能體會把心變成石頭的滋味。是啊,“心真的能變成石頭嗎”,這輕輕一問就拂去了神女身上虛幻的花朵,露出了她孤獨淒涼的內心。心當然不能變成石頭,變成石頭的只是她的軀殼。詩人要煸動的背叛是對從一而終的傳統愛情觀的背叛,是對女性從屬地位的背叛,是對將人的幸福做為犧牲品的道德的背叛。那展覽千年的神女雖受盡塵世的煙火,最終卻不過是一個風乾的祭品,那塵世的幸福注定不屬於她了。莊子云:“吾願曳尾於塗中。”在傳統道德的束縛下卻有無數女性情願或不情願地走上祭壇,建起一道又一道的貞潔牌坊,人們在對這種所謂經典愛情讚嘆不已的時侯卻從未想起過牌坊下呻吟的靈魂。
這首詩從立意到藝術都可目為神品,詩人飄逸的筆觸將簡單的情景串成一聲永恆的嘆息,那別具匠心的韻律,巧妙的設問,動靜相映的畫面無一不是大家手筆。
當然這首詩的最大亮點還是立意,這不只是一首閨怨詩,而是地提出了新的希望。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弱點就是缺少人性關懷,“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是必然的規範,個體只是一個工具,在道德面前一切都可以犧牲。誠不知這種道德的壓迫比嚴刑峻法更為沉重,因為它是壓在人心上的。其實望夫石固守的早已不是什麼愛情,而只是一種道德,一種從一而終的枷索。而詩人則撕開了枷索上的偽裝,大膽地追求塵世的幸福。
我只堅信讓人們獲取真正的幸福就是最高的信條。任何的人、制度、信仰無論多么神聖,只要它們與這個信條相牴觸就應該立即被拋棄,可是卻有那么多人將這些愚蠢的偏見撲看得那么重,寧願為了它們去傷害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驅散憂愁,揩去淚水
向著太陽微笑
雖然還沒有花的洪流
沖毀冬的鐐銬
泛濫在平原、山坳
雖然還沒有鳥的歌瀑
飛濺起萬千銀珠
四散在霧蒙蒙的拂曉
滾動在黃昏的林蔭道
但等著吧
一旦驚雷起
烏雲便倉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夢呵
也許在一夜間輝煌地來到
是還有寒意
還有霜似的煩惱
如果你側耳傾聽
五老峰上,狂風還在呼嘯
戰慄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幾朵小小的杜鵑
如吹不滅的火苗
使天地溫暖
連雲兒也不再他飄
友人,讓我們說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饒
是因為它經過了最後的料峭
朦朧詩派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是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里。”這首傳遍天下的詩歌《致橡樹》,也讓女詩人舒婷名滿天下。寫出這首詩整整30年後,當年“朦朧詩五將”之一的舒婷“改弦更張”,近日推出散文集《真水無香》,與她同時期的朦朧詩人曾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文壇贏得巨大國際聲譽,但他們之後幾乎再無新詩問世。
人物評價
余光中:“舒婷長期一個人生活在鼓浪嶼是得天獨厚的,她的作品有很多風格”。
主要榮譽
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
《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真水無香》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獎”;
《在那顆星子下——中學時代的一件事》入選滬教版六年級下的語文教材;
2008年,獲得《詩選刊》雜誌社主辦的“中國2008年度十佳詩人”榮譽。
2012兩岸詩會桂冠人物獎得主。
人物軼事
筆名的由來:舒舒婷婷出生時,祖父循族譜“佩”字輩,為其起名叫“龔佩瑜”。舒婷在上幼稚園時,媽媽嫌這個名字不諧音,於是改名為龔舒婷。她哥哥是“書”字輩。《詩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詩《致橡樹》時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筆名。
她與顧城:她曾經寫過一篇散文來懷念顧城和謝燁,記錄不少小事。其中有一件事——他們一起吃飯時,北島等“大哥”都在,舒婷請他們吃飯,但只有顧城搶著付錢,儘管他那時連木耳都養不起。他還幫著過去端盤子,而北島他們只在一般坐著隱隱地看著。
她與謝燁:還是在那篇散文里,她提到,當時顧城他們過得不好,她拿了些不穿的時髦衣服送過去,謝燁很喜歡,穿著也總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