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回到廈門,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裡。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婆家長大。
四歲起,外祖父就拿唐詩當兒歌教她念,外婆則娓娓講述“三國”、“水滸”、“聊齋”哄她上床睡覺。國小三年級,有了一點閱讀能力,便開始取五花八門的書籍來看,一直到國中,也因此眼睛越來越壞。
1964年就讀於廈門一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鄉”洪流中插隊到閩西山區。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媽的繼女身份,被照顧回城。
1979年4月,《詩刊》從《今天》上選發了舒婷的《致橡樹》,兩個月後,又發表了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當選廈門文聯主席。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作品
詩集 | ||
《雙桅船》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1982年 |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82年 |
《會唱歌的鳶尾花》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1986年 |
《始祖鳥》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1991年 |
散文集 | ||
《心煙》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1988年 |
《秋天的情緒》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1993年 |
《硬骨凌霄》 | 珠海出版社 | 1994年 |
《露珠里的“詩想”》 | 浙江文藝出版社 | 1998年 |
《預約私奔》 | 台灣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柏林,一根不發光的羽毛》 | 花城出版社 | 1999年 |
《Hi 十七歲》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0年 |
《今夜你有好心情》 | 花城出版社 | 2002年 |
選集 | ||
《舒婷詩文自選集》 | 灕江出版社 | 1993年 |
《舒婷的詩》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94年 |
《舒婷文集》(三卷)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1997年 |
《當代中國文庫精讀-舒婷集》 | 香港明報出版公司 | 2000年 |
《致橡樹》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2003年 |
主要榮譽
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
《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真水無香》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獎”;
《在那顆星子下——中學時代的一件事》 入選滬教版六年級下的語文教材;
2008年,獲得《詩選刊》雜誌社主辦的“中國2008年度十佳詩人”榮譽。
2012兩岸詩會桂冠人物獎得主。
2018年12月19日,獲得“玉潤四會”女性詩歌獎傑出貢獻獎。
社會活動
2014年5月29日至30日,包括舒婷等作家應邀到泗陽採風創作。
在泗陽期間,十作家與當地文學愛好者互動交流,
參與“泗陽縣文學院”揭牌儀式,並為該縣《林中鳳凰》雜誌獲獎作者頒發證書。
泗陽重視培植文學新人,全縣文學創作隊伍逾200人,當地作家張榮超作品《家殤》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寫作風格
舒婷擅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
她的詩歌充盈著浪漫主義和理想的色彩,對祖國、對人生、對愛情、對土地的愛,既溫馨平和又潛動著激情。她的詩擅長運用比喻、象徵、聯想等藝術手法表達內心感受,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朧而不晦澀,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
人物軼事
筆名的由來:舒婷出生時,祖父循族譜“佩”字輩,為其起名叫“龔佩瑜”。舒婷在上幼稚園時,媽媽嫌這個名字不諧音,於是改名為龔舒婷。她哥哥是“書”字輩。《詩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詩《致橡樹》時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筆名。
她與顧城:她曾經寫過一篇散文來懷念顧城和謝燁,記錄不少小事。其中有一件事——他們一起在北京吃飯,舒婷請他們吃飯,還請了一幫北京的詩人,但只有顧城搶著付錢,儘管他那時連木耳都養不起。他還幫著過去端盤子,而那幫北京詩人只在一般坐著隱隱地看著。
她與謝燁:當時顧城他們過得不好,她拿了些不穿的時髦衣服送過去,謝燁很喜歡,穿著也總念著。
人物評價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況軍
舒婷的散文敘述輕靈而富有詩意,語言風格機敏、俏皮。——蔡強,張盛愛
舒婷最初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時代人生經歷的回顧和反思。如《潔白的祝福》、《夢入何鄉》、《在澄澈明淨的天空下》等。不同的是,寫那些詩時,舒婷面對緊迫、焦灼的現實壓力,而經過時間沉澱,能夠比較從容地從往事追懷中提攝更超越具體人事的情思和哲蘊。——蔡強,張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