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機場

興寧機場

興寧機場為空軍軍用機場。機場西距興寧市區2.2公里,東距梅州市區(梅城)53公里。1956年12月動工興建,1958年7月投入使用,1979年改為軍民兩用機場,開設興寧至廣州的支線航班。1987年因為梅州客都機場建成後,興寧機場逐漸恢復成為軍用機場。

基本信息

機場概況

興寧機場興寧機場
興寧機場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的興寧市,興寧舊稱齊昌,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境內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有3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之美譽。

興寧機場為空軍軍用機場。機場西距興寧市區2.2公里,東距梅州市區53公里。 1956年12月動工興建,1958年7月投入使用,1979年改為軍民兩用機場,開設興寧至廣州的支線航班。 1987年因為梅州機場建成後,興寧機場逐漸恢復成為軍用機場。

作為粵東革命老區的機場,興寧機場通航後就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梅河地區的第一站。在葉劍英元帥生辰周年時,多位中央領導人子女乘坐專機降落到興寧機場。

發展歷程

簡述

1979年2月26日,廣州興寧首航成功,揭開了梅州民航事業的第一頁。

歷史見證

興寧機場飛機興寧機場飛機
1979年2月17日,一輛滿載電台設備、氣象儀器等機場設施的卡車從廣州一路顛簸來到興寧軍用機場,隨行的還有17名從各地抽調的為興寧開通民航服務的工作人員。經過10天的緊張準備,2月26日,民航興寧站成功試航。機場採用了48座的伊爾——14飛機飛行,機票價格為24元,相當於當時一般幹部月工資的一半。鍾森華深有感觸地說:“儘管有原興寧軍用機場這個基礎,但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開通民航,非常不容易,可見當時地區領導的決心和雷厲風行的作風。”

“那時的民航設施非常簡陋,僅僅符合最低通航條件。”鍾森華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的景況:候機廳是一個大平房,這個平房還是集辦公、候機、住宿於一體的“三合一”產品,候機廳被隔成兩半,一半乘客候機,一半供白天辦公,夜裡17名工作人員全部擠在裡面“共度良宵”。在軍民航合用的8年間,民航廣州管理局為民航興寧站先後投資約70萬元,興建了售票處、員工宿舍、飯堂、簡易候機廳等,使興寧機場條件有所好轉。

梅州機場當時的建設總投資為3182萬元,但對於當時經濟還相當落後的梅州地區而言,這筆不小的開支如何解決?鍾森華回憶說:“當時獲批的建設資金只有1741萬元,而梅州機場的建設預算需要2900多萬元。”鍾森華說,為了填補其中1000多萬元的空缺,地區一方面請省政府支持400萬元,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自籌空缺資金。最後,包括從興寧運過來的各種設施設備,梅州機場總投資共達3182萬元。機場的建設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和三角鎮政府和民眾的大力支持,新機場1290畝用地涉及一家大型木材加工企業和三角鎮5個村的村民,只用了230多萬元便完成了所有徵地。“這樣大規模的征地,按目前的情況計算,僅征地費一項至少就需要5000萬元。”鍾森華如是說。

梅州機場建成後,空前的旅客高峰,是鍾森華始料不及的。新機場採用130座的波音737飛機飛行,票價為50元。“1987年9月1日正式通航時每周四班‘廣州—梅州—廣州’航班,竟然班班爆滿。同年11月開始每天一班,還是人滿為患。1989年,開通‘梅州—香港—梅州’航班後,客流依舊。連節假日的加班飛機,也每趟爆滿。乘客的高漲熱情導致機票非常緊張,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狀況。”回憶當時市民們爭先乘坐飛機出行的盛況,鍾森華一臉的興奮。“當時能托人買到一張機票,就是天大的人情了。”

鍾森華介紹說,梅州機場自開航到1995年,客流量每年幾乎以25%—30%的幅度遞增著。1993年到1995年,是梅州機場客流連續上升的輝煌時期,包括到廣州、珠海、深圳、香港以及廈門在內的5條航線同時通航,最多時一周內起降22架次飛機,旅客年吞吐量最高達17.8萬人(次)。

為了填補梅州航空史上無國際地區航線的空白,梅州市積極為開通新航線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在100天內建起了國際候機廳。

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台灣一時掀起返鄉探親潮。為方便台胞返鄉,組建國際地區航線顯得勢在必行。1989年,時任梅州市長的黃華華決心非常大,組建了口岸辦公室,委派辦公室主任吳昭環駐紮在北京,拿到建立口岸辦公室的批文,成為當時全省較早建立口岸辦的地級市。另一方面投入130多萬元,在短短100天內建起了一座國際候機廳。1994年,為應對當時的客流高峰,梅州市再度斥資900萬元,又新建了一座占地2552平方米的國際候機廳,進一步完善了乘客出行環境。

交通情況

機場距興寧市區中心2公里,可乘坐1路公車或計程車前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