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區位
興寧市位於 廣東省粵東地區,扼東江、韓江上游,地跨東經115°30′至116°,北緯23°50′至24°37′。北部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東北部與平遠縣、梅州市梅縣區相接,東部與梅縣區交界,南部與豐順縣、梅縣區相連,西北部與龍川縣相鄰,西南部與五華縣接壤。全市總 面積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興田街道辦事處位於300多平方公里的寧江盆地中部,是粵、贛、閩三省陸路交通樞紐,粵東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粵東次中心 城市,興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規劃面積114平方公里(其中重點規劃30平方千米),至2013年底建成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28.6萬。興城距廣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頭185公里,至韶關407公里,至江西尋鄔縣128公里,至福建龍巖282公里,至 梅州市區57公里.地形地貌
興寧處於粵東北山丘 地帶,受北東至南西走向的蓮花山脈和羅浮山脈控制。最高峰陽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處水口圩鎮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勢總趨勢是北西向南東逐漸下降,而南部則由南向北遞降。南北狹長,北起陽天嶂,南至鐵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線距離100公里;東西最寬處,徑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葉南筠竹坳( 海拔300米)直線距離36公里。境內四周山嶺綿亘,中部為300多平方公里的斷陷盆地。整個市(縣)境形似扁舟。地貌 類型主要分為5類:平原、階地、台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 平原、階地、台地等3類占總面積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占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12.21%。水系
興寧北部的羅浮鎮屬東江流域,鎮內河溪均流入東江上游的渡田河。其餘28個鎮屬韓江流域,鎮內46條河溪水流入韓江上游的梅江。 寧江(古稱左別溪)貫穿興寧南北,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省尋烏縣荷峰畲,南至水口圩匯合梅江,全長107公里,從合水至水口主幹河道長57.5公里,沿途接納32條山溪小河,流域面積1364.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5%。氣候
興寧屬南亞與中亞熱帶過渡 氣候,年平均 氣溫20.4℃。全市年平均氣溫21℃,降水量1540毫米。常年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達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氣溫11.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至零下6.4℃。年平均 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8小時。風向比較穩定,以西北風頻率最高,東南風次之。 自然環境優越,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發展農、林、果、牧、漁等各業的有利氣候條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市315萬畝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墾面積占73%。水資源。興寧位於蓮花山脈北坡,為背風地帶,降雨量相對偏少。據水文觀測資料推算,境內各流域多年平均產水總量31.93億立方米,年蒸發量15.8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3.48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19.81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7.96億立方米,平均產水量每平方公里64.8萬立方米,每畝平均432 立方米,相當於梅州地區每平方公里產水量80.6萬立方米的80.4%。生物資源
主要動物有100多種,包括獸、禽、爬行類軟體動物、魚、 昆蟲等5類。 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計有600多種,包括:(1)喬木、灌木206種;(2)主要中草藥157種,另有野生中草藥300多種;(3)農作物;(4)花卉;(5)其他。礦產資源
興寧是廣東省重點礦產資源市之一,已初步探明有33種礦產230多處礦點。霞嵐釩鈦磁鐵礦儲量居中國第二位,僅次於攀枝花。無煙煤、磁鐵礦、 石膏礦、釩鈦磁鐵礦、石灰岩礦、螢礦、硫鐵礦、稀土礦、鈾礦、鈷等較為 豐富。其中,無煙煤儲量1.47億噸,占梅州市總儲量的52.6%,曾被國家列為重要產煤基地;釩鈦磁鐵礦已初步探明可開採儲量1億多噸,遠景儲量4.5億噸,居全國第二位;磁鐵礦2280萬噸,石膏礦4800多萬噸,螢礦近200萬噸,石灰岩礦5000多萬噸,稀土礦分布面積621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豐富的礦泉水和地下熱能可供開發 利用。歷史
興寧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境廣跨古興寧江(今五華河)、右別溪(今五華琴江)、左別溪(今寧江)流域,包括今興寧、五華兩縣全境和龍川縣東部、紫金縣東北部地區,縣名由興寧江而得,縣治所在地設在今五華縣華城鎮雷公墩。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是南漢國附都城,嶺東地區最早設府的地區(當時的齊昌府,地位相當於南漢國第二首都),轄境多次變遷。興寧與 廣州(興王府)是華南首批設府的地區,是嶺東地區最早設府之地,當之不愧是“嶺東首府”。
483年,分設興寧、齊昌兩縣。齊昌縣以今興寧地為其轄境,縣治設在古寧昌鄉舊址,即今城北1公里處的洪塘坪(又稱楓林坪)。
503年,齊昌併入興寧,縣治遷至佗城(古龍川城)
622年,析興寧復置齊昌縣。
627年,撤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縣。691年,興寧縣治由佗城遷至今龍川縣境天羊山麓吖下圩。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又析興寧縣,並在原齊昌縣境設齊昌府,府治設在洪塘坪。興寧為其屬縣。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今廣東興寧縣城北五里的楓林坪)。其地位為南漢國陪都,相當於南漢國附都城,南漢王劉遣其子洪弼鎮守,並封為齊王。
宋天寶四年(971年),降齊昌府為縣。宋天禧三年(1019年),撤銷齊昌縣,併入興寧縣,縣治由吖下圩遷回雷公墩。
宋熙寧四年(1071年),從興寧劃出西南部地區設長樂縣(今五華縣),興寧縣治由雷公墩遷至洪塘坪。此後,興寧縣境相對 穩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寧縣治由洪塘坪遷至今興城地。
1958年11月,平遠縣併入興寧。1961年1月,興、平分縣。
1994年6月8日,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
人口
興寧縣境,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後,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百越融合,成為嶺南的主要居民。現居住在興寧的客家人,大多數是元、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後裔漢族客家民系。宋代戶籍立冊,根據漢人入粵先後,編為主籍和客籍。廣府民系和福老民系入粵在先,編為主籍;客家民系入粵在後,編為客籍。客家人因此得名。興寧人口絕大部分(占99%以上)是講客家語的漢族居民,亦有為數不多(大多數是解放後隨軍政幹部調動遷入)的壯、苗、蒙古、回、瑤等少數民族。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1130988人,其中農業人口904794人,占80%。交通
興寧是閩粵贛三省邊際陸路交通樞紐:205國道、225、226省道、廣(州)梅(州)汕(頭)鐵路和阜鷹汕(阜陽-鷹潭-汕頭)鐵路(規劃中)貫穿境內,火車客運、貨運站距市區僅2公里。梅(州)河(源)高速公路、興(寧)畲(江) 高速公路、濟廣高速在興寧總共設有8個出入口,每百 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143.7公里,排在全省山區縣市的首位。
經濟
興寧市土地面積2075.28平方公里,占梅州市的13.1%。2008年末總人口114.56萬人(農業人口90.97萬人),占梅州市的22.7%;生產總值(當年價)77.56億元,占梅州市的16.2%,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1.67億元、25.76億元、30.13億元,比上年增長6.5%、8.3%、14.1%;工農業增加值(當年價))41.12億元,占梅州市的15.1%,其中工業增加值19.6億元,農業增加值21.5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7.9︰33.2︰3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占梅州市的15.7%,比上年增長15.3%;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894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 收入573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3%和16.6%,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2.2%和11.5%。城鄉居民儲蓄餘額81.91億元,占梅州市的13.6%,比上年增長27%。2012年,興寧市完成生產總值123.47億元,比增10.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億元,比增19.1%;國地稅收入8.38億元,比增11.4%。固定資產投資30.08億元,比增1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2元,比增18.8%;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933元,比增17.9%。
教育
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中小 學校346所,中國小生132997人,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達88.6%,國中教育普及率達100%,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91.8%;擁有國家級學校2所,省級學校6所,省級幼稚園1所,梅州市級幼稚園10所,普通高中優質學位90.2%;全市在職教職工11263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在職人員1098人,中級職稱8121人,具有國家級榮譽教師6人,省級 榮譽教師22人,梅州市級榮譽教師125人;高中、國中、國小老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1.8%、99%、100%;國家級骨幹教師5人;省級骨幹教師21人;梅州市級骨幹 教師186人。全市中國小擁有衛星地面接收站8台,校園網26個,多媒體電教室267個,計算機室155個,電腦8486台。該市每年聯考上重點線、本科線及專科線人數均居梅州市各縣區之首。全市20個鎮、街道辦中有8個鎮(街道辦)已創建成“教育強鎮”。旅遊
興寧市自然景觀有神光山、合水水庫、雞鳴山、和山岩、徑南黃蜂窩茶山、羅浮渡田河風景區、寶山村、鐵山嶂、獅子岩、湯湖溫泉、興寧學宮、兩海會館、劉氏總祠等。合水水庫已列入《中國名勝風光大辭典》;人文景觀景點有興寧十大古民居、嶺東圍龍屋、大成殿、文峰塔、 人民公園、明星 公園、明珠文化廣場、鳳英長廊和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嶺東文化研究大師羅香林、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地震學家李善邦、畫家羅清楨等名人 故居。齊昌古八景:
蚌湖映月照齊昌,丞相文峰絕異常。
泛泛扁舟浮古渡,紛紛夜氣鎖神光。
雞鳴春曉開窗牖,龍母遺蹟有石床。
最喜湯湖堪濯足,墨池書院紫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