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抗補體

bin bin 三、補體受體可與相應的補體活性片段或調解蛋白結合,介導補體生物學效應。

自體抗補體 英文對照 autoantigen
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補體(c)依賴的細胞毒作用即將MCAB與腫瘤細胞結合後再加入補體,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淨化造血幹細胞移植物的目的,也稱為mcAb法。目前補體在臨床的套用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大量補體的細胞毒作用常有變異,有時甚至對正常細胞也產生非特異性毒性。有人研究發現,作為補體來源的兔的年齡對取得最佳細胞毒效應是重要的,取自25天兔血漿的補體優於35天或45天兔;另外為避免補體失活帶來的弊端,用mcAb-C進行多次處理比單次處理效果更好。

自體

由於腫瘤細胞存在抗原異質性,單一的mcAb加補體只能清除2個對數級瘤細胞,目前臨床研究多使用抗多種不同抗原決定簇的複合型mcAb,可除去4個對數級的腫瘤細胞。anderson等[6]曾報告了用單抗(抗cD10、cD20和pCA-1)加兔補體對26例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進行骨髓體外淨化的臨床研究結果:在骨髓回輸後,23例獲造血重建,粒細胞和血小板恢復(≥0.5×109/L和≥20×109/L)的中位時間分別為23天和25天。治療後完全緩解(cR)11例,部分緩解(pR)14例;隨訪至報告時,中位無進展生存率(pFS)達36個月,近期和遠期療效均令人滿意。
免疫磁珠用抗腫瘤mcAb與磁性顆粒結合,在磁場作用下,可使與免疫磁珠相連的腫瘤細胞從移植中分離出來。與mcAb-C法相比,免疫磁珠不僅可清除低密度表達靶抗原的腫瘤細胞,而且對已耐受補體細胞毒作用的b細胞腫瘤也有顯著療效,可清除4~6個對數級的腫瘤細胞,因此已成為目前臨床研究中最常用的體外淨化方法之一[5,7]。

補體

補體(complement,C)是存在於正常人和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經活化後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早在19世紀末Bordet即證實,新鮮血液中含有一種不耐熱的成分,可輔助和補充特異性抗體,介導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稱為補體。目前已知補體是由30餘種可溶性蛋白、膜結合性蛋白和補體受體組成的多分子系統,故稱為補體系統(complementsystem)。根據補體系統各成分的生物學功能,可將其分為補體固有成分、補體調控成分和補體受體(CR)。
一、補體固有成分
補體固有成分可分為以下4類:1.經典激活途徑的C1、C2、C4。
2.旁路激活途徑的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3.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徑的MBL和絲氨酸蛋白酶。
4.參與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
補體激活過程依據其起始順序不同,可分為三條途徑:①從C1q-C1r2-C1s2開始的經典途徑(classicpathway),抗原-抗體複合物為主要激活物;②從C3開始的旁路途徑(alternativepathway),其不依賴於抗體;③通過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MBL)糖基識別的凝集素激活途徑(MBLpathway)。上述3條途徑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擊複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細胞效應。
一、補體活化的經典途徑
經典激活途徑(classicalpathway)指主要由C1q與激活物(IC)結合後,順序活化C1r、C1s、C2、C4、C3,形成C3轉化酶(C4b2b)與C5轉化酶(C4b2b3b)的級聯酶促反應過程。它是抗體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的主要效應方式。
(一)經典途徑的激活物與激活條件:
1.激活物:主要是IC,特別是與抗原結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應蛋白、細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等也可作為激活物。
2.激活條件:每個C1q分子必須與兩個以上Ig分子的Fc段結合;游離的或可溶性抗體不能激活補體。
(二)參與經典途徑的補體成分:
參與經典途徑活化的補體成分依次為:C1、C4、C2和C3、C5~C9
(三)經典途徑活化過程:
1、識別階段;2、活化階段;3、膜攻擊階段(攻膜階段)
二、補體活化的MBL途徑
凝集素激活途徑(MBLpathway)指由血漿中甘露聚糖結合的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MBL)直接識別多種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進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和經典途徑相同的C3與C5轉化酶,激活補體級聯酶促反應的活化途徑。MBL激活途徑的主要激活物為表面含有甘露糖基、岩藻糖和N-氨基半乳糖的病原微生物。
三、旁路激活途徑
旁路激活途徑又稱替代激活途徑(alternativepathway)指由B因子、D因子和備解素參與,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異物激活C3,形成C3與C5轉化酶,激活補體級聯酶促反應的活化途徑。
二、補體調控成分
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結合兩種形式存在。
三、補體受體
可與相應的補體活性片段或調解蛋白結合,介導補體生物學效應。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
體系統激活過程中,可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引起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參與機體的抗感染免疫,擴大體液免疫效應,調節免疫應答。同時,也可介導炎症反應,導致組織損傷。
人們發現機體的免疫溶血活性或免疫殺菌活性,不僅需要抗體的熱穩定成分,而且還需要存在於血漿中的熱不穩定成分,所以人們把這種協助抗體發揮生物學作用的因子取名為補體。
正常情況下,補體是血漿漿蛋白的組成成分。補體系統的各成分,以無活性的前體存在於血漿中。需要時,再在激活物如抗原—抗體複合物等的作用下,依次被激活,最終發揮溶解、破壞細菌、病毒等致病物的作用。
補體的生物學效應有:1。增強吞噬作用,增強吞噬細胞的趨化性;2。增加血管的通透性;3。中和病毒;4。細胞溶解作用;5。免疫反應的調節作用。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