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動症可見於各種類型的 癲癇,發作時多有不同程度的 意識障礙,常突發性神智模糊、目光呆滯或雙目凝視,可同時伴有恐懼、害怕、生氣等不愉快的情感反映和簡單、刻板、重複性動作,持續數秒至十餘分鐘逐漸清醒,對發作行為毫無記憶。
病因
多見於由於皮層的局限性病灶所引起,而發作時的各種不同症狀是由病灶的部位決定的。最常見於顳葉癲癇。
鑑別
(1)飲食性自動症:臨床上最多見,常為口部重複動作,如吸吮、咀嚼、舔食、伸舌、清喉等。
(2)習慣性自動症:無意識地重複某種簡單的動作,如搓手、撫面、解扣、脫衣、摸口袋、移動桌椅等。

(3)姿態性自動症:無意識地重複某種簡單姿態。
(4)神遊症:為激動性自動症,多發生在白天,此時患者對周圍環境有部分感知,並可做出相應反應,可在較長時間內進行複雜而協調的活動,如行走、奔跑,乘坐或駕駛車輛,簡單交談,購買物品等,一般持續數分鐘,若不予注意,常難以發現。
(5)夢遊症:是自動症在夜間發作。
(6)言語性自動症:多為簡單語言的重複或叫喊等。
(7)朦朧狀態:這種發作的表現極複雜,是癲癇病人常見的發作性精神障礙,常為突然發病,意識不清,對周圍環境定向力不好,對事物感知力不清,不能進行正常接觸,可出現幻覺、妄想,多有情感障礙,如恐慌、憤怒、行為紊亂,甚或毀物傷人等,發作時可有植物神經症狀。
檢查
腦電圖檢查:發作間期腦電圖為局灶性或多灶性尖波、尖慢波綜合以及慢波節律,以顳葉、額葉、枕葉為主,頂葉和中央偶見;癲癎發作前,在與發作間期放電相同的導聯上首先出現腦電頻率的改變,以後的癎樣放電較發作間期明顯增多,有時向周圍部位傳導。也可通過錄像視頻腦電監測來觀察患者的發作表現。
頭顱CT和/或MRI檢查:CT檢查可以發現腦部病變,MRI檢查可以發現腦組織微小的結構性損害,對於癲癇診斷和鑑別診斷有一定臨床意義。
預防
自動症是癲癇發作時的精神障礙,對癲癇的治療是以抗癲癇藥物控制復發為目的對症治療,目前抗癲癇藥品種繁多,選藥如不對症則療效甚微,有時還會使病情加重,對預防復發,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維持用藥,鞏固療效。一般原發性癲癇患者完全控制3~5年後,EEG正常或癲癇樣波消失方可考慮停藥,維持用藥的劑量大小,應遵循個體化情況,也就是因人而異,摸索最小劑量的有效量。因此,早期選擇更有效、更科學、更安全治療,才能達到治癒和不再復發的目的。本例病案病情延誤診治40餘年,對醫療界同仁來說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同時也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對病程長而症狀不典型者則需要多次重複作EEG檢查,必要時尚可給予抗癲癇藥物診斷性治療,若病狀及EEG在用藥後均有改善,則可作為診斷重要依據,這對癲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