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深度通常有地下水臨界深度、水體臨界深度等。
地下水臨界深度又稱“臨界水位”或“警戒水位”。是指在蒸發最強烈季節,土壤表層不顯積鹽的最淺地下水埋藏深度。臨界深度不是一個常數,影響因素很多,主要有氣候、土壤(特別是土壤的毛管性能)、水文地質(特別是地下水的礦化度)和人為措施四個方面。一般來說,蒸降比越大,地下水礦化度越高,臨界深度越大;壤質土壤較粘質土壤和砂質土壤臨界深度為大;表層結構良好、耕作管理精細的土壤,臨界深度較小。確定臨界深度的方法:①田間調查法,即在相同的自然和人為措施條件下,調查不同地下水埋深時的土壤積鹽情況,從中找出不致引起積鹽的地下水埋藏深度。②採用“臨界深度=土壤最大毛管上升高度+耕作層厚度”的公式。最大毛管上升高度可通過室內模擬試驗或田間測定來確定。地下水的臨界深度及其礦化度,對鹽漬土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
水體臨界深度是指水體中單位體積24小時內藻類的總生產量等於總呼吸量的水層深度,即淨生產量等於零的深度。在混合良好的水體中,浮游生物垂直分布均勻,光合作用隨水層的加深、光強的減弱而逐步下降,而呼吸量上、下層保持穩定,從而可導致在某種深度上出現生產量等於呼吸量的現象。臨界深度以上,生產量大於呼吸量;臨界深度以下,生產量小呼吸量。臨界深度大小與水體清濁及深度有關。在清淺的水體中,臨界深度可大於該水體的總深度。
海洋學相關知識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