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岡瓦納古陸](/img/9/5bb/nBnauM3X3IDO5AjM3QzNyYjM4ITM3UTNzAzNwADMwAzMxAzL0c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岡瓦納古陸又稱南方大陸。大陸漂移說所構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上述各大陸被認為在古生代及以前時期曾經連線在一起。“岡瓦納大陸”是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於1885年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書中提出的。根據印度中部岡瓦納地區石炭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岡瓦納系”得名。休斯認為,非洲、印度等大陸具有相同的地質歷史和古植物群,過去曾經是一個統一的大陸。石炭紀一二疊紀時,南方大陸的大規模冰川活動已由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印度等地發現的冰磧岩所證實。該古陸上發育的大冰蓋,其中心在南極洲東部和非洲南部,冰蓋由此輻散出去。古地磁資料也表明,當時這一帶靠近古南極,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二疊紀時期,南方大陸占優勢的植物群是種子蕨類植物舌羊齒,其分布遍及南美洲、中非、南非、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而在包括北美洲、格陵蘭、歐亞大陸在內的北方大陸則沒有出現這類植物。一般認為,岡瓦納古陸在中生代開始解體,新生代期間逐漸遷移到現今位置。
發現歷史
![岡瓦納古陸](/img/4/979/ml2ZuM3X3YjM5EjM2kzN5ITNwITM1QzNygDMwADMwAzMxAzL5c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早在162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就注意到南美洲東海岸與非洲西海岸彼此吻合的現象,並提出了西半球曾經與歐洲和非洲連線的可能性。1668年法國的普拉賽又認為大洪水以前,美洲與地球的其他部分是相聯的。20世紀初美國的地質學家泰勒和貝克分別作過大陸漂移的構想,並進行過各大陸的拚接。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並在1915年發表的專著《海陸的起源》中作了詳細論證。近代古地磁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更精密地拚接岡瓦納大陸提供了可靠資料。
地質證明
![岡瓦納古陸](/img/0/76a/ml2ZuM3X1ATM2QDNxkzN5ITNwITM1QzNygDMwADMwAzMxAzL5c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地質記錄已詳細表明了岡瓦納古陸的歷史。元古代時,岡瓦納古陸內部的很多地區、如非洲西部、中西部(剛果)、南部(卡拉哈里),以及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印度等已形成若干相對穩定的地台。早古生代時期,上述各地台分別聚集成東岡瓦納(印度、澳洲、南極洲)和西岡瓦納(非洲、南美洲)兩大部分,各具獨特的地史特徵。而在早石炭世以後,才形成具統一地史特徵的岡瓦納古陸。但從晚石炭世起,古陸內部出現差異升降,形成陸內裂谷。在晚古生代,統一的岡瓦納古陸與北邊的勞亞古陸之前為西窄東寬、形如喇叭口的古特提斯洋所分隔。中生代三疊紀時,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形成狹窄海溝,預示著岡瓦納古陸開始解體。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印度洋大幅度張開。印度與澳洲和南極洲分開,逐漸向北漂移,南大西洋明顯擴張,北美洲與南美洲分離。進入新生代時,南極洲向南漂移,最終與澳大利亞分開,形成了今日的陸海格局。到了近代,紅海開始形成,阿拉伯半島脫離非洲,東非裂谷初露端倪,預示東非將有進一步的分裂,新的海區或大洋又將誕生。
地質特徵
![岡瓦納古陸](/img/a/ee7/nBnauM3XycDN3IjM0EDO5ITNwITM1QzNygDMwADMwAzMxAzLxg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地質年代
岡瓦納古陸存在的年代,有人認為是古生代初或更早至部分中生代,另一些人則認為主要是晚古生代。它是一個有特殊動植物發育的大陸塊,包括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巴次大陸、澳大利亞、南美和南極大陸。岡瓦納古陸的分裂,一般認為是古生代以後才開始的。早期有些地質學家曾構想那是由於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等地區的此大陸的連結部分的陸沉所造成的,從而又出現了岡瓦納陸橋的假說;而後來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它們是由於海底擴張推動大陸漂移而導致分離成現在的位置。
海洋學相關知識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