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外語師範學校設立
1977年,我國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英語熱”伴隨求知熱在全國迅速掀起。1979年英語高考成績以10%記入總分,以後逐年增加,到1983年英語高考總分以100%記入總分。從此英語成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目之一。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經濟、對外開放的政策,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大量需要外語人才。但是在基礎教育中,中學英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仍是制約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關鍵因素。經國務院批准,教育部於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會議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外語教育的經驗教訓,討論了加強外語教育,提高外語教育水平,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培養外語人才的辦法和措施。同時,還就外語師資隊伍建設、教材編寫、電化教學、科學研究等方面的規划進行了討論。會議提出的《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經國務院批准,轉發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設立了三家外語師範學校。 山東省教育廳於1979年批准成立臨沂外語師範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為兩年制,外語語種暫為英語,培養主要目標為中學英語教師。
臨沂外語師範學校校址位於臨沂市蘭山區前十里舖村南、206國道路西。
臨沂外語師範學校於1979年8月開始招生,吳隆勛同志任中共臨沂外語師範學校黨支部書記,馬恩同志為第一任校長,當年招生120人,分四個班,使用教材均為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教材。開設課程包括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語法、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美概況、英漢翻譯、中學英語教材教法、大學語文等。此後,每年招生120人,直至1986年停止專門招收外語考生以及單獨設定,恢復臨沂中師職能,始稱山東省臨沂師範學校。
臨沂外語師範學校為臨沂地區中學培養了一大批質量較高的外語教師和其他行業外語人才。他們敬崗愛業,為提高臨沂地區中學外語教學水平、對外交往、貿易、經濟合作等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我黨急需大量各類人才。正加上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正輾轉于山東腹地,山東地方與之呼應,起星火燎原之勢。1941年2月,作為學院的先鋒----學校師範部在莒南縣朱邊鎮成立,對外宣稱為濱海中學。可稱為抗大一分校的分校,因為幹部教員幾乎都來自於抗大一分校。1945年春,學校轉移到莒縣馬齊山區時,擴大規模培養軍政幹部,改稱為濱海建國學院。
解放戰爭時期濱海建國學院先期於1946年1月派出部分幹部赴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莒南縣創辦了山大附中,後於1947年2月在濱海地委、行署主持下與山大附中合併,改稱濱海公學.學科專業又增加了地乾、工礦、合作、會計,總計11個大隊,同時附設中學和師範部。
建國後建國後,學校先後經歷了濱海公學、臨沂大學、山東教育幹校、臨沂師範專科學校和臨沂教育學院等發展階段,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為當年全國招收本科生的兩所試點專科學校之一。1999年3月,教育部批准臨沂師範專科學校與臨沂教育學院合併建立臨沂師範學院。2001年9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前身為臨沂大學工業科、農業科的臨沂工業學校、臨沂農業學校重新併入。2003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發文批准以臨沂師範學院為基礎籌建綜合性臨沂大學。
學校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我黨急需大量各類人才。正加上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正輾轉于山東腹地,山東地方與之呼應,起星火燎原之勢,濱海抗日根據地預備建立一所戰時高校。1941年2月,作為學院的先鋒----學校師範部在莒南縣朱邊鎮成立,對外宣稱為濱海中學。可稱為抗大一分校的分校,因為幹部教員幾乎都來自於抗大一分校。1945年春,學校轉移到莒縣馬齊山區時,擴大規模培養軍政幹部,改稱為濱海建國學院。
解放戰爭時期,濱海建國學院先期於1946年1月派出部分幹部赴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莒南縣創辦了山大附中,後於1947年2月在濱海地委、行署主持下與山大附中合併,改稱濱海公學.學科專業又增加了地乾、工礦、合作、會計,總計11個大隊,同時附設中學和師範部。1949年秋更名為濱海鄉村師範,1950年2月奉令從莒南遷至臨沂城南關靛市街,改稱臨沂師範學校。這是第一次出現臨沂師範學校的名字。
1958年8月山東省政府創辦了臨沂大學,當時大學內設農業系、工業系和師範系,這是臨沂大學師範系(五里舖)。
1959年8月,山東省政府通知撤銷臨沂大學,農業系和工業系分別改辦中等專業學校,師範系改建臨沂師範專科學校。師範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又一次得到突現。
1962年秋,山東省政府通知撤銷師範專科學校。到了1963年,在原臨沂師範專科學校校址(五里舖)舉辦了臨沂師範(本部), 與此同時,臨沂地委、行署決定將部分臨沂師範專科學校資源與體校、藝校、幼師、二師合併。在原幼師校區舉辦了臨沂師範(南校),原靛市街老師範校區由原附小留用。
隨後併入師範教育資源的還有國營郯南農場(該農場附設畜牧獸醫學校,1958年8月始建,1960年改建郯南牧校未果,1963年成為山東省勞動大學的郯南分校,1966年後改名為郯南勞動大學等)。
“文革”期間,山東省革委下達魯革發(1970)34號檔案,決定撤銷省教育幹校,將人、財、物全部搬遷至費縣,與在那裡籌建的省半工半讀師專合併,下放給臨沂地革委領導,並抽調原臨沂師專的部分骨幹,在費縣舉辦臨沂地區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翌年,學校改稱臨沂地區師範專科學校(即統稱的費縣師專)。臨沂校區名稱取消。
1974年,國務院(文教字125號)正式批覆恢復費縣師專為臨沂師範專科學校。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
1978年秋,經省政府批准,臨沂師範(本部)改為臨沂教師進修學院,招收在職農村中國小教師進修。1983年正式定名為臨沂教育學院。
1979年秋,省教育廳批准臨沂師範(南校)承辦外語師範(校設城北前十村,206國道路西,)後稱 臨沂外語師範學校,二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
外語師範於1984年停辦,恢復臨沂中師職能.始稱山東省臨沂師範學校。
1999年 應調整教育結構需要,改制為普通中學,是臨沂市目前唯一一所由大學管理的高級中學:臨沂師院附屬中學。
綜上,臨沂師範學校,作為臨沂教育史上一顆閃亮的明星,可以這樣說,臨沂所有的學校,幾乎都是由它而出,或者是由它擔當大梁,1959年撤了臨沂大學,1962年撤了臨沂師專,都沒有撤掉臨沂師範這樣層次的學校。臨沂教育學院撤了,臨沂外語專科師範撤了,但是,每一次都是由臨沂師範引領復活。都沒有撤掉臨沂師範這樣層次的學校。
臨沂師範學校年曆
1941年2月 莒南縣朱邊鎮 濱海中學,即師範部。
1945年春 莒縣 馬齊山區 濱海建國學院
1946年1月 莒南縣 濱海建國學院先期於1946年1月派出部分幹部赴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莒南縣創辦了山大附中
1947年2月 莒南縣 在濱海地委、行署主持下與山大附中合併,改稱濱海公學
1949年秋 莒南縣 濱海鄉村師範
1950年2月 從莒南遷至臨沂城南關靛市街-------臨沂師範學校,這是第一次名為臨沂師範學校。
1958年8月 臨沂 創辦了臨沂大學。當時大學內設農業系、工業系和師範系是臨沂大學師範系(五里舖)。
1959年8月 臨 沂 山東省政府通知撤銷臨沂大學名稱,農業系和工業系分別改辦中等專 業學校,師範系改建臨沂師範專科學校。師範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 中之重又一次得到突現。
1962年秋 臨 沂 在國民經濟調整中,山東省政府通知撤銷師範專科學校。與此同,臨沂地委、行署決定將臨沂師範專科學校與體校、藝校、幼師、二師合併。
1963年 臨 沂 在原臨沂師範專科學校校址(五里舖)舉辦了臨沂師範(本部),在原幼師校區 舉辦了臨沂師範(南校),原靛市街老師範校區由原附小留用。隨後併入師範教育資源的還有國營郯南農場(該農場附設畜牧獸醫學校,1958年8月始建,1960年改建郯南牧校未果,1963年成為山東省勞動大學的郯南分校,1966年後改名為郯南勞動大學等)。
1970年 費 縣 山東省半工半讀師專籌建.
1970年 費 縣 山東省革委下達魯革發(1970)34號檔案,決定撤銷省教育幹校,將 人、財、物全部搬遷至費縣,與在那裡籌建的省半工半讀師專合併,下放給臨沂地革委領導,並抽調原臨沂師專的部分骨幹,在費縣舉辦臨沂地區中學教師進修學校。
1971年 費 縣 學校改稱臨沂地區師範專科學校(即統稱的費縣師專)。臨沂校區名稱取消。
1974年 費 縣 國務院(文教字125號)正式批覆恢復臨沂師範專科學校。
1978年秋 臨 沂 山東省政府批准,臨沂師範(本部,五里舖)改為臨沂教師進修學院
1983年 臨 沂 臨沂教師進修學院正式定名為臨沂教育學院.
1979年 臨 沂 教育廳批准臨沂師範(南校)承辦外語師範(校設城北前十村,206 國道路西),二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
1984年 臨 沂 臨沂地委、行署報請省政府同意,將臨沂師專從費縣遷至臨沂城北前十村,與外語師範對門,206國道東。
1984年 臨 沂 外語師範停辦,恢復(臨沂師範學校)中師職能。改稱山東省臨沂師範學校。
1999年 臨 沂 應調整教育結構需要,改制為普通中學,是臨沂市目前唯一一所由大學管理的高級中學: 臨沂師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