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是春秋晚期越國的國君,越王允常子。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長達32年,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
勾踐即位時,鄰國吳國的國君是闔閭。
由於其父允常不肯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又支持闔閭弟夫概自立,兩家結下了怨仇。闔閭趁越國有喪事之機,興兵討越。在槜李之戰中,越軍射死了吳王,加深了雙方的仇恨。夫差繼位後,發誓要報越國殺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中,勾踐一敗塗地,被困在會稽山。
打了敗仗的勾踐聽取了臣下文種、范蠡的意見,答應卑辭向吳國求和,等待時機以再圖大業。文種通過吳臣伯嚭說服吳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勾踐夫婦入吳為奴,在闔閭墓旁的石室里餵養馬匹。他們小心地侍候著吳王,百依百順,忍飢挨凍,毫無怨言。整整三年,吳王終於相信他們已臣服了,決定放他們回國。
回到越國後,勾踐遷都會稽,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復興國家。他尊賢禮士,敬老恤貧,以百姓為念。為了牢記亡國之痛、石室之辱,不讓舒適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錦繡被,鋪上柴草禱,餐欽時先嘗一口懸在床頭的苦膽,給後人留下了臥薪嘗膽的成語。他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發展生產,增殖人口,減緩刑罰,輕徭薄賦,博取了軍民的愛戴之心。他令國中男女入山采葛,趕織黃絲細布獻給吳王,表示自己的忠順,用來麻痹對方。這一招十分有效,吳王增加了越國的封地,放鬆了對勾踐的警惕。
勾踐君臣同心努力,發憤圖強,國勢蒸蒸日上,吳國卻一天天走向衰敗。經過了近十年的耐心等待,公元前482年,勾踐趁吳王發兵北征之機,發動了復仇戰爭,越國大獲全勝。但考感到吳國實力猶存,勾踐答應了伯嚭的求和之請。公元前475年,越軍攻打姑蘇城,圍了二年以後,最終攻下了這座城,夫差逃至姑蘇山。歷史驚人地重演了,這一次品嘗勝利滋味的是越王勾踐。他沒有接受吳國的投降,夫差自殺,越國吞併了吳國。勾踐成為春秋末年政壇上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他率領得勝之師,北渡淮河,在徐州會合齊、晉等諸侯,派人向周天子送去貢禮,他的霸業達到極盛。這時離戰國開始已經不遠了。
相關詞條
-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春秋末期,吳、越兩國展開了爭奪霸主的鬥爭。周敬王二十四年,越王勾踐曾在檇李一役中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因傷致死。闔閭的兒子夫差即位後,養精蓄...
作者簡介 詞語釋義 歷史典故 創作背景 歷史意義 -
《越王勾踐》
勾踐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
演員名單 劇情簡介 看點推介 拍攝 幕後 -
臥薪嘗膽[成語釋義]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春秋時,越王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
出處 典故 事件詳述 歷史考證 相關詞語 -
勾踐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春秋時, 越王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
解釋 出處 人物簡介 勾踐滅吳 賞析 -
越王勾踐[張敬創作小說]
根據劇作家張敬的同名電視劇劇本改編的小說,講述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吳國和越國並立而存,卻因日久爭戰結下宿怨。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老王闔閭,得意忘形,終被吳王...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春秋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為吳所執,既放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
相關注釋 出處 典故 事件詳述 歷史考證 -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勾踐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後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餘的直系子孫。無餘受封於會稽(今浙江...
作者介紹 圖書簡介 目錄 -
臥薪嘗膽[成語]
臥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解釋 出處 用法 示例 相關詞語 -
越王勾踐世家
《越王勾踐世家》出自《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吳國和越國並立而存,卻因日久爭戰結下宿怨。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老王闔閭,初嘗勝果...
原文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