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91畝(其中:田862畝,地1129 畝),人均耕地1.15畝,主要種植玉米,白芸豆等作物;擁有林地 55141.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1畝;水面面積 50畝,荒山荒地1800畝,其他面積1879.4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自來水、通電、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96戶通自來水。有39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1.5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1 戶(分別占總數的65.15%和43.18%)。據資料顯示,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30公里土路和16公里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3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3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62畝,有效灌溉率為4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6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20口;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未通有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據資料顯示,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1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2萬元,占總收入的57.76%;畜牧業收入81萬元,占總收入的19.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45頭,肉牛201頭,肉羊1010頭);林業收入32萬元,占總收入的7.63%;第二、三產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19;其他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5%。農民人均純收入107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0人(占勞動力的13.33%),在省內務工100人,到省外務工13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玉米種植、大白芸豆,主要銷往牟定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7.61%。臘灣村計畫大力發展大蒜種植產業。人口衛生
據資料顯示,臘灣村有農戶396戶,共鄉村人口1775人,其中男性916人,女性859人。其中農業人口1726人,勞動力1130人。該村以彝族、漢族為主,其中彝族1761人,漢族14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人,占人口總數的1.8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19人,參合率88.01%;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5公里。
文化教育
據資料顯示,臘灣村截止2006年底,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151人,距離鎮中學3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1人,其中小學生151人,中學生6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9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1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0018元(人均11.6元),一事一議籌勞 6291個(勞均6個)有固定資產26.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開展情況、村財務收支情況。基層組織
截止2008年,臘灣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6 人,少數民族黨員56人,其中男黨員53人、女黨員3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組成,下設22 個村民小組。臘灣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7個,共有團員45人。
人文地理
臘灣村是一個典型彝族聚居山區村委會,保存了較為完好的民俗民風,臘灣老年舞、姑娘房在楚雄州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轄區內山林面積大,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資源豐富。新農村建設
截止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圍繞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的要求,發動民眾對村間道路進行改造,對進村公路進行維護,對村容村貌進行整治。
發展重點
存在問題:沒有進行農網改造及至縣城公路路況差,晴通雨阻現象突出,民眾出行難。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打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農網改造民心工程;爭取2-3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大力發展水改旱、務工經濟、大白芸種植、老年舞民族特色文化等產業;鞏固畜牧業和退耕還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