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洞侗寨

臘洞侗寨

位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包括丁達、玉泉兩個行政村及三合村部分,由大小10餘個自然寨組成,有600戶,人口3000餘眾,距錦屏縣城 40公里,距隆里古城10公里,臘洞侗寨是南北侗族過渡帶中較大的村寨,具有不同於南部和北部侗族的語言和習俗。

簡介

臘洞侗寨位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包括丁達、玉泉兩個行政村及三合村部分,由大小10餘個自然寨組成,有600戶,人口3000餘眾,距錦屏縣城40公里,距隆里古城10公里,臘洞侗寨是南北侗族過渡帶中較大的村寨,具有不同於南部和北部侗族的語言和習俗。 

侗寨坐落在群山環抱的壩子四周,山腳下,“丁達”(侗語意為山腳下的村子)之名即由此而來,臘溪水蜿蜒流淌,穿田壩而過,將田壩一分為二。寨中層疊、木皮蓋頂的吊腳木樓,依山傍田,迤邐展開。房前屋後,果樹掩映;寨子周山,茂林修竹,四季常青。民居建築均為木質結構,大多為

三間樓房建築;街道用青石板鋪就,整潔美觀,古樸有致。

居民世代為侗族,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公眾利益高於一切,謙讓和諧,友誼至上,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重禮講義,誠實守信,孝親敬老,團結友愛,勤勞節儉、知恥持節一整套具有臘洞特色的道德準則。臘洞人民向來好客,講究禮節,迎來送往,都要以酒、以歌相敬,氣氛熱烈。客人進寨要喝攔門酒,唱迎客歌;席間要敬“見面酒”、“迎賓酒”、“團圓酒”、“換杯酒”,敬酒要唱敬酒歌;離寨要敬送客酒,唱送別歌,披紅戴彩。以酒敬客,以歌抒情,成為世代相傳的民族古風。侗寨民風淳樸、節日眾多,民俗獨特,歷史文化厚重,民族民間文化異彩紛呈。節日既有春節、中秋、端午、清明等與漢族相同的節日,也有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六月六”、“七月半”是當地最隆重的節日,人們通過節日,祭祖思源,祈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社會祥和;通過辦節,廣交朋友,善結情緣,增進友誼,交易貨物,促進發展。臘洞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這裡是歌的海洋,歌隨心發,有什麼心境就有什麼調,有什麼事物就有什麼歌。古歌、山歌、茶歌、酒歌、情歌、陪嫁歌、龍燈歌,不論形式、內容都各自形成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古歌有著名的“開天劈地”、“洪水滔天”、“林王古歌”;茶歌有“盤古歌”、“盤茶歌”等,不同的歌種有不同的曲調和唱腔。最有特色的要數茶歌、山歌高腔和龍燈歌的內容和曲調,曲調格調深沉、熱情、奔放。兒歌、童謠、故事、傳說、農諺、謎語也別俱特色,深受人們喜愛。臘洞侗寨古風景林、古樹林、吊腳木樓、寨門、議事樓、古樓、戲台、石道、風雨橋、古墓地、古井、水碾、水車、水上糧倉、淨寨水渠、防火塘渾為一體,造就了侗家人文與大自然的和諧與完美。臘洞還有遠近聞名的奇景:“高洪疊瀑”、“石橋鎮龍”、“龍目化井”、“治水古堤”、“雙龍獻彩”、“壩走玉龍”。民族學上,把錦屏縣婆洞(今啟蒙鎮)侗鄉作為中國南部侗族和北部侗族的分水嶺和結合部,臘洞所在的地區又是這一過渡帶和分水嶺的核心區。這裡的民族民間文化,既有北侗的特質,又有南侗的品格。從這裡往南,是以貴州省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湖南省通道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為代表的南侗文化社區;往北,是以錦屏縣九寨社區、天柱縣侗族社區為代表的北侗文化社區,因而,這裡的民風民俗、文化嬗變,對研究侗族文化的變遷具有特別的意義。

歷史

臘洞建寨已有700餘年歷史,無文字記載的建寨歷史可追溯到元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明初。洪武五年(1372)鍾靈驗洞蠻夷長官司轄臘洞等共24寨。寨中世居龍、吳、黃、歐、楊、閔諸姓村民,歐姓為入村最早的村民,龍姓是寨中第一大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