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與本省黔南、銅仁毗鄰,境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

地理位置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與本省黔南銅仁毗鄰,境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

建制沿革

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餘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餘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

行政區劃

全州轄16個縣市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有90個鎮,116個鄉(17個民族鄉),5 個街道辦事處,89個居民委員會,68個社區居委會,3226個村民委員會。首府凱里市,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人口民族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全州總人口441.72萬人,有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總數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黔東南州是我國三十個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諧生活著33個少數民族和兩個待識別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47.68萬,其中:苗族人口178.4萬人,占全國苗族總人口的19.96%,侗族135.9萬人,占全國侗族總人口的45.91%,是全國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地質地貌

黔東南國土面積30337.1平方公里,東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 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疊峰,境內有雷公山、雲台山、佛頂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27個,其中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內有三條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陽河和都柳江,平行貫穿中、北、南部。

氣候資源

黔東南的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在14-19攝氏度之間,雨季明顯,降水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約1200 小時,無霜期長,為260-220天,南部地區無霜期平均為310天,農作物三熟潛力較大,北部普遍輪作兩熟。

水能資源

黔東南州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水能蘊藏量332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萬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農村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6.32萬千瓦, 凱里火電廠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小時,2005年全州年發電量38.71億千瓦時;

生物資源

黔東南生物資源品種多,價值高,全州森林面積223.2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760萬立方米,覆蓋率達53.68%,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其中野生植物資源150餘科,400多屬,1000餘種,在種子植物中,有中國特有屬24屬,占全國特有屬的11.7%,有禿杉、籬子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等重點保護樹種37種,占全國重點保護樹種的10.5%,占省保護樹種的90.2%;藥用野生植物400餘種,盛產太子參、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貴藥材馳名全國;有野生動物上千種,草鶚、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魚、中華鱘等10多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黔東南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已探明礦產有重晶石、汞、煤、鐵、錳、銻等47種,特別是重晶石冠甲中華,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0%, 金礦和石灰岩等礦產也極具優勢。

風景名勝

黔東南州自然風光神奇秀麗,人文景觀絢麗多彩,民族風情濃郁迷人。以舞陽河和雲台山為代表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迤邐多姿;以凱里、台江、雷山為代表的苗族風情,文化底蘊濃郁;以黎平從江榕江為代表的侗族風情,獨特的建築藝術令人賞心悅目;還有施秉杉木河、黃平野洞河、劍河溫泉、岑鞏龍鱉河等景點,構成黔東南多姿多彩的旅遊景觀,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橋和述洞侗族獨柱鼓樓、榕江車江八寶寨古樓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記錄。遮天避日的亞熱帶森林,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又使其成為理想的避暑勝地。黎平肇興堂安侗寨和錦屏隆里古城為中國與挪威國際合作項目生態博物館,境內有“舞陽河”和“黎平侗鄉”兩個國家風景名勝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