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車古鄉,地處鄉政府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不方便,距縣73公里。東鄰車古村委會,南鄰架車鄉,西鄰利博村委會,北鄰車古村村委會。轄娘龍、垤鐵、吾龍等7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36戶,有鄉村人口1090人,其中農業人口1090人,勞動力4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07人。全村國土面積18.05平方公里,海拔1826米,年平均氣溫14.1℃,年降水量1538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051畝,人均耕地0.97畝,林地288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1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51畝(其中:田473畝,地578畝),人均耕地0.9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88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8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8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3149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通自來水,有23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4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4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1戶。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0戶。全村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34.1%;畜牧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48頭,肉牛99頭,肉羊145頭);漁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7%;林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18%;工資性收入17.5萬元,占總收入的5.9%。農民人均純收入141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2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5人,在省內務工63人,到省外務工2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4.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擁有茶廠1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36戶,共鄉村人口1090人,其中男性556人,女性534人。其中農業人口1090人,勞動力442人。該村以哈尼族、瑤族為主,其中哈尼族1001人,瑤族123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81人,參合率90%;享受低保28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32戶,占農戶總數的58%。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806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122人,距離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8人,其中小學生122人,中學生4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6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4160元(人均4.3元),一事一議籌勞1165元(勞均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3萬元,有固定資產2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4個,共有黨員38人,少數民族黨員38人,其中男黨員34人、女黨員4人。該村黨支部2009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由李走波、李孟呼、李阿周(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91人。
人文地理
臘娘垤村委會世代居住哈尼族、瑤族兩種民族,境內山巒起伏、雲霧繚繞、土壤肥沃,適宜種植茶葉、杉木等經濟林木。臘娘垤千畝茶園是紅河縣主要茶葉生產基地,臘娘垤茶廠出產的"紅河春"、"阿姆山秀峰"等綠茶,湯色嫩綠、味濃甘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好。臘娘垤村委會還是南昏河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山巒起伏,高低落差大,氣候立體性較強。
發展重點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第一、民眾因為受教育少,整體素質低,生活質量和水平不高;第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第三、投資力度不夠,缺少主導產業。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第一、切實做好各項農業林工作,全村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第二、積極做好村民的引導與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第三、結合本地條件,認真做好產業發展規劃,主要與茶葉種植為重點,建立種植養殖示範戶,有效幫助民眾增產增收;第四、爭取投入,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