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壁毛糙

膽囊壁毛糙

膽囊壁毛糙是膽囊炎的影像表現。膽囊呈梨形,緊貼在肝下面的膽囊窩內,容積約30-50毫升,有膽囊管與膽總管相通。 膽囊具有收縮和貯存膽汁的功能。平時肝臟分泌的膽汁先流入膽囊,通過黏膜吸收水分,使膽汁濃縮,並貯存起來。未濃縮的膽汁呈金黃色,濃縮後的膽汁呈空綠色。

基本信息

病因

引起此情況的病很多如肝炎,傷寒等。至於是不是典型的慢性膽囊炎,還要根據你的其他臨床表現判斷,治療上套用激素或手術治療,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的內臟、蝦蟹等,多吃魚類、疏菜。適當進食少量脂肪食物,如肥肉,雞蛋等,以刺激膽囊收縮,把膽汁排空,防止膽石形成.。

判定指標

膽囊為梨形中空器官,位於肝的膽囊窩內,分底、體頸三部分。膽囊壁薄而光滑,正常壁厚1--2mm。超聲檢查膽囊,膽囊腔內無回聲,後壁回聲增強。膽囊長徑6--8cm,橫徑4.0cm±,膽囊壁厚超過3.0mm為膽囊壁增厚。膽囊壁增厚常見於膽囊炎、肝炎、低蛋白血症、心衰、腹水。正常人餐後膽囊壁可增厚達4.0mm--5.0mm。

急性甲型黃疸型肝炎時,膽囊壁增厚、毛糙。黃疸越重,膽囊壁改變越明顯。患者無膽囊炎症狀和體徵。隨著肝炎病情好轉,膽囊壁恢復正常。

急性膽囊炎時囊壁增厚達4mm,囊壁模糊不清。若囊壁水腫顯著,壁厚可達7.0mm,B超下可出現雙層回聲。慢性膽囊炎時膽囊可縮小,囊壁均勻或不均勻增厚,囊壁毛糙,可出現囊壁鈣化。

病毒性肝炎引起膽囊的超聲圖像變化(中華傳染病雜誌89.3.174報告),74例經肝活檢確認的病毒性肝炎,其中急性輕性肝炎10例,7例膽囊有改變;慢活肝42例中17例有膽囊變化,慢遷肝20例中9例有膽囊改變;肝硬化2例中1例有膽囊改變。膽囊的異常改變有膽囊壁增厚,膽囊體積增大,膽囊不顯影,膽囊收縮功能不良,膽囊體積變小等。病毒性肝炎引起膽囊變化的相理不清。膽囊改變與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輕重無關,與谷丙轉氨酶、鹼性磷酸酶、谷氨醯轉肽酶無關,與肝炎分型無關。其中3例進行十二指腸引流檢查,膽汗正常,可除外膽炎症。而與白/球比值(低蛋白血症)有明顯關係。

健康人超聲檢查僅發現膽囊壁毛糙,膽囊壁不增厚,無膽囊炎的症狀和體徵,無病毒性肝炎,無脂肪肝,無酒精肝。僅憑膽囊壁毛糙不能診斷為膽囊炎,宜定期隨訪。我近20多年的臨床觀察,僅有膽囊壁毛糙,不能定為疾病。

病理症狀

病理

進食時(特別是進脂肪性食物時)膽囊收縮,膽汁經膽囊管、膽總管流入十二指腸內,協助脂肪消化。

常見的膽囊病變有膽囊炎、膽囊結石等。膽囊炎病人的飲食禁忌人在進餐後,脂肪及胃酸刺激小腸黏膜產生膽囊收縮素引起膽囊收縮,把膽汗排進小腸,參與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症狀

若膽囊膽管黏膜發炎,膽管阻塞,膽汁排出不暢,脂肪、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就會受影響。同時,膽汗中膽固醇與膽酸鹽的比例發生改變,膽固醇濃度升高,因而容易發生膽囊膽管結石。進食脂肪後,膽囊收縮,右上腹出現疼痛,甚至劇痛、噁心等。

預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

膽囊炎病人要限制食油量,急性期每日限20~30克內,好轉時限50~60克內,忌吃肥肉。飲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為宜,忌食辣椒、洋蔥、蘿蔔等刺激性強,含粗纖維的食物;忌少餐多量,應少量多餐,並多飲湯水,以利膽汗的分泌和排出;忌食產氣和帶氣味的果菜豆類,以免加重腹脹。

體檢報告為膽囊壁毛糙,可懷疑是慢性膽囊炎。如果伴有反覆發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飽脹、對高脂肪餐不能耐受、右上腹有壓痛,就可能診斷慢性膽囊炎。如果你尚無臨床症狀,暫無需治療。

預防發病

但為了預防發病,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注意飲食衛生,食勿過飽,平時以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為主,嚴格控制肥肉、油炸食品、蛋黃、動物內臟、魚子等;宜吃植物油,不宜吃動物油。專家認為植物油有一定的利膽作用;一切酒類及刺激性食物或濃烈的調味均可能導致膽囊炎的急性發作;注意休息,避免過勞,更應避免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以防誘發膽囊炎;平時應吃易消化、少渣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每年複查肝膽B超,如有新的變化,及時採取相應的治療。

病情分析

B超檢查膽囊壁毛糙提示患者患有慢性膽囊炎,膽囊炎、膽石症在老年人中都很常見,兩者常同時存在。控制是發作期治療措施之一,也是平時保持膽汁排泄通暢,減少急性發作的重要手段。

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魚子、動物肝、腦腸等。膽汁中膽固醇增高,易於形成膽固醇結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膽固醇,又可促使膽固醇轉變成膽汁酸防止膽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誘發膽絞痛。烹調上儘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胡蘿蔔、番茄等黃紅色的水果蔬菜。因維生素a能保持膽囊內壁上皮的健全,也可減少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蘿蔔、水果汁、薺菜、山楂等有利膽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證熱量需要和利於肝糖原的生成。

減少纖維素含量,少渣飲食還可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增加進餐次數,以刺激膽汁分泌,減少膽囊中膽汁淤滯濃縮。

食療治療

飲食控制

飲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為宜,忌食辣椒、洋蔥、蘿蔔等刺激性強,含粗纖維的食物;忌少餐多量,應少量多餐,並多飲湯水,以利膽汗的分泌和排出;忌食產氣和帶氣味的果菜豆類,以免加重腹脹。

食物療法

膽囊炎症狀出現時可以用食物療法進行處理。

紫花苦菜紅糖湯:取紫花苦菜15克洗一遍(一遍即可),放入鍋(一般鍋即可),加水約1000毫升;煮開後多煮5分鐘左右,然後去渣,剩餘湯入暖瓶或容器置入冰櫃保存;飲用紫花苦菜湯時,必須溫服。每次50-100毫升,每天3次,先把紅糖放入杯內,把燒好的紫花苦菜湯倒入杯中充分攪拌,待溫時喝下,紅糖(最好是百貨店裡散裝深顏色的普通紅糖),紅糖加兩三勺;飯後30分鐘服;

化瘀養肝蜜:山楂250克,丹參500克,枸杞子250克,蜂蜜1000克,冰糖60克。先將前三味藥浸泡2小時後煎成藥液,再把蜜、糖兌入藥液內,以微火煮沸30分鐘,待至蜜汁與藥液溶合而呈黏稠時離火,冷卻後盛入容器內密封保存。每日3次,每次1匙,以開水沖飲,可連續擊服用2~3個月;

黑豆川芎粥:黑豆25克,川芎10克,粳米50克,紅糖20克。川芎水煎去渣,先加黑豆煮熟,再入粳米同煮為粥,放入紅糖即成,作早晚餐服食;

醋溜白菜(家常菜)白菜300克,食醋1勺,油少許,適量的鹽(依個人口味)最好以清淡為主,以上以正常家常菜做法做好,每天吃1次,堅持2個月,會有明顯好轉。

堅持吃蘋果(每天1個),堅持2個月,會有明顯好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