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素體陰虧,年老陰津不足,嗜食辛辣燥烈食物,汗、吐、下、久病、溫熱病後期耗傷陰液。
病機
津液不足,腸失濡潤,以致糞便乾結,難於排出。陰傷於內,口唇及咽部失潤故口唇乾燥,咽乾。大便日久不下,濁氣不得下泄而上逆,故口臭頭暈。陰津不足,虛火上擾,故舌紅少津、陰液不足,脈道不充故脈細。
辨證要點
本證以大便乾燥、難以排除和陰液不足的臨床表現為辨證要點。
治法
養陰生津,潤腸通便。
常用中藥
當歸、石斛、沙參、芍藥、玉竹、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生地、玄參、麥冬。
常用腧穴
大腸俞、天樞、支溝、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等。
常見證型
腸燥津傷證 便秘
臨床表現: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通便。
方劑:增液湯加減。
針灸療法:取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大腸俞,配太溪、復溜、脾俞、胃俞。先刺天樞、足三里、三陰交,留針15-20分鐘,再刺大腸俞,平補平瀉。配穴用灸法。
預防調護
便秘與飲食及生活習慣、精神因素等有較大的關係。因此平時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心情舒暢,定時排便。飲食宜多食粗糧、新鮮蔬菜、水果,適量飲水。儘量不吃煎炸、辛辣、甘肥之品和醇酒等。平時應適當運動,經常做自我腹部按摩,有益於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