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效
清熱,除瘧。
主治
用於瘧疾。
相關配伍
1、白帶,疝氣:脾寒草五錢至一兩,淘米水煎服。
2、瘧疾:脾寒草一兩,水煎服。(1-2方出自《甘肅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
採集加工
春、夏間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莖直立或下部鋪散分枝,被兩列白色長柔毛。葉對生,常3-5對;下部的葉有短柄,中上部的葉無柄;葉片卵形至卵圓形,長5-15mm,寬4-10mm,具3-5脈,邊緣具圓或鈍齒,兩面被硬毛。總狀花序頂生,長達20cm,花多,各部分均被多細胞白色腺毛;苞片下部的長卵形,疏具圓齒,上部的長橢圓形,全緣;花梗極短;花萼長3-4mm,4裂,裂片條狀橢圓形,前方2枚較後方者長;花冠藍紫色或藍色,4裂,與萼互生,裂片圓形至長圓形;雄蕊2,短於花冠;雌蕊1,子房上位,2室。蒴果倒心形,強烈側扁,長2.5-3.5mm,邊緣有腺毛,先端凹入很深,幾乎為果半長,具細毛而邊毛很長,宿存的花柱不伸出凹口。種子長圓形,多數。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及荒野草地。分布於華東、華中,新疆也有。
藥理作用
抗瘧作用。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治瘧疾。”
2、《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除瘧。主治瘧疾。”